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轨道的支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18331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9 0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轨道的支承结构。以往的电梯中,若托架的上下间隔变长,则地震等时通过轿厢和对重的水平载荷,可能导致轨道挠曲而不能确保轨道的抗弯强度。因此,需要使用截面面积加大的轨道,会产生招致轨道的成本增大的问题。在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的电梯轨道的支承结构中具有:包括U字形成形部分的钢板成形轨道;和支承钢板成形轨道的托架,其中,具有如下的托架:构成钢板成形轨道的一个面和托架的一个面设定为,这两个面的表面彼此在由钢板成形轨道的头部方向和钢板成形轨道的轨道轴向所确定的面的面内相互面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的轨道、特别是将钢板折弯成形而成的钢板成形轨道的支承结构。
技术介绍
在以往的电梯中,轿厢和对重通过设在井道内的导轨支承。该导轨通过设在建筑物侧的托架和轨道压板而固定在井道内。若利用该轨道压板固定的固定间隔在铅直方向变长,则在地震导致的轿厢和对重的水平载荷下轨道大幅挠曲,有可能不能确保轨道的抗弯强度。因此,与之前的在铅直方向加长轨道的固定间隔的轨道相比,为了提高轨道的弯曲刚性,需要使用加大截面面积的轨道以加大轨道的截面惯性矩,但具有招致轨道成本增大的问题。作为解决该问题的现有技术公知有如下的导轨的支承结构从固定于建筑物的托架设置沿井道的铅直方向延伸的梁,在梁的上下端设置轨道压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专利文献I :美国专利第4977983号在专利文献I的现有电梯轨道的支承结构中,在以轨道固定间隔的约1/3的量从托架向上下方向离开的两处位置利用轨道压板支承轨道,能够使轨道的支承间隔变得比以往结构窄,因此能够抑制承受水平载荷的轨道的挠曲。从而,不需要使用增大了轨道的截面惯性矩的大截面面积的轨道,因此不会招致轨道自身的成本提高。但是,需要从以往的托架结构新设置沿井道的铅直方向延伸的梁,招致因部件数量增加引起的成本提高。另外,在从托架离开的上下位置支承轨道,因此与以往结构相比,在托架产生大的弯曲力矩。为了抑制该弯曲力矩导致的托架的弯曲变形,需要采用通过对以往的托架增加板厚来强化弯曲刚性的对策,进而成为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利用折弯钢板而成形为T字形的导轨(下面称为钢板成形轨道)的简易的轨道支承结构,抑制轨道的挠曲,实现轨道和轨道支承部材的成本削减。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轨道的支承结构具有钢板成形轨道,其包括U字形的成形部分;和托架,其支承该钢板成形轨道,其中,构成钢板成形轨道的一个面和托架的一个面设定为这两个面的表面彼此在由钢板成形轨道的头部方向和钢板成形轨道的轨道轴向所确定的面的面内相互面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将钢板成形轨道的凸缘部分以面接触方式约束于托架,由此能够抑制轨道在轨道压板支承点处倾斜,因此不需大幅改变托架结构,就能够减小轨道的弯曲变形。因此,不利用大截面面积的轨道就能够确保轨道的抗弯强度。另外,代替轧制或挤压成的钢制轨道,将导轨自身替换成通过折曲钢板而构成轨道形状的廉价的钢板成形轨道,因此能够削减轨道成本。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轨道支承结构的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展开图。图3是从铅直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轨道支承结构的结构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展开图。图6是从铅直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轨道支承结构的结构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展开图。图9是从铅直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托架的另一结构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托架的再一结构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托架的再一结构图。图13是以往电梯的轨道支承结构的结构图。图14是从铅直方向观察以往电梯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图。图15是表示轨道受到水平载荷而变形的状态的图。