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39371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3 06: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组件。该电致变色组件主要包含:第一可挠性基材;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层;反射金属层;第二可挠性基材;第二透明导电层;辅助电致变色层;以及电解质。通过可挠性基材与反射金属层的设置再搭配电极交错平行交迭的封装结构,可使电致变色组件具备较佳稳定性、容易控制着色及去色状态,以及可调控着色深浅等优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变色组件,特别涉及一种电致变色组件,通过可挠性基材与反射金属层的设置再搭配电极交错平行交迭的封装结构,可使电致变色组件具备较佳稳定性、容易控制着色及去色状态,以及可调控着色深浅等优点。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材料目前可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车辆镶嵌玻璃(如车窗、天窗)、大楼镶嵌玻璃、显示设备、光学组件、镜体及电磁波照射的遮蔽物等等,其功用在于可有效地阻隔外界(如光、热)的干扰。电致色变材料一般可分为有机材料及无机材料,而针对稳定性而言,以无机材料为较佳,例如氧化钨、氧化钛等。·习知电致变色装置大多使用玻璃作为基材,于实际使用时,常会受限于基材的材质而无法任意弯折,同时使其用途受到限制。此外,习知电致变色装置也无法使用卷带式(roll to roll)来进行制备,使得较无法提供一具低成本的电致变色装置。美国专利公告第6,193,379号揭示一种电致变色装置,主要用于车内的后视镜(rearview mirror)。此专利的电致变色装置的电致变色材料与用于传导离子的电解质掺混在一起,所以必须持续通入较高电压,才可维持在变色状态,因而无法具有着色记忆(color memory effect)的功效。此外,由于该电致变色材料是以溶液状填入该隔间中,所以此专利的基板表面必须选用曝露于有机溶剂中仍可完全保持其性质且包含脂族烃的高分子材料。但是此专利并未提及或教示该基板为可挠式的,再加上该腔室内所含的电致变色材料为溶液状,当整个装置被弯折时,将可能致使该电致变色材料渗露出,如此亦同时影响后续应用范围。此外,以往的电致变色装置往往无法侦测各方向的光源或残光即进行变色反应,造成认知上的误差。因此,使任何角度的光源或残光均能智能地被电致变色装置所侦测到,进而进行合适的变色反应是势在必行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致变色组件,利用可挠性基材与反射金属层的设置再搭配电极交错平行交迭的封装结构,可使电致变色组件具备较佳稳定性、容易控制着色及去色状态,以及可调控着色深浅等优点。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电致变色组件,包括第一可挠性基材;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层;反射金属层;第二可挠性基材;第二透明导电层;辅助电致变色层;以及电解质。其中,第一透明导电层,被覆于第一可挠性基材的一表面;电致变色层,被覆于第一透明导电层的表面;反射金属层,被覆于第一可挠性基材的另一表面;第二透明导电层,被覆于第二可挠性基材的一表面;辅助电致变色层,被覆于第二透明导电层的表面;以及电解质,填充于电致变色层与辅助电致变色层之间,其中,电致变色组件的驱动电压为0. 5伏特至2. 5伏特之间,且电致变色装置的调光时间为100毫秒至60秒之间。一种电致变色组件,包括一第一可挠性基材;一第一透明导电层,被覆于第一可挠性基材的一表面;一电致变色层,被覆于第一透明导电层的表面;一第二可挠性基材;一第二透明导电层,被覆于第二可挠性基材的一表面;一辅助电致变色层,被覆于第二透明导电层的表面;一反射金属层,被覆于第二可挠性基材的另一表面;以及一电解质,填充于电致变色层与辅助电致变色层之间。在本技术电致变色组件中,所述第一可挠性基材与第二可挠性基材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或丙烯酸。在本技术电致变色组件中,所述反射金属层选自银或铝。本技术电致变色组件具有以下功效本技术的电致变色组件利用其弯折后仍具有良好光调节度,特别可应用于一具有弧形表面的节能产品,例如汽车零组件(如玻璃、天窗、后照镜)、电子纸、电子产品及智能型窗户等应用上。 本技术的反射金属层的设置,可使任何角度的残光皆能被电致变色组件所侦测到,进而进行合适的变色反应。本技术的电致变色组件的驱动电压为30伏特至50伏特之间,且调光时间为100毫秒至60秒之间。