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转动冲击功能的电动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56326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7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转动冲击功能的电动工具,属于动力工具技术领域。该工具包括位于机壳内的旋转动力源,旋转动力源的输出端的输出轴上安装具有附加锤的旋转冲击机构,机壳中装有高低速切换装置和旋转冲击切换装置,机壳还安装切换联动件;当切换联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高低速切换装置处于高速切换状态,旋转冲击切换装置处于附加锤与旋转冲击机构分离状态;当切换联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高低速切换装置处于低速切换状态,旋转冲击切换装置处于附加锤与旋转冲击机构结合状态。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后,只通过一次切换操作,即可实现旋转动力工具高速时以小冲击力工作、低速时以大冲击力工作的合理切换操控,十分方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工具,尤其是一种具有转动冲击功能的电动工具,属于动力工具

技术介绍
具有高低速调节功能的电动工具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动力工具,使用时可以通过变速切换操作产生高低速的变化,其典型变速结构参见申请号为CN200510121668. 2以及CN201120329705. X的中国专利申请文献。为了更有效地借助冲击作用克服钻削阻力,现有旋转电动工具有些还具有转动冲击功能,其典型结构可以参见申请号为公开号为CN201128146Y的中国专利文献以及证书号数为TW M367039U1的台湾专利文献。由于此类工具使用时通过切换操作,使冲击机构与动力源衔接,借助冲击机构中的冲击块,在工具头进行旋转钻削的同时,施加周期性的周向冲击,从而有效克服钻削阻力,满足在混凝土等硬 脆材料上的钻孔需求。然而,至今尚未发现将调速与冲击功能相结合的旋转动力电动工具。此外,检索发现,申请号为JP20050347738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借助附加锤(即副冲击块)产生变化冲击力的转动冲击工具。该工具具有“通过驱动马达转动的主轴,配置在该主轴的同轴上的铁砧,配合在所述主轴的外周上的锤,当在所述主轴和所述锤之间施加一定值以上的扭矩时,对于所述锤进行轴向移动和径向移动的复合运动,将所述锤的爪连接在所述铁站的凸起上,给所述铁站施加转动冲击时,拥有转动冲击结构。与所述锤分离的附加锤有可将连接位置和分离位置切替的操作部,所述附加锤从分离位置到连接位置时,所述锤向所述铁砧施力。因此,此转动冲击工具具有增强施力机构施力的调整机构的特征”。然而,由于上述附加锤的切换需要单独操作,因此使得旋转电动工具使用中的操控变得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首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调速的具有转动冲击功能的电动工具。本技术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调速和冲击切换操控简单的具有转动冲击功能的电动工具,从而给使用者带来方便。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具有转动冲击功能的电动工具包括位于机壳内的旋转动力源,所述旋转动力源的输出端通过可调速齿轮传动机构与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输出轴上还安装具有附加锤的旋转冲击机构,所述机壳中装有高低速切换装置和旋转冲击切换装置。这样,使手电钻之类的电动工具同时具有调速与转动冲击功能,从而使用时的适应性更强。为了达到进一步的目的,技术电动工具的机壳还安装至少具有第一和第二位置的切换联动件;当所述切换联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高低速切换装置处于高速切换状态,所述旋转冲击切换装置处于附加锤与旋转冲击机构分离状态;当所述切换联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高低速切换装置处于高速切换状态,所述旋转冲击切换装置处于附加锤与旋转冲击机构结合状态。采用本技术后,由于将调速切换与冲击切换有机结合、相互联动,因此只需通过一次切换操作,即可实现旋转动力工具高速时以小冲击力工作、低速时以大冲击力工作的常用切换操控,十分方便。本技术进一步的完善是,所述切换联动件还具有第三位置;当所述切换联动件处于第三位置时,所述高低速切换装置处于低速切换状态,所述旋转冲击切换装置处于附加锤与旋转冲击机构分离状态。