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包括船体,所述船体的垂线间长L=10~100米,型宽B=3~30米,型深D=0.5~10米;所述船体包括分别位于船体中心线两侧的两个中心排水体,以及左舷裙、中舷裙和右舷裙,所述左舷裙和右舷裙与其临近的中心排水体各构成一个侧边升力涵道,所述中舷裙位于船体中心线处、由船体艏部延伸至船体舯部和艉部之间,所述中舷裙和两侧的中心排水体分别构成两个中间升力涵道,所述两个中间升力涵道由船体艏部向船体艉部延伸并在船体艉部合并成一个,所述两个中间升力涵道合并后的船体横剖面形状呈倒U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的船舶,拥有更大的船舶尺度,从而提供更大的载重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高性能隧洞体船舶,具体地指ー种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空气垫升船型,就是利用空气来流或舰船自生气流产生升力的船型(各型气垫船、地效应船都属于这ー范畴),M形船是在不借助任何附体或设备的情况下由船身广生升カ抬升船体从而达到减少阻カ提闻有效功率的目的。 但是,现有的传统单M形槽道高性能船因其结构型式的限制,船舶尺度普遍偏小,存在提供的尺度小、流体动升カ有限、载重量小、减兴波效果有限等先天性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单M形槽道高性能船结构型式和性能的限制,提供ー种船舶尺度更大、减兴波减阻性能更佳、能提供更大载重量、操纵性能更优的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包括船体,所述船体的垂线间长L = 1(Γ 00米,型宽B = 3^30米,型深D = O. 5 10米;所述船体包括分别位于船体中心线两侧的两个中心排水体,以及左舷裙、中舷裙和右舷裙,所述左舷裙和右舷裙与其临近的中心排水体各构成ー个侧边升カ涵道,所述中舷裙位于船体中心线处、由船体艏部延伸至船体舯部和艉部之间,所述中舷裙和两侧的中心排水体分别构成两个中间升カ涵道,所述两个中间升カ涵道由船体艏部向船体艉部延伸并在船体艉部合并成ー个,所述两个中间升カ涵道合并后的船体横剖面形状呈倒U形。优选地,所述垂线间长L与型宽B的比值为I. 5 15,所述型宽B与型深D的比值为I. 5 20。优选地,所述侧边升力涵道沿船体纵向的形状为前宽后窄,以提供更多升力。优选地,所述中间升力涵道沿船体纵向的形状为前宽后窄,以提供更多升力。优选地,所述船体的船舯和舯后的舷侧外板呈垂直或者外漂形状。优选地,所述船体的舭部形状为纵向的折角或圆舭形状。优选地,所述中心排水体采用深吃水尖削型船首和浅吃水平直尾部线形。优选地,所述侧边升力涵道的长度为0·5 1· 0L,所述中间升力涵道的长度为O. 5 I. 0し优选地,所述侧边升力涵道沿船体横向的宽度为O. 05、· 3Β,所述中间升力涵道沿船体横向的宽度为O. 05、. 3Β,所述中心排水体沿船体横向的宽度为O. Γθ. 4Β。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所设计的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为五体船船型,它相对于常规单M形船舶,拥有更大的船舶尺度,从而提供更大的载重量。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以左舷裙、中舷裙和右舷裙为刚性围壁,结合侧边升カ涵道和中间升カ涵道这四条隧道提供了大的升力,提高了船舶的水动カ性能。侧边升力涵道和中间升カ涵道的宽而扁平的尾部大幅扩展了螺旋桨或喷水推进器的布置空间,可在隧道内并列多只螺旋桨,或者在两中心排水体内布置ニ至四只喷水推进器,进ー步提升高速船的航速,改善船舶的推进效率。更大的浮力带来更小的吃水,刚性围壁用于遮挡住中心排水体产生的首波,并将首波能量导入侧边升カ涵道和中间升カ涵道,使得舷内压カ梯度趋于均匀。舷外则采用平直面或外漂面,以使舷外压カ梯度差最小,井能減少船行波。本技术既有良好的浅水通过能力,又具有优秀的阻力性能和推进性能,同时有效地控制了兴波的产生和传播,还具有良好的耐波性和操纵性,足够的完整性和破舱稳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的船体纵剖面型线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的双M船的横剖面型线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意义如下:0、1、2……10表示站号,I、n、III、IV表示船体的纵剖线,CL表示船体的中心线,BL表示船体的基线,L表示船体的垂线间长,B表示船体的型宽,D表示船体的型深,d表示船体的设计吃水;其它为主甲板边线11,设计水线12,中纵剖线13,船艉封板14,中心排水体15。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的详细描述。本技术中的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包括船体。船体的基本设计 參数如下垂线间长L = 1(Γ100米,型宽B = 3 30米,型深D = O. 5 10米,航速3 70节。