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62867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8 0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包括分别设有储油腔和工作腔的前盖和后壳、位于前盖中心的销轴、通过轴承与后壳连接的主动轴,与主动轴连接的主动板、设有出油孔的隔板和控制出油孔开闭的阀片,所述前盖设有两端分别与储油腔和工作腔连通的回油孔道,所述后壳与主动板通过齿槽结构啮合连接,所述隔板位于前盖上,所述阀片位于销轴的后端,所述主动板中齿槽结构的齿槽深度由内向外逐渐变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硅油与主动板的分离和啮合更精确,风扇的转速变化更平稳,噪声更小,对发动机的节能、降噪、排放和磨损方面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可以广泛应用于汽车离合器组件技术领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离合器组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
技术介绍
汽车的风扇自动离合技术是汽车节能的重要关键性技术。目前硅油风扇离合器进行自动离合的方式一般采用开关型,即风扇有二档转速,当温度升高到某一设定的高温时,离合器啮合,风扇高速旋转。当散热器温度降到低温时,离合器分离,风扇低速旋转。这种开关型风扇离合器存在以下不足1、出油口开度变化大, 当阀片关闭或打开时便驱动硅油和主动板快速的分离和啮合,无法实现无级变速,由此得到的风扇转速只有两档,不能按需冷却。2、开关型离合方式的风扇在转换过程中速度快,冲击大,噪声明显。针对开关型硅油风扇离合器的不足,许多汽车生产厂家都对硅油风扇离合器作出了改进。例如一个公告号为CN201125775Y、专利技术名称为“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的技术专利,将原隔板上的开关型出油孔改成调质型出油孔,即将出油孔形状由矩形变成三角形,使远离隔板中心的圆周上的宽度大。当阀片转过单位角度时,开度变化能够调节并实现逐步增大,使得风扇实现无级变化。相对于开关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实现了出油体积的线性变化,使得风扇的转速平稳变化,冲击小,噪声不明显。然而,这种改进相对于现实的需要来说仍显不够,该硅油风扇离合器在高温啮合时的瞬间扭矩仍然较大,硅油风扇离合器还需要更精确的控制,使硅油与主动板的分离和啮合更容易精确掌握,风扇的转速变化更平稳,噪声更小。因此,还需要对现有的硅油风扇离合器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使硅油与主动板的分离和啮合更精确,风扇的转速变化更平稳,噪声更小,对发动机的节能、降噪、排放和磨损方面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包括分别设有储油腔和工作腔的前盖和后壳、位于前盖中心的销轴、通过轴承与后壳连接的主动轴,与主动轴连接的主动板、设有出油孔的隔板和控制出油孔开闭的阀片,所述前盖设有两端分别与储油腔和工作腔连通的回油孔道,所述后壳与主动板通过齿槽结构啮合连接,所述隔板位于前盖上,所述阀片位于销轴的后端,所述主动板中齿槽结构的齿槽深度由内向外逐渐变浅。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销轴前端设有感温圈。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感温圈为中敏感热双金属感温圈。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动板和主动轴中心外壁之间设有起缓冲作用的主动板镶套。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盖和后壳端面外侧设有环状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填充有密封垫。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盖与销轴之间设有环状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填充有O型密封圈。本技术的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针对现有的硅油风扇离合器在高温啮合时瞬间扭矩较大的缺点,更改了主动板结构,将主动板中齿槽结构的齿槽深度由内向外逐渐变浅,控制工作腔中相对啮合面积,随着气流温度的逐步升高,流入工作腔的硅油量缓慢递增,啮合面积也在缓慢增加,起到了降低啮合瞬间扭矩增大的作用。这一改进使得硅油与主动板的分离和啮合更 精确,风扇的转速变化更平稳,噪声更小,对发动机的节能、降噪、排放和磨损方面起到更积极的作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的总成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主动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主动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隔板及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I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参见图1,本技术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包括前盖I、后壳2、轴承3、主动轴4、销轴5、感温圈6、隔板7、主动板9、阀片12、主动板镶套14、密封垫16、O型密封圈18和螺钉19。