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适用于附面层交汇主导角区分离的端区调控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适用于附面层交汇主导角区分离的端区调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39203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附面层交汇主导角区分离的端区调控方法,属于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技术领域。首先依据通道内附面层高度选取最大叶片/端壁融合位置及最大融合高度,完成侧壁叶身融合构造。然后检查流场附面层分离点位置验证附面层交汇造成的角区分离有效减弱。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场横向二次流强度,确定端区涡流发生器尺寸及位置,实现端区角区分离有效消除。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减弱附面层交汇,同时控制横向二次流,大幅提升压气机端区性能;能够通过侧壁叶身融合及端区涡流发生器快速控制甚至削弱角区分离,提高现有控制措施设计效率;通过精准控制不同展高的角区回流,避免了大量低能流体在端区堆积,提升了端区通流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附面层交汇主导角区分离的端区调控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针对轴流压气机以附面层交汇为主导的角区分离问题的端区调控方法,属于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


技术介绍

1、随着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水平的不断发展,其气动性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需要最大程度地组织风扇/压气机内流受限空间内、强逆压梯度状态下的高性能、均匀化、低损失流动,以保证其气动性能。

2、端区复杂流动造成了较大的气动损失,目前仍是限制风扇/压气机负荷突破的重要影响因素。压气机端区流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影响因素众多且互相耦合、流动非定常性较强、分离涡系结构多样等。研究发现,随着叶片负荷提高,一方面,流道内逆压梯度增强,端区动能较低的基元叶片发生附面层原生分离,进而叶片及端壁附面层在角区相互挤压、交汇使得流动更为复杂;另一方面,通道内横向压差增大,端壁横向二次流加强,附面层内低能流体被带入角区,沿叶表径向迁移加剧,使得角区分离更加严重。因此,风扇/压气机端区出现了以附面层交汇为主导或以横向二次流为主导的两种不同角区分离流动结构。

3、目前,针对风扇/压气机端区流动的被动控制措施,未能面向不同角区分离结构进行精准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的端区控制方法对压气机附面层交汇问题针对性不强,导致控制效果不佳等技术缺陷,针对以附面层交汇为主导的角区分离流动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一种适用于附面层交汇主导角区分离的端区调控方法,能够削弱甚至消除角区分离。不同流动控制措施选取,削弱端区附面层交汇,进而消除角区分离是本专利技术方法的关键。

2、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3、首先依据通道内附面层高度选取最大叶片/端壁融合位置及最大融合高度,完成侧壁叶身融合构造。然后检查流场附面层分离点位置验证附面层交汇造成的角区分离有效减弱。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场横向二次流强度,确定端区涡流发生器尺寸及位置,实现端区角区分离有效消除。

4、有益效果

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6、1.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减弱附面层交汇,同时控制横向二次流,大幅提升压气机端区性能;

7、2.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侧壁叶身融合及端区涡流发生器快速控制甚至削弱角区分离,提高现有控制措施设计效率;

8、3.本专利技术通过精准控制不同展高的角区回流,避免了大量低能流体在端区堆积,提升了端区通流能力。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附面层交汇主导角区分离的端区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依据通道内附面层高度选取最大叶片/端壁融合位置及最大融合高度,完成侧壁叶身融合构造;然后检查流场附面层分离点位置验证附面层交汇造成的角区分离有效减弱;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场横向二次流强度,确定端区涡流发生器尺寸及位置,实现端区角区分离有效消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附面层交汇主导角区分离的端区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附面层交汇主导角区分离的端区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侧壁叶身融合最大融合位置Wmax,其处于分离点以前、10%弦长位置以后。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附面层交汇主导角区分离的端区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最大融合高度为前缘位置处端壁附面层厚度的20%至50%。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附面层交汇主导角区分离的端区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展向插值基准采用45°倾角的直线控制。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附面层交汇主导角区分离的端区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涡流发生器设计攻角范围为15°-25°。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附面层交汇主导角区分离的端区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依据通道内附面层高度选取最大叶片/端壁融合位置及最大融合高度,完成侧壁叶身融合构造;然后检查流场附面层分离点位置验证附面层交汇造成的角区分离有效减弱;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场横向二次流强度,确定端区涡流发生器尺寸及位置,实现端区角区分离有效消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附面层交汇主导角区分离的端区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附面层交汇主导角区分离的端区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蒙童桐周玲李鑫李嘉宾费腾季路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