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69260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8 0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触头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继电器的动触头装置。目前继电器普遍触头之间的开距较小、接触压力较低,并且很少在触头间产生相对滑动和滚动,以致在多次开闭以后,使得两触头接触电阻增大、触头温度上升等不良现象,使产品安全性能降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相对应,其特征在于:动触头(11)设置在导电板(10)一端,导电板(10)的另一端和支板(18)活动连接,导电板(10)一端的动触头(11)可以上下移动,导电板(10)的另一端支板(18)的附近设有压缩弹簧(17)用于支撑导电板(10),继电器还设有连杆装置来使导电板(10)上下运动,连杆装置通过驱动环(8)和电磁线圈(1)上的电磁铁心(2)相连接。?(*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动触头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继电器的动触头装置。
技术介绍
继电器对电路起着自动接通和切断作用,目前,继电器的动触头装置一般包括动触头端子、动黃片和动触点,其中动黃片和动触点柳接或焊接在一起,动触点端子和动黃片在动触点端子的端头铆接或焊接,此连接点成为动簧片运动的支点,动簧片受力时绕此支点旋转实现电路的接通和断开。动簧片一般为弹性片状结构,电路导通时作为电流载体。当磁保持继电器的电路接通时,电流由静触头流向动簧片、动触头端子。继电器内部空间大小限制了动簧片的载流截面积和动、静触头间开距的大小。目前一般的电磁继电器动、静触头间开距的大小仅能满足国家标准A类的要求(额定绝缘电压在250V和380V之间时),即电气间隙为1.5_左右。这一方面造成动簧片的电流承载能力低,同时不能满足安全隔离的要求和触头间的压力要求。如需提高继电器的开闭寿命、电流承载能力、安全隔离能力和 触头间压力,则会造成继电器整体体积加大并需用大体积的电磁铁,使成本增加并限制了继电器的使用范围。同时,动簧片和静触头均为电流载体,电路导通时静触头和动簧片的电流流向一般为反向,因此在静触头和动簧片之间存在相互排斥的磁场,促使动、静触头快速分开,但由于继电器自身不具备灭弧能力,因此在分断大电流时易造成动、静触头烧损,降低触头工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I、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一般的电磁继电器动、静触头间开距的大小仅能满足国家标准A类的要求(额定绝缘电压在250V和380V之间时),即电气间隙为I. 5mm左右。动簧片和静触头均为电流载体,电路导通时静触头和动簧片的电流流向一般为反向,因此在静触头和动簧片之间存在相互排斥的磁场,促使动、静触头快速分开,但由于继电器自身不具备灭弧能力,因此在分断大电流时易造成动、静触头烧损,降低触头工作的可靠性。对于静触头和动触头之间的压力,一般的磁保持继电器中,与磁铁的体积等相关,目前产品普遍接触压力较低,并且很少在触头间产生相对滑动和滚动,以致在多次开闭以后,使得两触头接触电阻增大、触头温度上升等不良现象,使产品安全性能降低。2、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包括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相对应,其特征在于动触头11设置在导电板10 —端,导电板10的另一端和支板18活动连接,导电板10 —端的动触头11可以上下移动,导电板10的另一端支板18的附近设有压缩弹簧17用于支撑导电板10,继电器还设有连杆装置来使导电板10上下运动,连杆装置通过驱动环8和电磁线圈I上的电磁铁心2相连接。连杆装置由上连杆5和下连杆9组成,上连杆5 —端和上轴4连接,上轴4由上轴架3支撑,上连杆5另一端通过中轴7连接下连杆9,下连杆9 一端和通过下轴15连接塑连杆14,塑连杆14和导电板10连接,下连杆9的另一端连接中轴7,上连杆5和下连杆9可以围绕中轴7作围绕中轴作转动和弯曲运动,当上连杆5和下连杆9的成一条直线时,即到达死点位置时,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达最大压力的接触。塑连杆14带动导电板10上下运动时,塑连杆14的水平位置依靠塑连杆导向撑16,塑连杆导向撑面161的位置决定了动触头水平方向的位置。