所述前盖I和后壳2固定在一起,所述后壳2通过轴承3与主动轴4连接。前盖I和后壳2分别设有储油腔8和工作腔10。所述销轴5设于前盖I中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销轴5前端设有感温圈6,所述感温圈6为中敏感热双金属感温圈。所述隔板7设于前盖I上,所述前盖I设有储油腔8,所述隔板7和储油腔8相互配合将硅油封闭在储油腔8中,在本实施例中,前盖I和后壳2端面外侧设有环状的第一凹槽15,所述密封垫16填充于第一凹槽15内,由于前盖I和后壳2是通过螺钉19固定在一起的,密封垫16可以防止硅油从前盖I和后壳2的缝隙中流出从而污染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所述前盖I与销轴5之间设有环状的第二凹槽17,所述第二凹槽17内填充有O型密封圈18,所述O型密封圈18可防止硅油从前盖I和销轴5的缝隙流出污染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所述主动板9与主动轴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动板镶套14设于主动板9和主动轴4中心外壁之间,主动板镶套14起缓冲作用,避免主动板9被安装到主动轴4上时被压碎。所述主动板9与后壳2通过设在工作腔10内的齿槽结构啮合连接,相对于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工作腔10的齿槽结构的齿槽深度一致,图3所示的本技术中工作腔10中主动板9齿槽结构的齿槽深度由内向外逐渐减少变浅。参见图4,所述隔板7上设有连通储油腔8和工作腔10的出油孔11,在本实施例中去,所述出油孔11在隔板7旋转过程中的出油孔11打开面积S和阀片12旋转角度Θ之间具有如下关系式S=KXtg2 Θ,其中,K为参考系数,并且满足O < I(彡50,0。彡Θ彡45。。出油孔11形状的改变,使得阀片12经过出油孔11时每升高I °C出油孔11形状的变化量更小,起到精确控制硅油流入工作腔10的硅油量,而工作腔10中硅油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能够产生多大的扭矩,从而使得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啮合过程变得相对缓慢,感温圈6选择中敏感热双金属感温圈也是为了与出油孔11的形状相适应。而主动板9中齿槽深度的改变,可以做到控制工作腔10中相对啮合面积,随着气流温度的逐步升高,流入工作腔10的硅油量缓慢递增,啮合面积也随着硅油量的注入在缓慢增加,起到了降低啮合瞬间扭矩增大的作用。这两种技术手段的采用使得风扇(图中未示出)转速能得到更精确地控制,从而有效控制风扇以不同的转速对应不同的系统温度。所述阀片12设于销轴5后端,阀片12可以控制出油孔11开闭。参见图5,所述前盖I设有两端分别与储油腔8和工作腔10连通的回油孔道13。本技术的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工作过程如下当汽车散热器(图中未示出)吹来的空气的温度升高时,感温圈6会产生热变形,变形后的感温圈6通过销轴5带动阀片12转动,从而将出油孔11逐渐打开,此时硅油由储油腔8流向工作腔10,随着硅油的增多,在本技术所改进的齿槽结构的控制下,主动板9与后壳2之间齿槽结构的啮合面积在逐渐增大,啮合力也在逐渐增大,离合器(图中未示出)结合并高速旋转,风扇转速逐渐提高,实现快速冷却。当汽车散热器吹来的空气的温度降低时,感温圈6热变形,通过销轴5带动阀片12转动,从而将出油孔11逐渐关闭,在离心力作用下,硅油经回油孔道13从工作腔10返回储油腔8,工作腔10的硅油量就少,主动板9与后壳2之间齿槽结构的啮合面积逐渐下降,齿槽结构之间的哨合力就小,离合器分离,此时风扇只能低速旋转。如前所述,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在渐变过程中实现无级调速,如此反复实现风冷、节能目的,使得风扇的转速平稳变化,噪声小,发动机实现节能、降噪、低排和减少磨损。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调质型硅油风扇离合器,包括分别设有储油腔(8)和工作腔(10)的前盖(1)和后壳(2)、位于前盖(1)中心的销轴(5)、通过轴承(3)与后壳(2)连接的主动轴(4),与主动轴(4)连接的主动板(9)、设有出油孔(11)的隔板(7)和控制出油孔(11)开闭的阀片(12),所述前盖(1)设有两端分别与储油腔(8)和工作腔(10)连通的回油孔道(13),所述后壳(2)与主动板(9)通过齿槽结构啮合连接,所述隔板(7)位于前盖(1)上,所述阀片(12)位于销轴(5)的后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板(9)中齿槽结构的齿槽深度由内向外逐渐变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育恒郑雪茹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