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膜给氧自循环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75837 阅读:2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3 0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好氧培养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平板膜给氧自循环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及方法,属于环保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置包括:供气泵、进气阀、气体流量计、加热器、液封瓶、储气槽、进气口、疏水性微孔平板膜、膜支撑孔板、自循环导流筒、加料及取样口、接种口、出气口、上盖、外器壁等;气体经过疏水性微孔平板膜被分散为气泡后,再经过膜支撑孔板进入培养器内腔;根据膜支撑孔板上通气小孔与自循环导流筒的相对位置,使液体培养基上升过程相对于自循环导流筒既能形成外循环,又能形成内循环,培养液的循环使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呈悬浮态,有利于微生物与空气充分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传统膜生物反应器需要另外安装空气过滤器及扰动或搅拌装置的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好氧培养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属于微生物培养领域和膜

技术介绍
目前,微生物好氧培养及细胞 发酵产酶通常将微生物接种到装有微生物生长培养基的三角瓶中,然后用多层纱布将三角瓶瓶口包裹并置于恒温振荡器中进行培养,微生物好氧培养往往需氧进行呼吸代谢,而恒温振荡器具有通气设备,三角瓶震荡过程中使流通的空气透过纱布浸入三角瓶并溶解于培养基中,使微生物进行呼吸代谢。微生物细胞的呼吸强度与微生物的种类以及细胞的生长期有关。不同微生物细胞生长过程中呼吸强度不同,同一种微生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呼吸强度亦有差别。在微生物生长的各个阶段,菌体密度和呼吸强度各不相同,致使好氧速率有较大差别,在微生物耗氧速率发生改变时,相应地对通氧量进行调节。通常情况下,氧气溶解到液体培养基中是通过气-液两相的界面进行的。增大气-液两相接触面积,将有利于提高氧气溶解到液体培养基中的溶氧速率。当前围绕微生物培养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现有的一些反应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恒温振荡器震荡或者摇床转动使氧气溶解在培养基中的溶解度很小,而且震荡方式易使培养基形成漩涡,不利于微生物与氧气的充分接触,同时由于该恒温振荡器具备的通气设备,无法控制通过的空气流量,而且不具备过滤空气中细菌的过滤装置,这就导致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生物量较低,因此,现有报道的微生物培养器的诸多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生物培养器的商业化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微生物好氧培养及细胞发酵产酶过程中氧气接触不充分,通氧过程须另设空气过滤装置及扰动或搅拌装置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平板膜给氧自循环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供气泵、进气阀、空气流量计、培养器、加热器、液封瓶;连接关系为供气泵、进气阀、空气流量计通过管路顺次连接后,再与培养器的进气口连接,培养器置于加热器中,培养器的出气口用通气管置于液封瓶的液面以下进行液封,防止微生物染杂菌。其中,培养器包括储气槽、进气口、疏水性微孔平板膜、膜支撑孔板、自循环导流筒、加料及取样口、接种口、出气口、上盖、外器壁、第一垫圈、第二垫圈、螺栓、固定柱、支架;其连接关系为储气槽为中空的圆柱体,储气槽内壁下半部分的直径小于上半部分的直径,储气槽内壁成阶梯型,在储气槽下半部分设有与管路相连接的进气口 ;第一垫圈的外径与储气槽上半部分阶梯内壁的直径相同;疏水性微孔平板膜的直径与储气槽上半部分阶梯内壁的直径相同;在疏水性微孔平板膜上开有用于螺栓穿过的螺栓孔;外器壁的外径与储气槽上半部分阶梯内壁的直径相同,外器壁的内径与膜支撑孔板的直径相同;膜支撑孔板上开有小孔,且设有用于支撑自循环导流筒的支架;固定柱的下端与储气槽外壁固连,上端设有螺纹;上盖上开有加料及取样口、接种口、出气口,加料及取样口、接种口、出气口均可通过第二垫圈的中空部分直接与空气接触;上盖上还开有用于固定柱穿过的螺栓孔;上盖上设有用于固定外器壁的突台,突台的内径与外器壁的外径相同;第一垫圈放置于储气槽的阶梯面上,第一垫圈上方放有疏水性微孔平板膜,疏水性微孔平板膜上方放有膜支撑孔板;储气槽、第一垫圈、疏水性微孔平板膜、膜支撑孔板通过螺栓固连;外器壁的径向下端部分通过储气槽内壁和膜支撑孔板固定,外器壁的径向上端部分通过上盖固定,外器壁的轴向通过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 固定;储气槽的外壁与固定柱的下端部分固连,固定柱的上端部分通过螺栓与上盖固连;自循环导流筒固定于膜支撑孔板的支架上。所述的膜支撑孔板表面固联有至少两个支架,用来支撑自循环导流筒。所述的自循环导流筒为上下均无底盖的圆柱形,材料优选为玻璃,不锈钢或者聚四氟乙烯。所述的储气槽、第一垫圈、疏水性微孔平板膜、膜支撑孔板通过螺栓固连,至少用2个螺栓固连。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膜滤器的膜材料主要为疏水性微孔高分子有机膜,例如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的微滤膜或超滤膜。