一种蟹种分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24544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6 1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蟹种分离装置,包括分离框和收集槽,所述的分离框为圆柱形,设有支撑框架和附在支撑框架周壁和底部的分离网片,所述的分离网片上设有对角线长度为1.5cm、1.8cm或2.0cm的正方形网孔且分离网片的上端设有防逃板;所述的收集槽为长方体,设有槽体,所述的槽体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可使槽体内部形成水流。本发明专利技术优点是:利用蟹种独居分散的习性和对水流感知灵敏、群居时易于分散的特性,采用分离框和可形成水流的收集框联合并用,可快速高效的分离出160只/千克、200只/千克和240只/千克三个级别的蟹种,同时可减少对蟹种的损伤;结构简单,使用方法简便,极大地节约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蟹种分离
,具体地说,是ー种蟹种分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在中华绒螯蟹蟹种养殖过程中,由于稻田生态环境变化较大,蟹苗长势不一,蟹种规格有一定差异,从100只/千克至240只/千克。这样不但销售价格低,而且在进行成蟹养殖时也会因蜕皮不同步而出现残杀,导致成活率降低。这就要求在蟹种养殖过程中对蟹种进行分级。蟹种主要有160只/千克、200只/千克和240只/千克三个级别可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目前,对于中华绒螯蟹蟹种的分离主要是靠目测和简单手工分离的方式进行。众所周知的人工分离主要是河蟹在笼内展开,利用工人目测体宽大小预测体重,然后手动选出分类,从而达到分离目的。但是该种分离方式需要付出大量劳カ成本,且工人对蟹种大小·的认知有差异,人为操作误差较大,因而无法给予充分的分离,分离效率低,同时蟹种在分离和释放过程容易挣扎而断肢受伤,影响今后的成蟹养殖的成活率。中国专利文献CN 201120020433. 5,申请日2011-01-22,公开了ー种大小螃蟹分拣输出装置,包括成对布设于机架上的自后向前倾斜的滚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组件俯视成八字形布设,所述滚筒组件上侧部相邻滚筒之间的间隙小于其下侧部相邻滚筒之间的间隙,所述机架下方横放有至少两个的接料输送带,所述接料输送带上方及滚筒下方的机架上还设置有下料导板。新改良的大小螃蟹分拣输出装置,在专业领域上克服了螃蟹大小分拣无机器的现状,极大的节省了人力资源和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填补了分拣机器领域的空缺,使螃蟹大小分拣的工作处于同领域先进的地位,由于使用机器进行分拣,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使得分拣规格更加标准,分拣大小更加精确。但是该分拣输出装置仅适合于代售螃蟹的分离,并不适用于蟹种的分离。因此亟需ー种适用于蟹种分离,且效率高、成本低、对蟹种损伤小的分离装置,但是目前关于这类分离装置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ー种蟹种分离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的目的是,提供ー种上述蟹种分离装置的使用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ー种蟹种分离装置,包括分离框和收集槽,所述的分离框设有支撑框架和附在支撑框架内壁(即周壁和底面)的分离网片,所述的分离网片上设有网孔;所述的收集槽设有槽体,所述的槽体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可使收集槽内部形成水流。所述的分离网片上端设有防逃板。所述的支撑框架是圆柱形。所述的槽体是长方体形状,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设于槽体两个面积较小的侧面上。所述的网孔是正方形,对角线长度是I. 5cm、I. 8cm或2. 0cm。所述的分离网片是由PV材料制成。所述的防逃板是由PV材料制成。所述的支撑框架的下端设有支架脚。所述的蟹种是中华绒螯蟹。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如上任一所述的蟹种分离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分离槽放于收集槽内,把待分离蟹种倒入分离槽内; 2)连接进水管和水源,令收集槽内形成水流; 3)收集分离出的大规格蟹种和小规格蟹种。本专利技术优点在干 1、利用蟹种独居分散的习性和对水流感知灵敏、群居时易于分散的特性,采用分离框和可形成水流的收集框联合并用,可有效而快速分离蟹种,同时可減少对蟹种的损伤; 2、分离网片的大小设计成对角线I.5cm、I. 8cm和2. Ocm三种规格,可有效的分离出160只/千克、200只/千克和240只/千克三个级别的蟹种; 3、结构简单,使用方法简便,极大地节约了成本。附图说明附图I是本专利技术ー种蟹种分离装置的分离框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ー种蟹种分离装置的收集槽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蟹种分离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分离框11.支撑框架 12.支架脚 13.分离网片 131.网孔 14.防逃板 2.收集槽21.槽体 22.槽体侧面 23.进水管 24.