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52110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7 04:34
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置为透明基体、电致变色器件、导光板、透明保护基体的电致变色单元,以及设于所述电致变色单元侧边的光源;所述光源和所述电致变色单元共同作用下以使电致变色模组为提供不同亮度、色温和透光率的平面光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致变色模组结构简单,能广泛应用于建筑、智能显示等多个领域,能简单、便捷得调整不同级别的透光率,且能根据色温和亮度需要调整不同光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致变色模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模组。
技术介绍
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透明材料是玻璃,在建筑领域,玻璃被大量应用于门窗用来日间采光,但也面临夜间防窥等问题。在家电或藏品展示领域,目前大多采用普通透明材料或其模组,比较常用的是液晶玻璃。液晶玻璃在正常情况下是不透明的,只有在电压作用下才能从不透明转为透明,并必须一直维持电压方能保持透明状态,且不能根据需要调节透光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电致变色技术被提出,进一步替代普通玻璃,尤其是液晶玻璃,来提高显示领域的透明-不透明可控调节性以及透光率。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104678672A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模组中的附图1示出了一现有的电致变色显示装置,其包括两衬底基板11和12,以及设置于两衬底基板11和12之间的显示模组13和电致变色模组。该电致变色模组14包括多个像素单元141,每个像素单元141包括第一透明电极1411、第二透明电极1412、以及设置第一透明电极1411和第二透明电极1412之间的感光单元1413和电致变色层1414。因感光单元设置在电极之间且在电致变色层边侧,加上电致变色材料本身的透光性,导致实际电致变色模组14呈现的颜色不均匀,甚至辨识性不高,无法有效利用。为此,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104678672A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尽管能解决图1所示技术的问题,但其结构变得更为复杂,需要在每个像素单元内采用两个叠加设置的电致变色单元,还采用至少两个变色状态不同的电致变色单元。进一步,复杂结构使得装配、控制、维护成本、难易程度提高,无法广泛适用于建筑、家电智能显示等多个领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光效均匀、高透明-不透明可控调节性以及不同透光率的电致变色模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置为透明基体、电致变色器件、导光板、透明保护基体的电致变色单元,以及设于所述电致变色单元侧边的光源;所述光源和所述电致变色单元共同作用下以使电致变色模组为提供不同亮度、色温和透光率的平面光源。无论是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104678672A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模组中的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还是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104678672A公开的电致变色模组,都是在两衬底基板之间设置多个像素单元,这样该电致变模组在多个像素单元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多个区域光源构成的平面光源,这样对每个像素单元的功效有很高要求;并且感光单元设置在上下透明电极之间,且设置在电致变色层旁或相邻电致变色层之间,这样每个电致变色层都受相应侧边的光源影响,可能是一个光源,可能是多个光源;且该模组的光源从边侧的感光单元引来,则电致变色层表面形成的光效较强位置在边侧。一旦当每个像素单元光效有差异时,该平面光源提供的光效不均匀,甚至影响辨识度;尽管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104678672A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有了很大改善,但其复杂的结构设置,以及感光单元、多组叠加的电致变色单元的设置方式,对于长久使用后的电致变色模组仍存在光效不均匀等问题,且制造、维护等成本相对高。而,本专利技术在透明基体和透明保护基体之间设置一组导光板和电致变色器件。将侧边光源的光源经电致变色器件、导光板在电致变色模组表面呈现,导光板可使电致变色模组表面快速形成均匀有效的光效。将光源设置在电致变色单元侧边,电致变色单元侧边就能感受到光源,无需在电致变色单元之间,以在减少电致变色层的面积的情况下,单独设置感光单元。本专利技术的设置结构更简单,且能提供均匀光效;在实际应用时,本专利技术模组能在透明与不透明之间切换,且可根据需要随意调节至中间透明状态,还能根据需要调节出一定亮度及色温的平面光,且辨识性高。