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集流管以及安装在所述集流管上的换热管,所述集流管端部设有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集流管之间设有防止端盖转动的定位结构。在端盖与集流管之间设置定位结构,在安装端盖时,通过定位结构对端盖的安装位置预定位,换热器放入炉中钎焊过程中,在定位结构的作用下,端盖即使受高温及重力影响,也不会发生相对偏转,从而提高了制冷剂导管的安装精度,提高换热器生产的一致性,提高产品换热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换热器,尤其是一种用于家庭、商场或汽车空调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參照附图说明图1,现有换热器,包括集流管01与换热管02,集流管01的端部利用端盖03进行密封,通入的制冷剂由集流管01分配至每个换热管02中,用于通入制冷剂的制冷剂导管04通常利用端盖03进行固定,即在端盖03上设置通孔,制冷剂导管通过通孔进入集流管01。制冷剂出ロ流向以及在集流管中的位置对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影响很大,因此制冷剂导管的固定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现有技术中,端盖与集流管在焊接之前只是沿周接触,当放入炉中钎焊时,由于受高温及重力影响,端盖与集流管之间容易发生相对转动,端盖上的通孔偏离原设计位置,导致制冷剂导管的安装位置与原设计位置发生了偏离,影响换热 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换热器,端盖与集流管相互配合时不会产生偏转,从而提高制冷剂导管的安装精度,提高产品的换热性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包括集流管以及安装在所述集流管上的换热管,所述集流管端部设有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集流管之间设有防止端盖转动的定位结构。进ー步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在所述端盖边沿的凸块与设在所述集流管管端的卡槽,所述凸块嵌入所述卡槽内。进ー步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在所述端盖边沿的卡槽与设在所述集流管管端的凸块,所述凸块嵌入所述卡槽内。进ー步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在所述端盖边沿的第一凹槽、设在所述集流管管端的第二凹槽以及卡装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内的卡扣。进ー步的,所述卡扣的两端设有限位块。进ー步的,所述限位块沿所述集流管轴向或周向设置。进ー步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在所述端盖边沿的第一定位孔、设在所述集流管管端的第二定位孔以及穿装在所述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之间的定位销。进ー步的,所述端盖包括端盖本体与设在所述端盖本体上的环状焊接部,所述定位结构设在所述环状焊接部与所述集流管之间。进ー步的,所述端盖上设有连接制冷剂导管的通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端盖与集流管之间设置定位结构,在安装端盖时,通过定位结构对端盖的安装位置预定位,换热器放入炉中钎焊过程中,在定位结构的作用下,端盖即使受高温及重力影响,也不会发生相对偏转,从而提高了制冷剂导管的安装精度,提高换热器生产的一致性,提高产品换热性能;此外,通过定位结构对端盖的安装位置预定位,也能保证端盖与集流管之间的有效焊接面积,提高换热器端盖部位的焊接质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ー步的说明图I为现有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一中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一中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ニ的组装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ニ中卡扣另ー优选结构;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三的组装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三的另ー优选结构。具体实施方式參照图2,一种换热器,包括集流管I以及安装在集流管I上的换热管2,集流管I端部设有端盖4,端盖4上设有连接制冷剂导管3的通孔42,制冷剂导管3通过通孔42插入集流管I内,制冷剂导管3上开有制冷剂出ロ,制冷剂出ロ流向以及在集流管I中的位置对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影响很大,若通孔42偏离原设计位置,就会导致制冷剂导管3的安装位置与原设计位置发生了偏离,也就是使得制冷剂出ロ流向发生改变,降低换热器性能,本技术在端盖4与集流管I之间设有防止端盖4转动的定位结构,通过定位结构对端盖4的安装位置预定位,换热器放入炉中钎焊过程中,在定位结构的作用下,端盖4即使受高温及重力影响,也不会发生相对偏转,从而提高了制冷剂导管3的安装精度。