所述的自循环导流筒的上缘浸没于液体内,距离上液面高度为液高的1/20-1/4,下缘与膜支撑孔板间的间距为液高的1/20-1/4。其工作过程为空气经过供气泵和空气流量计到达培养器,通过进气口进入储气槽,空气经过疏水性微孔平板膜的膜孔被分散为微小气泡后,再经过膜支撑孔板的气孔进入装有液体培养基的培养器内腔;根据膜支撑孔板上的通气小孔与支撑自循环导流筒的支架的位置关系,培养液随着气泡的上升向上运动,到达自循环导流筒的上缘沿筒壁向下流动,在培养器内部相对于自循环导流筒形成外循环或者内循环形式,培养液的循环运动,使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呈悬浮态,有利于微生物与空气充分接触;多余的空气通过与出气口相通的管路流到液封瓶中。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平板膜给氧自循环式微生物培养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将盛有液体培养基的培养器置于加热器的恒温水浴内,将出口管液封,开启进气泵;步骤二、空气进入储气槽后经过疏水性平板微孔膜的过滤作用,过滤掉空气中的细菌及杂质,并使空气经疏水性平板微孔膜的微孔分散成微小气泡进入液体培养基,增加气-液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溶氧速率,同时培养器内部设有自循环导流筒,当膜支撑孔板上的通气小孔位于支架内侧时,自循环导流筒内侧的培养液随气泡上升而向上运动,在自循环导流筒的导流作用下,使液体培养基到达自循环导流筒上缘后向下运动,在培养器内形成外循环;当膜支撑孔板上的通气小孔位于支架外侧时,自循环导流筒外侧的培养液随气泡上升而向上运动,在自循环导流筒的导流作用下,使液体培养基到达自循环导流筒上缘后向下运动,在培养器内形成内循环;培养液的循环确保微生物呈悬浮态,与氧气充分接触,利用培养液中的溶解氧进行呼吸代谢。有益成果I、本专利技术采用培养器采用平板微孔或超滤膜给氧气升式供气,将空气分散为微小气泡,有效降低了传统震荡搅拌或者搅拌器搅拌过程中剪切力对微生物的剪切力,增大了气-液接触面积,提高培养基中的溶氧率。2、本专利技术所用的培养器设置 有自循环导流筒,以自循环导流筒为基准,可形成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种方式,提高氧气利用率,微生物培养过程的生物量,无须另外安装空气过滤器及扰动或搅拌装置,降低过程中能耗。3、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培养器组合方便,操作简单,可适用于高压蒸汽灭菌,易于反应器的放大。4、本专利技术所用的膜为疏水性微孔高分子有机膜,由于高分子有机膜的结构稳定,抗污染及微生物腐蚀能力强,再生简易且可以高温蒸汽灭菌等优点,适用于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复杂环境,本培养器中起曝气作用的微孔膜,本身孔径较小,在空气通过的同时,有效截留空气中的细菌及霉菌等有害微生物,而且膜在与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接触过程中,不易使微生物在膜表面沉积,不易堵塞及污染膜孔,从而可提高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生物量。5、培养基中溶氧速率提高,微生物呼吸强度增大,生物量或菌体密度提高50%至一倍,细胞发酵所产酶的酶活力提高50%以上。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的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培养器的剖视图,即图I中A-A面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培养器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实施例I所述的培养器中膜支撑孔板及自循环导流筒的俯视图;图5是实施例2所述的培养器中膜支撑孔板及自循环导流筒的俯视图;其中,I-供气泵、2-进气阀、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平板膜给氧自循环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气泵、进气阀、空气流量计、培养器、加热器、液封瓶;供气泵、进气阀、空气流量计通过管路顺次连接后,再与培养器的进气口连接,培养器置于加热器中,培养器的出气口用通气管置于液封瓶的液面以下进行液封;其中,培养器包括储气槽、进气口、疏水性微孔平板膜、膜支撑孔板、自循环导流筒、加料及取样口、接种口、出气口、上盖、外器壁、第一垫圈、第二垫圈、螺栓、固定柱、支架;储气槽为中空的圆柱体,储气槽内壁下半部分的直径小于上半部分的直径,储气槽内壁成阶梯型,在储气槽下半部分设有与管路相连接的进气口;第一垫圈的外径与储气槽上半部分阶梯内壁的直径相同;疏水性微孔平板膜的直径与储气槽上半部分阶梯内壁的直径相同;在疏水性微孔平板膜上开有用于螺栓穿过的螺栓孔;外器壁的外径与储气槽上半部分阶梯内壁的直径相同,外器壁的内径与膜支撑孔板的直径相同;膜支撑孔板上开有小孔,且设有用于支撑自循环导流筒的支架;固定柱的下端与储气槽外壁固连,上端设有螺纹;上盖上开有加料及取样口、接种口、出气口,加料及取样口、接种口、出气口均可通过第二垫圈的中空部分直接与空气接触;上盖上还开有用于固定柱穿过的螺栓孔;上盖上设有用于固定外器壁的突台,突台的内径与外器壁的外径相同;第一垫圈放置于储气槽的阶梯面上,第一垫圈上方放有疏水性微孔平板膜,疏水性微孔平板膜上方放有膜支撑孔板;储气槽、第一垫圈、疏水性微孔平板膜、膜支撑孔板通过螺栓固连;外器壁的径向下端部分通过储气槽内壁和膜支撑孔板固定,外器壁的径向上端部分通过上盖固定,外器壁的轴向通过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固定;储气槽的外壁与固定柱的下端部分固连,固定柱的上端部分通过螺栓与上盖固连;自循环导流筒固定于膜支撑孔板的支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之平石教育王可达李梅生陈康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