本技术更进一步的完善是,所述切换联动件还具有第四位置;当所述切换联动件处于第四位置时,所述高低速切换装置处于高速切换状态,所述旋转冲击切换装置处于附加锤与旋转冲击机构结合状态。这样的完善之后,理论上只通过一次性切换操作,即可实现旋转动力工具低速时以小冲击力工作以及高速时以大冲击力工作的切换操控,从而具有更多的操作选择。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I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实施例的联动件组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实施例的部分零件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具有转动冲击功能的电动工具基本结构如图I至图3所示,包括位于机壳I内作为旋转动力源的电机16,该旋转动力源的输出端通过可调速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齿轮箱13,其中具有前后两级行星轮减速机构的前内齿圈13和后内齿圈14与输出轴15传动连接,前内齿圈13和后内齿圈14外圆分别具有花键槽。有关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申请号为CN201120329705.X的中国专利文献,此处不赘述。输出轴15上安装包括附加锤3的旋转冲击机构,该机构主要由位于冲击座11中的冲击块10以及抵压冲击座11的施力簧12构成,其具体结构可以参见前述的CN201128146Y或TW M367039U1。机壳I中装有由与壳体固连的壳座2上的后轴向滑槽2_2以及后拨销6和内齿套7构成的高低速切换装置,内齿套7的外圆具有周向约束于壳座2的花键齿7-1。由于内齿套7外圆具有与后拨销6相配的插槽,内孔中具有可与前内齿圈13或后内齿圈14外圆花键槽相啮合的内花键8,因此当后拨销6朝后移动时,将带动内齿套7后移,实现内花键8与后内齿圈14外花键槽的啮合,使其周向约束,实现较大减速比的低速传动;当后拨销6朝前移动时,将带动内齿套7前移,实现内花键8与前内齿圈13外花键槽的啮合,使其周向约束,实现较小减速比的高速传动。此外,机壳I中还装有由壳座2上前轴向滑槽2-1以及前拨销4和附加锤3构成的旋转冲击切换装置。由于附加锤3外圆具有与前拨销4相配的插槽,因此当前拨销4朝前移动时,将带动附加锤3前移,实现其内键槽3-1与冲击座11外圆凸键11-1的啮合,使其共同构成冲击惯量,产生较大的旋转冲击力;当前拨销4朝后移动时,将带动附加锤3后移,实现其内键槽3-1与冲击座11外圆凸键11-1的脱尚,仅由冲击座产生冲击惯量,从而输出较小的旋转冲击力。为了实现速度与冲击力切换的一次性操作,机壳I中还安装一对具有周向第一和第二位置的圆弧形切换联动件5 ;该对切换联动件对合包围在组装后与机壳I相对固定的壳座2上,具有分别与前、后拨销4、6相配的倒八字形前、后斜槽5-2、5-1。组装后,前后拨销4、6的下端分别穿过前、后轴向滑槽2-1、2-2后,分别插入附加锤3和内齿套7外圆的插槽中。当通过旋拧操作使切换联动件5处于周向第一位置时,前、后斜槽5-2、5-1将同时驱动前、后拨销4、6使附加锤3前移而内齿套7后移,从而实现高低速切换装置处于低速切 换状态,而旋转冲击切换装置处于附加锤与旋转冲击机构结合状态,输出轴15通 过其端头的夹头9输出低速大冲击力;当通过旋拧操作使切换联动件5处于周向第二位置时,前、后斜槽5-2、5-1将同时驱动前、后拨销4、6使附加锤3后移而内齿套7前移,从而实现高低速切换装置处于高速切换状态,而旋转冲击切换装置处于附加锤与旋转冲击机构分离状态,输出轴15通过其端头的夹头9输出高速小冲击力。由此可见,采用本实施例的结构后,只需一次旋拧切换操作,便可实现低速大冲击力以及高速小冲击力的切换操控,非常方便。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不难想到,当将切换联动件5上的前、后斜槽5-2、5_1进一步延伸为为同向平行左倾或更进一步的同向平行右倾,则可以实现当通过旋拧操作使切换联动件5处于周向第三位置时,附加锤3与内齿套7同时后移,从而实现高低速切换装置处于低速切换状态,而旋转冲击切换装置处于附加锤与旋转冲击机构分离状态,输出轴15通过其端头的夹头9输出低速小冲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转动冲击功能的电动工具,包括位于机壳内的旋转动力源,所述旋转动力源的输出端通过可调速齿轮传动机构与输出轴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上还安装具有附加锤的旋转冲击机构,所述机壳中装有高低速切换装置和旋转冲击切换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吹拔正敏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久驰机电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