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整体式钢板止水带,包括设置在地下室的四个阴阳角处的4个转角止水带、4个平直止水带和4组对拉螺杆;各平直止水带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转角止水带的一端搭接并焊接固定;钢板止水带的主体坐落在对拉螺杆上;转角止水带由成直角形状的钢板体和焊接在板体上的两对支撑构件组成;平直止水带由若干相互搭接并焊接的平直止水构件组成,各平直止水构件由平直钢板和焊接在平直钢板上的两对支撑构件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整体式钢板止水带安装方便、施工时不易倾斜或偏位,使用中防水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整体式钢板止水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角止水带(1)、平直止水带(2)和对拉螺杆(5);所述的转角止水带(1)包括设置在地下室的4个转角处的结构相同的左前转角止水带、右前转角止水带、右后转角止水带和左后转角止水带;所述的平直止水带(2)包括左侧平直止水带(2a)、前侧平直止水带(2b)、右侧平直止水带和后侧平直止水带;各平直止水带(2)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转角止水带(1)的一端搭接并焊接固定,从而构成整体式钢板止水带的主体;所述的转角止水带(1)包括转角钢板(11)和4个支撑构件(12);所述的转角钢板(11)为由第一板(11?1)和第二板(11?2)构成的直角板状构件;所述的支撑构件(12)由1根支撑钢筋(3)的一端焊接固定在1块支撑钢板(4)的一个侧面上构成;所述的4个支撑构件(12)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第一支撑构件(12?1)、第二支撑构件(12?2)、第三支撑构件(12?3)和第四支撑构件(12?4);第一支撑构件(12?1)由其支撑钢筋(3)的另一端焊接固定在转角钢板(11)的第一板(11?1)的外侧面上,且位于该外侧面的上部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上;第二支撑构件(12?2)由其支撑钢筋(3)的另一端焊接固定在转角钢板(11)的第一板(11?1)的内侧面上,且位于该内侧面的上部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上,并且与第一支撑构件(12?1)的支撑钢筋(3)的焊接在第一板(11?1)上的位置相对应;第三支撑构件(12?3)由其支撑钢筋(3)的另一端焊接固定在转角钢板(11)的第二板(11?2)的外侧面上,且位于该外侧面的上部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上;第四支撑构件(12?4)由其支撑钢筋(3)的另一端焊接固定在转角钢板(11)的第二板(11?2)的内侧面上,且位于该内侧面的上部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上,并且与第三支撑构件(12?3)的支撑钢筋(3)的焊接在第二板(11?2)上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的平直止水带(2)包括若干个平直止水构件(20);各平直止水构件(20)由一块平直钢板(21)和4个支撑构件(22)构成;支撑构件(22)的结构与转角止水带(1)的支撑构件(12)的结构相同;4个支撑构件(22)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第五支撑构件(22?1)、第六支撑构件(22?2)、第七支撑构件(22?3)和第八支撑构件(22?4);第五支撑构件(22?1)由其支撑钢筋(3)的另一端焊接固定在平直钢板(21)的外侧面上,且位于该外侧面的上部,并且所述的焊接的位置在长度方向上位于平直钢板(21)的总长的靠近起始部位处;第六支撑构件(22?2)由其支撑钢筋(3)的另一端焊接固定在平直钢板(21)的内侧面上,且位于该内侧面的上部,在长度方向上位于平直钢板(21)的总长的位置与第五支撑构件(22?1)的支撑钢筋(3)的焊接在平直钢板(21)上的位置相对应;第七支撑构件(22?3)由其支撑钢筋(3)的另一端焊接固定在平直钢板(21)的外侧面上,且位于该外侧面的上部,在长度方向上位于平直钢板(21)的总长的靠近终止部位处处;第八支撑构件(22?4)由其支撑钢筋(3)的另一端焊接固定在平直钢板(21)的内侧面上,且位于该内侧面的上部,在长度方向上位于平直钢板(21)的总长的位置与第七支撑构件(22?3)的支撑钢筋(3)的焊接在平直钢板(21)上的位置相对应;各个相邻的平直止水构件(20)由各自的平直钢板(21)在长度方向上依次排布,且相邻的平直钢板(21)以首尾搭接的方式焊接固定在一起,从而构成平直止水带(2);所述的对拉螺杆(5)分为4组,4组对拉螺杆(5)按照所处的左侧、前侧、右侧和后侧位置的不同而依次分为第一组对拉螺杆、第二组对拉螺杆、第三组对拉螺杆和第四组对拉螺杆;各个对拉螺杆(5)包括主螺杆(51)、外螺母(52)、内螺母(53)和中间螺母(54);所述的外螺母(52)、内螺母(53)和中间螺母(54)均与主螺杆(51)上的螺纹相配合;各个对拉螺杆(5)均水平设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由整体式钢板止水带的主体的相应部位坐落在其杆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高,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