作为优选,所述电致变色器件为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或非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作为优选,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在其电致变色单元侧边引出导电电极。上述现有技术是将导电电极设计为透明电极,设置在电致变色层上下;而本专利技术独立于电致变色单元设置,在侧边引出导电电极,这样布线、维护更便捷,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透明电极使用故障或老化后,影响整体电致变色显示装置显示效果的问题。作为优选,所述光源设于所述导光板侧边。作为优选,所述光源对称布置在所述导光板四周。作为优选,所述光源对称布置在所述导光板两侧。作为优选,所述光源为条状光源或点光源。作为优选,所述导光板为非有机材料时,透明保护基体与导光板合二为一。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电致变色模组结构简单,能广泛应用于建筑、智能显示等多个领域,能简单、便捷得调整不同级别的透光率,且能根据色温和亮度需要调整不同光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致变色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致变色模组中光源与电致变色单元的布置实施例一;图3为本专利技术电致变色模组中光源与电致变色单元的布置实施例二;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致变色模组中光源与电致变色单元的布置实施例三。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本专利技术电致变色模组包括电致变色单元和设于电致变色单元侧边的光源1。所述电致变色单元整体为四层结构,最下层为透明基体2,透明基体2上沉积生长电致变色器件3,电致变色器件3上覆盖有导光板4,顶层是透明保护基体。其中,透明基体2、透明保护基体可以是无色透明玻璃;所述电致变色器件3可以是全固态或非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导光板4可以是透明的有机材料或非有机材料,当导光板4为非有机材料时,透明保护基体5与导光板4合二为一。所述光源可具体设置在导光板4的侧边,可以是LED或其他发光部件,也可以是点光源或条状光源。图2、3、4示出了三种布置方式,当光源为一组时,可设置在电致变色单元的任意一侧;当光源为两组时,可设置在电致变色单元两侧,尤其是对称布置在所述导光板4两侧;当光源为四组时,光源可对称布置在所述导光板四周。所述电致变色单元侧边还有连接导电电极的引出端,尤其是在电致变色器件侧边经导线连接至导电电极,导电电极连接外部电源。通过控制输入电压及占空比来控制离子的注入与抽出,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透过率。光源外接控制开关,可利用控制开关控制发光部件的亮度和色温,让整个电致变色模组变成需要亮度和颜色的平面光源。对光源控制开启和电致变色单元变色开启的控制可实现四种工作状态。第一种工作状态,光源控制开关关闭,电致变色单元不变色。第二种工作状态,光源控制开关打开,电致变色单元变色。第三种工作状态,光源控制开关打开,电致变色单元不变色。第四种工作状态,光源控制开关关闭,电致变色单元变色。在此四种工作状态下,可实现透明与不透明状态的便捷调整、切换,也可根据需要随意调节至中间透明状态。进一步,根据应用领域、使用环境、人视觉效果考虑,可具体调节光源亮度、色温、透过率。例如,当最下层透明基体采用1.1mm厚无色透明玻璃,透明玻璃基体上沉积生长总厚度不超过1um的氧化钨(WO3)和氧化镍钨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器件上覆盖2mm厚PMMA导光板,导光板侧面装有28V驱动的白色LED灯条,制得的18.5”电致变色模组可实现在1min内由透明(在可见光区550nm的透过率超过60%)变成不透明(透过率小于2%)及整体发白色平面光等多种效果。本专利技术电致变色模组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广泛应用于建筑、智能显示等多个领域。在应用于门窗时,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电致变色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置为透明基体(2)、电致变色器件(3)、导光板(4)、透明保护基体(5)的电致变色单元,以及设于所述电致变色单元侧边的光源(1);所述光源和所述电致变色单元共同作用下以使电致变色模组为提供不同亮度、色温、透光率的平面光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布置为透明基体(2)、电致变色器件(3)、导光板(4)、透明保护基体(5)的电致变色单元,以及设于所述电致变色单元侧边的光源(1);所述光源和所述电致变色单元共同作用下以使电致变色模组为提供不同亮度、色温、透光率的平面光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3)为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或非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在其电致变色单元侧边引出导电电极。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夫王菊石若辉王利君刘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上方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