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系统、可更换镜头装置以及照相机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93145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3 11:11
一种变焦透镜系统,其包括第1正透镜组、第2负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并具备孔径光阑,第1透镜组在变焦时沿着光轴移动,在聚焦时相对于像面是固定的,所述变焦透镜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BF/fW<0.66、DA/LW>0.42、以及DAIR/Y<2.00,(BF:从最靠近像方配置的透镜元件的像方侧面的顶点至像面的距离,fW:广角端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DA:整个系统的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之和,LW:广角端时的透镜全长,DAIR:广角端时的构成透镜系统的透镜元件间的空气间隔中的最大值,Y=fT×tan(ωT),fT:远摄端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ωT:远摄端时的最大视场角的半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焦透镜系统、可更换镜头装置以及照相机系统
技术介绍
可更换镜头式数码照相机系统(以下简称为"照相机系统"),具有能够以高灵敏 度拍摄高画质的图像,聚焦或拍摄后的图像处理高速,且能够根据想要拍摄的场景便捷地 对可更换镜头装置进行更换等优点,近年来迅速普及。而且,具有能够变倍地形成光学像的 变焦透镜系统的可更换镜头装置在可以自如地变化焦距这一点上是非常受欢迎的。 专利文献1揭示了为正负正负正负六组结构的、通过第3透镜组进行聚焦的、内聚 焦型的变焦透镜系统。 专利文献2揭示了为正负正负负正六组结构的、通过多个透镜组进行聚焦的、内 聚焦型的变焦透镜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901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04781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型、且色像差被充分补偿、具有高的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系统。 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包含该变焦透镜系统的可更换镜头装置以及照相机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变焦透镜系统,具有由至少一个透镜元件构成的透镜组, 所述变焦透镜系统的特征在于, 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 最靠近物方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以及 后续透镜组, 所述变焦透镜系统具备孔径光阑, 在摄像时从广角端向远摄端进行变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在从无 限远对焦状态朝近物对焦状态进行聚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是固定的, 所述变焦透镜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1)、(2)以及(3): BF/fw<; 0? 66…(1) DA/LW> 0? 42... (2) DAIK/Y < 2. 00…(3)其中,BF:从最靠近像方配置的透镜元件的像方侧面的顶点至像面的距离, fw:广角端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DA:整个系统的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之和, Lw:广角端时的透镜全长(广角端时的从最靠近物方配置的透镜元件的物方侧面 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DAIK:广角端时的构成透镜系统的透镜元件间的空气间隔中的最大值, Y:最大像高(Y = fTXtan(?T)), fT:远摄端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wT:远摄端时的最大视场角的半值(° )。 本公开的可更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变焦透镜系统;和 镜头安装部,其能够与包含摄像元件的照相机主体连接,所述摄像元件接收所述 变焦透镜系统所形成的光学像,并将所接收的光学像转换为电图像信号。 所述变焦透镜系统具有由至少一个透镜元件构成的透镜组, 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 最靠近物方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以及 后续透镜组, 所述变焦透镜系统具备孔径光阑, 在摄像时从广角端向远摄端进行变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在从无 限远对焦状态朝近物对焦状态进行聚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是固定的, 所述变焦透镜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1)、(2)以及(3): BF/fw< 0? 66…(1) DA/LW> 0? 42... (2) DAIK/Y < 2. 00…(3)其中, BF:从最靠近像方配置的透镜元件的像方侧面的顶点至像面的距离, fw:广角端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DA:整个系统的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之和, Lw:广角端时的透镜全长(广角端时的从最靠近物方配置的透镜元件的物方侧面 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DAIK:广角端时的构成透镜系统的透镜元件间的空气间隔中的最大值, Y:最大像高(Y = fTXtan(?T)), fT:远摄端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wT:远摄端时的最大视场角的半值(° )。 本公开的照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包含变焦透镜系统的可更换镜头装置;和 通过照相机安装部能装卸地与所述可更换镜头装置连接的、包含摄像元件的照相 机主体,所述摄像元件接收所述变焦透镜系统所形成的光学像,并将所接收的光学像转换 为电图像信号。 所述变焦透镜系统具有由至少一个透镜元件构成的透镜组, 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 最靠近物方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以及 后续透镜组, 所述变焦透镜系统具备孔径光阑, 在摄像时从广角端向远摄端进行变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在从无 限远对焦状态朝近物对焦状态进行聚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是固定的, 所述变焦透镜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1)、(2)以及(3): BF/fw< 0? 66…(1) DA/LW> 0? 42... (2) DAIK/Y < 2. 00…(3)其中, BF:从最靠近像方配置的透镜元件的像方侧面的顶点至像面的距离,fw:广角端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DA:整个系统的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之和, Lw:广角端时的透镜全长(广角端时的从最靠近物方配置的透镜元件的物方侧面 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DAIK:广角端时的构成透镜系统的透镜元件间的空气间隔中的最大值, Y:最大像高(Y =fTXtan(?T)),fT:远摄端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wT:远摄端时的最大视场角的半值(° )。专利技术的效果 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系统小型,且色像差被充分补偿,具有高的光学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 (数值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 的透镜配置图。图2是数值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纵向像差图。图3是在数值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远摄端的、没有进行像模糊补偿 的基本状态及像模糊补偿状态下的横向像差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 (数值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 的透镜配置图。图5是数值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纵向像差图。图6是在数值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远摄端的、没有进行像模糊补偿 的基本状态及像模糊补偿状态下的横向像差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 (数值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 的透镜配置图。图8是数值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纵向像差图。图9是在数值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远摄端的、没有进行像模糊补偿 的基本状态及像模糊补偿状态下的横向像差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 (数值实施例4)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 态的透镜配置图。图11是数值实施例4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纵向像差图。图12是在数值实施例4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远摄端的、没有进行像模糊补偿 的基本状态及像模糊补偿状态下的横向像差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5 (数值实施例5)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 态的透镜配置图。图14是数值实施例5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纵向像差图。 图15是在数值实施例5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远摄端的、没有进行像模糊补偿 的基本状态及像模糊补偿状态下的横向像差图。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6 (数值实施例6)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 态的透镜配置图。图17是数值实施例6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的纵向像差图。图18是在数值实施例6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系统的远摄端的、没有进行像模糊补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透镜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由至少一个透镜元件构成的透镜组,从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最靠近物方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所述变焦透镜系统具备孔径光阑,在摄像时从广角端向远摄端进行变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在从无限远对焦状态朝近物对焦状态进行聚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是固定的,所述变焦透镜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1)、(2)以及(3):BF/fW<0.66···(1)DA/LW>0.42···(2)DAIR/Y<2.00···(3)其中,BF:从最靠近像方配置的透镜元件的像方侧面的顶点至像面的距离,fW:广角端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DA:整个系统的各透镜组在光轴上的厚度之和,LW:广角端时的透镜全长,即广角端时的从最靠近物方配置的透镜元件的物方侧面至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DAIR:广角端时的构成透镜系统的透镜元件间的空气间隔中的最大值,Y:最大像高,Y=fT×tan(ωT),fT:远摄端时的整个系统的焦距,ωT:远摄端时的最大视场角的半值,单位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原聪内田恒夫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