在整个船底结构中,自船艏到船艉封板14沿船体中心线布置一条中舷裙,高度逐渐降低,最終在船艉封板14或靠近船艉封板14处消失。两舷侧分别设置贯穿整船的左舷裙和右舷裙,中舷裙和左舷裙之间、及中舷裙和右舷裙之间各布置有ー个中心排水体,中心排水体采用了深吃水尖削型船首和浅吃水平直尾部线形,提供绝大部分的排水浮力。左舷裙和右舷裙与其临近的中心排水体各构成ー个侧边升カ涵道,中舷裙和两侧的中心排水体分别构成两个中间升カ涵道,一共4条升カ涵道,两个中间升カ涵道由船体艏部向船体艉部延伸并在船体艉部合并成ー个,两个中间升カ涵道合并后的船体横剖面形状呈倒U形。船体的垂线间长L与型宽B的比值为I. 5 15,型宽B与型深D的比值为I. 5 20。侧边升カ涵道沿船体横向的宽度为O. 05、· 3Β、长度为O. 5^1. 0L,中间升カ涵道的沿船体横向的宽度为O. 05、. 3Β、长度为O. 5^1. 0L,单个中心排水体沿船体横向的宽度为O. Γθ. 4Β。侧边升力涵道和中间升カ涵道的沿船体纵向的形状优选为前宽后窄,以提供更多升力。船体的船舯和舯后的舷侧外板呈垂直或者外漂形状。舭部形状为纵向的折角或者圆舭形状,视船舶的稳性、快速性和消波的要求決定。如图I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船体总长13. 9米,垂线间长13米,型宽6. 6米,型深2. 66米,设计吃水I米(即图2中的1000WL处),设计航速40节。侧边升力涵道和中间升カ涵道在船底的进ロ处高于设计水线12,长度约等船体总长,中间升カ涵道的宽度大约在O. 14Β,侧边升力涵道宽度大约在O. 12Β。侧边升力涵道和中间升カ涵道为首端呈喇叭状的向舯后部倾斜的穹形顶隧道,保持平直向船艉封板14延伸,直到船舯部约4飞号站处以一定正攻角与设计水线相交,之后保持近似平直向船艉封板延伸。中舷裙大约在3号站处消失,靠近船舯的两个中间升カ涵道合并成ー个。侧边升カ涵道和中间升カ涵道可以在同一水平面上,也可保持一定高度差(如图2所示)。侧边升カ涵道和中间升カ涵道采取上述形式的隧道,前部形状有利于吸捕高速的空气和首兴波,肿后部的槽道形状有利于气水流的增压和动量转换,同时隧道顶部得到空气的润滑,即减小了摩擦阻力又提供了滑行的升力。中心排水体扁平的尾部形状,适合安排2飞只水面桨或2台喷水推进器,可根据推进方式的选取,可以适当提高中心排水体的水下位置(下缘保持在设计水线以下),让前方来流更加顺畅,螺旋桨エ况更好。左右舷裙横剖面形状呈下尖的楔形(如图2所示),首端水线呈前尖的楔形,舷裙内侧形状的设计有利于捕捉和反射首兴波的能量,并能控制隧道内的压カ梯度,舷裙外侧形状保持平直,以使其表面压カ梯度最小,从而减小阻カ和兴波。贯穿全船的平直舷裙,在尾部控制了船舶航行中航迹的产生和扩散。根据船舶的航区、稳性、快速性和消波的要求,舷侧外板和船底间的舭部形状可设计为纵向的折角或者圆舭形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包括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的垂线间长L=10~100米,型宽B=3~30米,型深D=0.5~10米;所述船体包括分别位于船体中心线两侧的两个中心排水体,以及左舷裙、中舷裙和右舷裙,所述左舷裙和右舷裙与其临近的中心排水体各构成一个侧边升力涵道,所述中舷裙位于船体中心线处、由船体艏部延伸至船体舯部和艉部之间,所述中舷裙和两侧的中心排水体分别构成两个中间升力涵道,所述两个中间升力涵道由船体艏部向船体艉部延伸并在船体艉部合并成一个,所述两个中间升力涵道合并后的船体横剖面形状呈倒U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包括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的垂线间长L = l(TlOO米,型宽B = 3 30米,型深D = O. 5 10米;所述船体包括分别位于船体中心线两侧的两个中心排水体,以及左舷裙、中舷裙和右舷裙,所述左舷裙和右舷裙与其临近的中心排水体各构成一个侧边升力涵道,所述中舷裙位于船体中心线处、由船体艏部延伸至船体舯部和艉部之间,所述中舷裙和两侧的中心排水体分别构成两个中间升力涵道,所述两个中间升力涵道由船体艏部向船体艉部延伸并在船体艉部合并成一个,所述两个中间升力涵道合并后的船体横剖面形状呈倒U形。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线间长L与型宽B的比值为I. 5 15,所述型宽B与型深D的比值为I. 5 20。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升力涵道沿船体纵向的形状为前宽后窄。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升力涵道沿船体纵向的形状为前宽后窄。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M形隧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栋梁,王绪明,黄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中交船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