3、有益效果由于采用的连杆不需要很长的长度,可在不增大体积、提高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继电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开距和压力以及电流承载能力,以小体积、低成本、大负载继电器替代相应的大体积、高成本、小负载的继电器,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由于动触头与静触头间的滑动摩擦及滚动摩擦,使至可以清除触头面上由于开闭产生的电弧污物及尘灰等污染物,提高继电器的开闭寿命,可提高触头工作的可靠性;动触头与静触头实现大开距,能够满足安全隔离的要求;拉伸弹簧和压缩弹簧的力量可以保证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大压力,降低接触电阻的要求。附图说明图I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开闸时连杆装置状态示意图。图3,闭闸时连杆装置状态示意图。图4,塑连杆与塑连杆导向撑面接触示意图。图5,开闸状态到闭闸状态时触头接触点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包括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相对应,其特征在于动触头11设置在导电板10 —端,导电板10的另一端和支板18活动连接,导电板10的动触头11端可以上下移动,导电板10的靠近支板18的一端设有压缩弹簧17用于支撑导电板10,继电器还设有连杆装置来使导电板10上下运动,连杆装置通过连接环8和电磁线圈I上的电磁铁心2相连接。连杆装置由上连杆5和下连杆9组成,上连杆5 —端和上轴4连接,上轴4由上轴架3支撑,上连杆5另一端通过中轴7连接下连杆9,下连杆9 一端和通过下轴15连接塑连杆14,塑连杆14和导电板10连接,下连杆9的另一端连接中轴7,上连杆5和下连杆9可以围绕中轴7作围绕中轴作转动和弯曲运动,当上连杆5和下连杆9的成一条直线时,即到达死点位置时,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达最大压力的接触。塑连杆14带动导电板10上下运动时,压缩弹簧17旁设有塑连杆导向撑16和导向杆连接,塑连杆14的水平方向位置依靠塑连杆导向撑16,塑连杆导向撑面161的位置决定了动触头水平方向的位置。由于压缩弹簧17的作用,支撑了导电杆10,使可活动的导电杆10不会因为重力或一般冲击作用而发生落下运动使动触头11碰到静触头12。压缩弹簧17、拉伸弹簧6保持动触头间的接触压力,并可使动触头迅速分离。如图I所示,当电磁线圈I的铁心2在左右方向运动,推动或拉动中轴7,使上连杆5与下连杆9的中轴7作伸曲运动时,下连杆9通过下轴15和塑连杆14连动着动触头11的导电板10,使与导电板10 —体的动触头11接触静触头12或分离静触头12。由于拉伸弹簧6和压缩弹簧17的作用,当电磁铁心2的连接环8推动中轴7向右离开中心点(连杆死点)位置时,拉伸弹簧6的拉力和压缩弹簧17的弹力使上连杆5和下连杆迅速弯曲向上使动触头11开离静触头12。为了能够使动触头开离到一定距离停止,使上连杆5的下端部设计成比上端细窄并突起部52。如图2所示,形成上连杆下端的凸起部52与下连杆槽内壁92相交的固定锁点522,使连杆装置在这位置被锁死,上下两连杆被成为一个三点式的三角形锁。这时下连杆9联动的下轴15 的位置,与支板18决定了导电版10的位置,从而决定了回路开闸后动触头远离静触头的距离(开距)。合闸时,电磁铁心2拉动中轴7向图示左向移动,在一定位置动触头开始接触静触头。随着中轴7向左继续移动,动触头开始在静触头上产生滚动(逆时针方向)。塑连杆14沿着塑连杆导向撑16向下移动,下轴15通过最下位置死点后开始向上移动至另一位置被锁定,再使连杆在反方向成为一个固定三角形锁,如图3所示。这时下连杆9的支点位置以及导电板10的位置决定了回路接通时的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的接触状态,静止前动触头11在静触头12表面上产生反向的滚动现象。由于塑连杆导向撑16是设计成微量倾斜面的塑连杆导向撑面161,如图4所示。塑连杆14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时,塑连杆导向撑面161的倾斜使塑连杆14在图示方向有微量的向左或向右移动,这移动可使动触头11在静触头12表面产生滑动。即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的接触表面同时产生着滚动摩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继电器,??包括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相对应,其特征在于:动触头(11)设置在导电板(10)一端,导电板(10)的另一端和支板(18)活动连接,导电板(10)的动触头(11)端可以上下移动,导电板(10)的靠近支板(18)的一端设有压缩弹簧(17)用于支撑导电板(10),继电器还设有连杆装置来使导电板(10)上下运动,连杆装置通过连接环(8)和电磁线圈(1)上的电磁铁心(2)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的可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