出水管 实施例I本专利技术的ー种蟹种分离装置(一) 所述的蟹种分离装置包括分离框1,请參照图1,图I是本专利技术ー种蟹种分离装置的分离框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分离框I设有支撑框架11,所述的支撑框架11为圆柱形,直径65cm,高50 cm,由直径5mm的圆钢建设而成,上端开ロ,底端设有三根支架脚12,所述的三根支架脚12高度8 cm,且支脚架12两两之间距离相等。所述的支撑框架11的内壁(即周壁和底部)设有分离网片13,所述的分离网片13是贴附在支撑框架11的内壁上。分离网片13由PVC材料(聚こ烯)制成,含有多个网孔131,所述的网孔131为正方形,其对角线长度为I. 5 cm。所述的分离网片13的上端设有防逃板14,所述的防逃板14高15 cm,由PV材料制成。所述的蟹种分离装置还设有收集槽2,请參照图2,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蟹种分离装置的收集槽结构示意图。所述的收集槽2设有槽体21,所述的槽体21为长方体,长500 cm,宽80 cm,高50 cm,顶面开ロ,其两个面积较小的槽体侧面22上分别连接有进水管23和出水管24,所述的进水管23和出水管24的位置是恰好相対的。实施例2本专利技术的ー种蟹种分离装置(ニ) 本实施例的蟹种分离装置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的网孔131的大小不同,本实施例的网孔131的对角线长度是I. 8 cm。实施例3本专利技术的ー种蟹种分离装置(三) 本实施例的蟹种分离装置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的网孔131的大小不同,本实施例的网孔131的对角线长度是2. 0 cm。针对上述实施例1-3,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支撑框架11主要用于维持分离网片13的形状,不仅限于使用圆钢制造;所述的分离网片13和防逃板14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分离组装的;所述的防逃板14用于防止蟹种从分离框I上方的开ロ爬出,因此其材料不仅限于PV材料,任何表面光滑不易于蟹种攀爬的材料均可;所述的分离网片13也不仅限于PV材料,任何带有合适网孔的材料均可。所述的分离框I的形状不仅限于圆柱形,也可以是正方体、长方体等其他形状;所述的槽体21的形状不仅限于长方体,也可以是正方体等其他形状,只要保证进水管23和出水管24的位置设计能够使槽体21内部形成方向一致的水流即可;所述的进水管23和出水管24的个数不仅限于ー个,也可以是多个;所述的支架脚12用于支撑支撑框架11,同时保证蟹种可以从支撑框架11的底部钻出,但是支架脚12也是可以省去的。本专利技术的蟹种分离装置的规格,包括分离框I、防逃板14、收集槽2等的规格均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以实际应用所需为准,但网孔131的大小优选上述实施例1-3中的三种规格,可分别用于200只/千克、160只/千克和120只/千克的蟹种的分离。本专利技术的蟹种分离装置的原理是根据需要分离的蟹种具有独居分散的习性,对水流感知灵敏,群居时易于分散的特性。因此,凡是具备以上特性的蟹种均可使用本专利技术的蟹种分离装置进行分离,如中华绒螯蟹等。实施例4本专利技术ー种蟹种分离装置的使用方法 请參照图3,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蟹种分离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本专利技术蟹种分离装置的使用方法是将分离框I放置于槽体21中,将进水管23连接水源,将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蟹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框和收集槽,所述的分离框设有支撑框架和附在支撑框架内壁的分离网片,所述的分离网片上设有网孔;所述的收集槽设有槽体,所述的槽体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可使槽体内部形成水流。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蟹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框和收集槽,所述的分离框设有支撑框架和附在支撑框架内壁的分离网片,所述的分离网片上设有网孔;所述的收集槽设有槽体,所述的槽体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可使槽体内部形成水流。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蟹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离网片上端设有防逃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蟹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逃板是由PV材料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蟹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框架是圆柱形。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蟹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槽体是长方体形状,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设于槽体的两个面积较小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贤继沈亚达王成辉魏华马旭洲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