图16是表示水平载荷导致的轨道变形所生成的托架支承点的状态的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托架的展开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轨道支承结构的结构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展开图。图20是从铅直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图。图2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展开图。图22是从铅直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图。图2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的轨道支承结构的结构图。图2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展开图。图25是从铅直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的轨道支承结构的图。图2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的托架的展开图。标号说明I :轨道;2 :托架;3 :轨道压板;4 :螺栓;10 :钢板成形轨道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I.下面,利用附图对实施方式I进行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轨道支承结构的说明图,图2是轨道支承结构的展开图,图3是从下方(Z轴的负方向)观察图I的水平面内图。另外,图13、图14是为了与本专利技术进行比较而示出的图,是以往的轨道支承结构的立体图和从Z轴的负方向观察到的水平面内图。关于以往的轨道支承结构,首先利用图13进行说明。轿厢和对重(未图示)分别沿左右设置的轨道I上下行驶。轨道I经由设在建筑物侧的梁(未图示)支承在托架2。在井道内以预定间隔在上下方向设置有多个托架2。托架2和轨道I通过轨道压板3连接。在上文中,将轨道的轴向作为Z,在垂直于Z轴的水平面内,将朝向与轨道I相对的另一轨道的方向作为X,将与X轴、Z轴相互垂直的方向作为Y。利用图14对由轨道压板实现的连接的细节进行说明。轨道I的截面由大致T字构成,轿厢和对重的引导装置(未图示)在轨道头部(图中的A部分)滑动。此外,轨道凸缘(图中的B部分)与托架2接触,并利用轨道压板3与托架2连接起来。轨道压板3保持轨道I的力由螺栓4适当地管理。如果由于地震或紧急停止动作而使轿厢和对重在X-Y水平面内受力,则轨道在图13的X轴方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前后方向)受到激振力。在该情况下,如图15所示,轨道受到激振力P而在水平方向变形,为了不产生轨道的塑性变形和上述引导装置从轨道脱落的情况,使托架2的上下设置间隔变窄或采用大截面面积的轨道来抑制轨道的水平移位。 在以往的设计中,由托架2和轨道压板3支承的轨道I以轨道压板3为支点约束了平动移位(平移),但相对于旋转是被自由支承的。但是,如图13所示,构成为L字形的托架2与轨道的凸缘背面进行面接触,因此绕Y轴的旋转在某种程度被抑制。因此,与自由旋转支承的状态相比,轨道的变形变小。另一方面,对于绕X轴的旋转,不是利用托架2抑制轨道I的旋转,而是如图16所示仅利用轨道压板3抑制轨道I的活动,因此依然未抑制绕X轴的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利用钢板成形轨道实现了抑制该绕X轴旋转的有效方法。用图I对本实施例的轨道支承结构进行说明。轨道10是将钢板折弯而成形为T字形的钢板成形轨道,构成轨道头部(图中的A部)的部分通过钢板的折弯而成为U字形,轨道的内部是中空的。此外,轨道凸缘部(钢板成形轨道的构成U字形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以下相同)的中央部(图中的C部)处于打开的状态。钢板成形轨道10利用与图13同样的结构,经由轨道压板3固定于托架2。将图I展开的部件图是图2,与图13不同,在托架2的托架中央部分形成有凸部2a。凸部2a可以与托架2 —体成形,凸部2a还可以利用焊接或螺栓固定于与凸部2a分体成形的托架2。下面,利用图3说明凸部2a的作用。凸部2a以紧密接触的方式插入于钢板成形轨道10的中空部分(图中的D部)。构成钢板成形轨道10的面中的形成中空部分D的内侧面的面和托架2的凸部2a的外侧面设定为其表面彼此在由X轴方向(钢板成形轨道10的头部方向)和Z轴方向(钢板成形轨道10的轨道轴方向)确定的面的面内相互面接触。由此,当钢板成形轨道10受到Y轴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轨道的支承结构,其具有:钢板成形轨道,其包括U字形的成形部分;和托架,其支承该钢板成形轨道,所述电梯轨道的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构成所述钢板成形轨道的一个面和所述托架的一个面设定为:这两个面的表面彼此在由所述钢板成形轨道的头部方向和所述钢板成形轨道的轨道轴向所确定的面的面内相互面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诚治宫川健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