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毛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43388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5 2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去毛刺装置,其具有内部填充有粒状研磨部件的滚筒(26)。滚筒(26)由形成有开口孔(33)的外壳(34)和固定在外壳(34)上并防止研磨部件(30)、(31)从开口孔(33)脱落的防脱落部件(35)构成。在外壳(34)的开口孔(31)和防脱落部件(35)之间形成有供工件(W)的管状端部(Wa)插入的间隙(8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去毛刺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从加工物除去毛刺的装置有如下结构,在被收容在滚筒中的大量介质内使加工物旋转,由此除去毛刺(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 - 46056号公报)。另外,还有与工件的管状端部的加工相关的技术(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 - 351451号公报)。以上述
技术介绍
为基础,期望以简单的构造除去工件的管状端部的毛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以简单的构造除去工件的管状端部的毛刺的去毛刺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去毛刺装置具有内部填充有粒状研磨部件的滚筒,从工件除去所述工件的管状端部的毛刺。所述滚筒由形成有开口孔的外壳和固定在该外壳上且防止研磨部件从所述开口孔脱落的防脱落部件构成。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孔和所述防脱落部件之间形成有供工件的管状端部插入的间隙。还可以在所述外壳内配置弹性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在所述滚筒的一侧配置有使该滚筒正转及反转的驱动机构。在所述滚筒的另一侧配置有夹紧所述工件的夹紧机构。所述外壳可以是筒状,内周面设置有突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所述外壳具有一端开口的外壳主体、具有所述开口孔并被安装在所述外壳主体的所述一端侧上的盖部件。所述工件可以是用于缓冲器的缸筒。根据上述去毛刺装置,能够以简单的构造除去工件的管状端部的毛刺。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去毛刺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去毛刺装置的滚筒的侧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去毛刺装置的滚筒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去毛刺装置的滚筒的外壳主体的主视图。图5表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去毛刺装置进行去毛刺的工件等。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去毛刺装置10是将整体呈管状的金属制的工件W的管状端部Wa的毛刺从工件W除去的装置。该去毛刺装置10具有设置在水平方向的一侧并定位保持工件W的工件设定部11 ;设置在水平方向的相反侧并除去工件W的管状端部Wa的毛刺的去毛刺部12。工件设定部11具有承载台15、推进部16、停止部17和夹紧部(夹紧机构)18。在承载台15上以中心轴线水平配置的状态载置有工件W。推进部16被配置在承载台15的上侦U。推进部16从去毛刺部12的相反侧对被载置在承载台15上的工件W进行推压并使工件W向去毛刺部12侧前进。停止部17能够升降地构成,使通过推进部16而前进到规定的夹紧位置的工件W停止。夹紧部18从上下夹紧通过推进部16及停止部17而停止在夹紧位置的工件W。通过将工件W载置在承载台15上而沿径向定位。另外,通过推进部16及停止部17使工件W前进到夹紧位置而沿轴向定位。夹紧部18夹紧这样地沿径向及轴向被定位的工件W。此时,夹紧部18夹紧比管状端部Wa更靠轴向内侧的颈部Wb。去毛刺部12具有导轨21、滑块22、电机(驱动机构)24、轴向驱动部25和中空的固定夹具27。导轨21沿着被载置在承载台15上的工件W的中心轴而被铺设。滑块22沿导轨21滑动。电机24是以旋转轴23与导轨21平行且向工件设定部11侧突出的状态被固 定在滑块22上。