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解释本技术的特点參照图2-4,实施例一,定位结构包括设在端盖4边沿的凸块41与设在集流管I管端的卡槽11,凸块41尺寸与卡槽11尺寸相配合,装配端盖4时,凸块41卡入卡槽11内,利用卡槽11对凸块41的卡制达到防止端盖4周向转动的目的。凸块41可以是长方体或者圆柱体,一般情况下,端盖4边沿设置有两个凸块41,两个凸块41对称布置且与端盖4 一体成型,卡槽11可以是集流管I管端内壁上的缺ロ,也可以贯通集流管I管壁的槽ロ。为到达较好的装配效果,凸块41的宽度K与集流管I的外径D应尽可能满足0. 02 ^ K/D ^ O. 25,且凸块41的深度t为端盖4的材料厚度。作用等同变换,凸块41可设置在集流管I管端内壁上,而卡槽11设置在端盖4边沿,其余结构与上述方案相同。參照图5-7,实施例ニ 定位结构包括端盖4边沿的第一凹槽44、集流管I管端的第二凹槽12以及卡装在第一凹槽44与第二凹槽12内的卡扣5,利用卡扣5限制第一凹槽44与第二凹槽12之间的相对转动达到防止端盖4周向转动的目的。同实施例一,卡扣5尺寸与凹槽尺寸应相配合,之间无间隙,为到达较好的装配效果,第一凹槽44与第二凹槽12的宽度K和集流管I外径D应尽可能满足0. 02 ^ K/D ^ O. 25,而第一凹槽44与第二凹槽12的深度t >卡扣5的材料厚度。不同与实施例一由于卡扣5是ー个单独部件,在换热器放入炉中钎焊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偏移或脱落,为此在卡扣5的两端设有限位块51,卡扣5卡入第一凹槽44与第二凹槽12后,利用限位块51与集流管I管壁、限位块51与端盖4边沿的相互卡制,防止卡扣5偏移或脱落。參照图6,限位块51可以沿集流管I轴向设置,呈直条状,參照图7,或者是沿集流管I周向设置,呈弧条状。參照图8-10,实施例三定位结构包括端盖4边沿的第一定位孔45、集流管I管端的第二定位孔13以及穿装在第一定位孔45与第二定位孔13之间的定位销6,原理參照实施例ニ 利用定位销6限制第一定位孔45与第二定位孔13之间的相对转动达到防止端盖4周向转动的目的。不同于实施例ニ的是本实施例利用孔来代替凹槽,利用定位销6来代替卡扣5,定位销6可以从集流管I侧壁的第二定位孔13插入,也可以从端盖4边沿的第一定位孔45插入;第一定位孔45与第二定位孔13可采用圆孔、椭圆孔或者方孔等,定位销6形状做相应改变。此外,第一定位孔45与第二定位孔13可以是形状大小相同的孔,如图9所示第一定位孔45与第二定位孔13均为孔径相同的圆孔,这时的定位销6为圆柱销;第一定位孔45与第二定位孔13还可以是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孔,如图10所示,第一定位孔45与第二定位孔13均为圆孔,但孔径不同,且第一定位孔45的截面积SI小于第二定位孔 13的截面积S3,这时定位销6是带有阶梯的圆柱销;第一定位孔45与第二定位孔13还可以是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孔,其他的配合形式不再一一详述。以圆孔为例,为到达较好的装配效果,第一定位孔45的截面积SI与集流管I的截面积S2应尽可能满足0. 0005 ^ SI/S2 く O. 3。上述实施例中,端盖4包括了端盖本体40与环状焊接体41,环状焊接体43沿集流管I轴向延伸,可以增加端盖4与集流管I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提高端盖4的焊接强度,上述实施例的定位结构是设置在环状焊接体43与集流管I之间,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端盖包括但不限于这ー种结构,根据焊接要求,端盖4的边沿可设计翻边、折边等结构,进ー步的增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包括集流管以及安装在所述集流管上的换热管,所述集流管端部设有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与所述集流管之间设有防止端盖转动的定位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包括集流管以及安装在所述集流管上的换热管,所述集流管端部设有端盖,其特征在干所述端盖与所述集流管之间设有防止端盖转动的定位结构。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在所述端盖边沿的凸块与设在所述集流管管端的卡槽,所述凸块嵌入所述卡槽内。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在所述端盖边沿的卡槽与设在所述集流管管端的凸块,所述凸块嵌入所述卡槽内。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在所述端盖边沿的第一凹槽、设在所述集流管管端的第二凹槽以及卡装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方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