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数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电致变色组件的一实施例;图2为本技术电致变色组件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电致变色组件的另一实施例。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0电致变色组件110第一可挠性基材111第一可挠性基材的长Illa L型边界线112第一可挠性基材的宽 120第一透明导电层130电致变色层140反射金属层141保护层150第二可挠性基材151第二透明基材的长151a L型边界线152第二透明基材的宽160第二透明导电层17U辅助电致变色层180电解质具体实施方式现请参考图1,本技术电致变色组件100包含第一可挠性基材110 ;第一透明导电层120 ;电致变色层130 ;反射金属层140 ;第二可挠性基材150 ;第二透明导电层160 ;辅助电致变色层170 ;以及电解质180。其中,本技术所使用的基板皆由高分子所制成,因而可通过制程控制高分子的密度及厚度,而让基板具有较佳可挠性,利用其受弯折后仍具有良好的光调节度,而使后续用途更为广泛。其中,该第一可挠性基材Iio与该第二可挠性基材150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或丙烯酸。须注意的是,本技术的一特征为第一可挠性基材110与第二可挠性基材150可在弯折后变回原状,且弯折后仍具有良好的光调节度,特别是将本技术的电致变色组件100弯曲至90°时,仍具有极佳的光调节度。此外,第一可挠性基材110的长111与第二可挠性基材150的长151的范围为I公尺至2公尺之间,而宽112与152的范围为0. 5公尺至I. 5公尺之间。该第一透明导电层120,被覆于该第一可挠性基材110的表面;第二透明导电层160,被覆于第二可挠性基材150的表面。其中,第一透明导电层120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60在电致变色装置100中扮演导电电极的角色,提供变色过程所需的电流,因此必须采用兼具高穿透率及高导电度的透明导电材料。故,于本技术中,该透明导电层选自于氧化铟饧(Indium Tin Oxide, ITO)、氧化招锌(Aluminum Zinc Oxide, AZO)、掺氟氧化锡薄膜(Fluorine Tin Oxide,FT0)之一。较佳地,又由于掺氟氧化锡薄膜(FTO)耐酸碱、耐热、耐 湿以及成膜原料便宜且生产成本低,因此,在本技术中使用掺氟氧化锡薄膜。此外,该第一透明导电层120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160的沉积方法选自溅镀法、蒸镀法、电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溶胶-凝胶法、喷雾裂解法、浸溃法、电化学法之一,且成膜的厚度为50奈米至300奈米之间。该电致变色层130,被覆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120的表面;该反射金属层140,被覆于第一可挠性基材120的另一表面。其中,反射金属层140可含有任何具备光反射性质的金属,使任何角度的残光皆能被电致变色组件100所侦测到,进而进行合适的变色反应。较佳地,反射金属层140含有一选自于由下列所构成的群组中的金属银或铝。选择性地,该反射金属层140上更包含一保护层141,其目的在于防止该反射金属层140被刮伤。较佳地,该保护层141选自于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氮化硅、环氧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胺基甲酸酯树脂、硅胶树脂、聚对环二甲苯树脂或聚酰亚胺。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致变色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可挠性基材;一第一透明导电层,被覆于第一可挠性基材的一表面;一电致变色层,被覆于第一透明导电层的表面;一反射金属层,被覆于第一可挠性基材的另一表面;一第二可挠性基材;一第二透明导电层,被覆于第二可挠性基材的一表面;一辅助电致变色层,被覆于第二透明导电层的表面;以及一电解质,填充于电致变色层与该辅助电致变色层之间;其中,电致变色组件的驱动电压为0.5伏特至2.5伏特之间,且电致变色装置的调光时间为100毫秒至60秒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炳寰
申请(专利权)人:亚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