轴向驱动部25从工件设定部11的相反侧推拉电机24并使电机24及滑块22沿导轨21在轴向上往复移动。滚筒26与电机24的旋转轴23同轴设置。固定夹具27的一端嵌合电机24的旋转轴23且另一端嵌合滚筒26,由此将它们一体地连结。如图2所示,滚筒26的内部填充有由粒状的球体构成的大量研磨部件30和由粒状的多面体构成的大量研磨部件31。滚筒26由以下部件构成形成有开口孔33的外壳34 ;固定在外壳34上且防止研磨部件30、31从开口孔33脱落的防脱落部件35 ;配置在外壳34内的一定厚度的片状合成树脂制的弹性部件36、37。外壳34具有一体的金属制的外壳主体43,该外壳主体43具有圆板状的底部40;从底部40的外周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筒状的侧壁部41 ;从底部40的中央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安装轴部42。在该外壳主体43上,侧壁部41的与底部40相反的一端开口。外壳34还具有圆板状的金属制盖部件44,该盖部件44安装为覆盖该外壳主体43的一端侧的开口。盖部件44如图3所示。此外,外壳34和盖部件44优选为金属制,但也可以是树脂制。图2所示的外壳主体43在其安装轴部42上被嵌合固定在图I所示的固定夹具27上。其结果是,外壳主体43被固定在电机24的旋转轴23上。如图2所示,在底部40及安装轴部42上,中央形成有通孔48。在通孔48的底部40侧形成有内螺纹49。在处于滚筒26被安装在电机24上的状态时,通孔48的中心与电机24的旋转轴23 —致。如图4所示,外壳主体43的侧壁部41的外周面成为中心与通孔48 —致的圆筒面。另一方面,在侧壁部41的内周面上,曲率半径大而最大外径小的小径部51和曲率半径小而最大外径大的大径部52彼此交替地分别配置在三个位置,小径部51和大径部52之间构成突起部41A。配置在外壳主体43内的三处小径部51由中心与通孔48—致的同一圆筒面构成,圆周方向的长度彼此相同地形成。配置在外壳主体43内的三处大径部52由直径相同的圆筒面构成,这些圆筒面的中心位于中心与通孔48 —致的圆筒面上,三处大径部52在圆周方向的长度彼此相同地形成。如上所述,侧壁部41构成了小径部51的位置与大径部52的位置相比整体成为厚壁的厚壁部54。另外,还构成了大径部52的位置与厚壁部54相比整体成为薄壁的薄壁部55。而且,在各厚壁部54的圆周方向的中央且径向的中央形成有螺纹孔56。弹性部件36是橡胶或聚氨酯等的弹性体。弹性部件36被粘贴在外壳主体43的侧壁部41的整个内周面上。换言之,设置在所有的小径部51及所有的大径部52上。另外,如图2所示,弹性部件37被粘贴在底部40的整个底面上。盖部件44在其径向中央具有圆形的上述开口孔33。开口孔33沿轴向贯穿盖部件44,轴向的一侧成为一定直径的圆筒内周面60,轴向的另一侧成为越远离圆筒内周面60直径越大的锥形内周面61。开口孔33的圆筒内周面60的内径以能够插入工件W的管状端部Wa的方式形成为比管状端部Wa的外径稍大。另外,在盖部件44上,在轴向的圆筒内周面60侧,直径比其他部分小的嵌合部62的中心与开口孔33 —致地形成。而且,在盖部件44上,在与嵌合部62相比更靠径向外侧,如图3所示,由大径的大径孔部64和小径的小径孔部65构成的复合孔66在中心与开口孔33 —致的圆上以使圆周方向的朝向相互一致的方式形成多个。将上述盖部件44安装在外壳主体43的情况下,相对于处于带六角孔螺栓68预先 与螺纹孔56螺合的状态下的外壳主体43,盖部件44成为图2所不的嵌合部62朝向外壳主体43侧的姿态。在该姿态下,带六角孔螺栓68通过图3所示的复合孔66的大径孔部64,使嵌合部62与侧壁部41的小径部51的内周部嵌合。而且,以使带六角孔螺栓68位于小径孔部65的位置的方式使盖部件44旋转之后,紧固带六角孔螺栓68。这样,盖部件44被安装在外壳主体43的开口侧的端部,带六角孔螺栓68、盖部件44、外壳主体43和弹性部件36、37 —体地成为外壳34。在该状态下,盖部件44的开口孔33的中心与外壳主体43的通孔48 —致,并安装在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去毛刺装置,具有内部填充有粒状研磨部件的滚筒,从工件除去所述工件的管状端部的毛刺,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由形成有开口孔的外壳和固定在该外壳上且防止所述研磨部件从所述开口孔脱落的防脱落部件构成,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孔和所述防脱落部件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管状端部插入的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越正胜矢作龙也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