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范红兵专利>正文

一种翅片轧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0422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翅片轧片装置,其结构为:大轧轮及小轧轮轮座均设置在同一机座上,而两轧轮轴向为基本垂直放置,并且大轧轮轮盘端面位于小轧轮柱面的一侧,利用大轧轮轮盘端面以及小轧轮的外圆柱面挤轧铝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结构紧凑,工作稳定性高,调整快捷,而且大大缩小了大轧轮的直径,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也使轧轮在工作过程中不易变形,延长了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翅片轧片装置本技术涉及一种轧片装置,特别是一种绕制换热器翅片管铝翅片的翅片轧片装置。通常使用的由铝带立绕在芯管上所形成的螺旋翅片管是一种传热性能优良,使用广泛的换热元件,但由于铝带拉伸率及抗拉强度较低,所以在加工过程中难以象绕制钢翅片一样直接把带材立绕在芯管上,形成具有理想高度和结构的翅片,为解决这一问题,曾有一种轧片装置,其结构为,采用两个轴向竖直设置的轧轮,其中一个大轧轮直径约250mm,小轧轮直径50-20mm,两轧轮侧面有微小间隙,并形成约1°左右的夹角,利用铝优良的压延性在绕制前把铝带经过两轧轮挤轧形成与翅片形状相同的扇形环,这样几乎无需拉伸就能立绕在位于两轧轮上端的芯管上,由于大轧轮必须为空心盘状结构,直径大,壁相对较薄,故不仅大轧轮加工难度大,需采用较高价格的进口大轧轮,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极易出现弹性退让和变形,又由于采用较大直径的轧轮,两轧轮轴座需分别通过支撑装置支撑在工作台上,成为分离的两部分,也使两轧轮轴间距较大,所以轧轮工作面的夹角和间隙不易精确调整和稳定。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翅片轧片装置,它结构紧凑、工作稳定性高、造价低,便于调整,使用寿命长。其具体解决方案是:大、小两轧轮轴向为相互基本垂直放置,大轧轮轴向与被加工件芯管平行或近似平行,另一小轧轮轴向与被加工件芯管相垂直,并且大轧轮轮盘端面位于小轧轮柱面一侧,利用大轧轮的端面与小轧轮的外圆柱面挤轧铝带,从而实现将直铝带挤轧成扇形环,并同时站立在芯管上的目的。大轧轮及小轧轮是分别通过大轧轮座及小轧轮座设置在同一机座上。本技术利用大轧轮端面以及小轧轮的外圆柱面挤轧铝带,可将两轧轮设置在同一机座上,使得该装置不仅结构紧凑,工作稳定性高、调整快捷,而且可大大缩小大轧轮的直径,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也使轧轮在工作过程中不易变形,延长了使用寿命。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附图为本技术工作状态下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机座(2)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1)上,大轧轮(5)通过大轧轮轴(4)轴向水平设置在大轧轮轮座(3)上,而小轧轮(8)通过小轧轮轴轴向竖直设置在小轧轮轮座(9)上,并使大轧轮(5)的轮盘端面位于小轧轮(8)的柱面一侧,而大轧轮端面与所采用的小轧轮(8)的柱面具有1°轴向夹角,以便将直铝带挤轧成扇形环。工作时,首先将铝带置于大轧轮轮盘端面与小轧轮柱面间的工作区内,通过顶紧螺钉(11)调整两轧轮间的间隙,然后接通工作电源,由电机带动小轧轮(8)旋转,将通过两轧轮的铝带轧成扇形翅片(6),并同时站立在位于装置上部的芯管(7)上。本装置还可用于绕制其它压延性较好的金属带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翅片轧片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翅片轧片装置,包括大轧轮(5),小轧轮(8)以及分别支撑大轧轮及小轧轮的大轧轮轮座(3)和小轧轮轮座(9),而大轧轮轮座(3)、小轧轮轮座(9)均设置在工作台(1)上的机座(2)上,其特征在于,大轧轮(5)及小轧轮(8)两轧轮轴向相互为基本垂直放置,并且大轧轮(5)轮盘端面位于小轧轮(8)柱面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翅片轧片装置,包括大轧轮(5),小轧轮(8)以及分别支撑大轧轮及小轧轮的大轧轮轮座(3)和小轧轮轮座(9),而大轧轮轮座(3)、小轧轮轮座(9)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红兵
申请(专利权)人:范红兵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