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波马达、透镜镜筒以及照相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14923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7 0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小型化且能够施加均匀加压力的振动波马达、透镜镜筒以及照相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振动波马达(1)包括马达主体(25)和加压部件(30),马达主体具有由驱动信号激振的机电转换元件(12)、与机电转换元件接合并通过激振产生振动波的弹性体(13)、与弹性体加压接触并通过振动波而相对于弹性体被相对地旋转驱动的相对运动部件(11),加压部件使弹性体与相对运动部件之间产生加压力,其具有:加压部(31),对弹性体或相对运动部件的一方沿着旋转驱动的旋转轴(C1)向另一方侧加压;延伸部(32),从加压部向以旋转轴(C1)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延伸;加压部主体(33),配置在延伸部中的与马达主体相比位于径向外侧的位置处。(*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振动波马达、透镜镜筒以及照相机
技术介绍
在振动波马达中,利用压电体的伸缩使弹性体的驱动面产生行进性振动波(下文简称行波)。然后,通过该行波使驱动面产生椭圆运动,从而驱动与椭圆运动的波峰加压接触的移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这样的振动波马达具有即使低速旋转也能够得到高转矩这一特征,所以在搭载于驱动装置中的情况下,能够减少驱动装置的齿轮数。因此,齿轮产生的噪音减小,能够实现静音化,还能够提高定位精度。近年来,振动波马达存在使其直径为以往的1/3 1/5倍程度的小型化、轻量化的 倾向。这样的小型化的振动波马达对于设备组装而言具有良好的便利性,对于实际应用的适用得到推进,出厂数量大幅提高。在这样的振动波马达中,弹性体的驱动面和从该驱动面传递驱动力的移动件的滑动面之间被加压,以传递驱动力。该加压力以往通过嵌入在输出轴上的弹簧部件产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因此,振动波马达的输出轴方向上的长度缩短存在界限。另一方面,在振动波马达中,还公开有如下结构,S卩产生加压力的部分不以输出轴为中心配置,而是配置在与配置有弹性体及移动件的部分相比位于外径的部分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I :日本特公平1-1735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333629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11-196591号公报但是,由于在专利文献3中所产生的加压力与输出轴不平行而是倾斜的,所以振子和移动件之间的加压力会偏斜,因此存在当高转速时产生令人不舒服的异响、驱动效率下降、而且难以产生高负载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小型化且能够施加均匀的加压力的振动波马达、透镜镜筒以及照相机。本技术通过以下那样的解决手段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此外,为了容易理解,标注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对应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技术方案I记载的技术是,一种振动波马达(1、201、301、401、501),其特征在于,包括马达主体(25、225、325、425、525),所述马达主体(25、225、325、425、525)具有由驱动信号激振的机电转换元件(12、212、312、512)、与所述机电转换元件(12、212、312,512)接合并通过所述激振产生振动波的弹性体(13、213、313、413、513)、以及与所述弹性体(13、213、313、413、513)加压接触并通过所述振动波而相对于所述弹性体(13、213、313、413、513)被相对地旋转驱动的相对运动部件(11、211、311、511);和加压部件(30、230、330、430、530),使所述弹性体(13、213、313、413、513)与所述相对运动部件(11、211、311,511)之间产生加压力,所述加压部件(30、230、330、430、530)具有加压部(31、231、331、431、531),对所述弹性体(13、213、313、413、513)或所述相对运动部件(11、211、311、511)的一方沿着所述旋转驱动的旋转轴(C I)向另一方侧进行加压;延伸部(32、232、332、432A、432B、532A、532B),从所述加压部(31、231、331、431、531)向以所述旋转轴(C I)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延伸;以及加压部主体(33、233、333、433么、4338、533 么、5338),配置在所述延伸部(32、232、332、432A、432B、532A、532B)中的与所述马达主体(25、225、325、425、525)相比位于所述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处。技术方案2记载的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振动波马达(1、201、301、401、50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部主体(33、233、333、433A、433B、533A、533B)及所述马达主体(25、225、325、425、525)配置在沿着所述旋转轴(C I)的方向上的、所述延伸部(32、232、332、432A、432B、532A、532B)的一侧。技术方案3记载的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或2所述的振动波马达(1、201、301、401、50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部(31、231、331、431、531)以所述旋转轴(Cl)为中心对所述弹性体(13、213、313、413、513)或所述相对运动部件(11、211、311、511)的一方加压。技术方案4记载的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波马达(I、301,40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部主体(33、333、433A、433B)具有被加压部(34、334、434),该被加压部(34、334、434)从所述延伸部(32、332、432A、432B)连续并沿着与所述旋转轴(Cl)平行的第二轴被加压。技术方案5记载的技术是,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振动波马达(1、301、40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加压部(34、334、434)被压缩弹簧加压。技术方案6记载的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波马达(30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部(331)沿着以所述旋转轴(Cl)为中心的圆周配置。技术方案7记载的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波马达(401.50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432A、432B、532A、532B)从所述加压部(431,531)沿多个径向延伸,所述加压部主体(433A、433B、533A、533B)设在所述延伸部(432A、432B、532A、532B)各自的端部。技术方案8记载的技术是,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振动波马达(501)中,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延伸部(532A、532B)沿不同的直径方向延伸。技术方案9记载的技术是,在技术方案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波马达(201.50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232、532A、532B)是板簧。技术方案10记载的技术是,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振动波马达(201、50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232、332、532A、532B)的所述径向的外侧的端部与第二延伸部(232、532A、532B)连续,所述第二延伸部(232、332、532A、532B)与所述旋转轴(Cl)平行地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232、532A、532B)的刚性大于所述延伸部(232、532A、532B)的刚性。技术方案11记载的技术是一种透镜镜筒(2),具有技术方案I 10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波马达(1、201、301、401、501)。技术方案12记载的技术是一种照相机(3),具有技术方案I 10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波马达(1、201、301、401、501)。此外,也可以对标注了附图标记进行说明的结构进行适当改良,另外,可以将至少一部分用其他结构物来代替。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能够提供能够小型化并能够施加均匀的加压ヵ的振动波马达、透镜镜筒以及照相机。附图说明图I是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波马达的图。图2是从图I中的方向A观察到的振动波马达的图。图3是具有搭载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波马达的透镜镜筒的照相机的示意剖视图。图4是说明设在透镜驱动电路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振动波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马达主体,所述马达主体具有:由驱动信号激振的机电转换元件、与所述机电转换元件接合并通过所述激振产生振动波的弹性体、以及与所述弹性体加压接触并通过所述振动波而相对于所述弹性体被相对地旋转驱动的相对运动部件;和加压部件,使所述弹性体与所述相对运动部件之间产生加压力,所述加压部件具有:加压部,对所述弹性体或所述相对运动部件的一方沿着所述旋转驱动的旋转轴向另一方侧进行加压;延伸部,从所述加压部向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延伸;以及加压部主体,配置在所述延伸部中的与所述马达主体相比位于所述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芦泽隆利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