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自预紧接触件组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组件的连接器组件,自预紧接触件组件,包括插针和插孔,所述插针的插接端的外周面为圆锥面,所述插孔的内孔于其插接端处具有与插针上的圆锥面的形状互补的锥孔段,插针和插孔在插合时通过所述圆锥面和锥孔段的孔壁电性接触;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预紧接触件组件的插针和插孔在插合时是通过所述圆锥面和锥孔段的孔壁电性接触,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插孔和插针在插合时是通过锥面配合,由于是采用锥面配合的形式,因此省略了传统接触件上的弹性件,从而使得插孔在振动环境中可与对插针施加约束力,防止二者之间发生相对移动,从而解决了现有的接触件在插合后的耐振动冲击能力差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用于电气连接的附件,尤其是一种自预紧接触件组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组件的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射频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滤波、调相位、混频、检波限幅等场合,且以其低驻波、低损耗、大容量、大功率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极为广泛地应用。现有的射频连接器大都包括壳体及通过绝缘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接触件,其中接触件是射频连接器的核心部件,其直接影响着射频连接器的传输性能,如电压驻波比、特性阻抗及隔离度等,就接触件本身来说,影响上述性能的主要为接触件插合后的同轴度及相对稳定性。接触件分为插孔和插针两种,使用时互相插合的两连接器中一个上设插针,另一个上设插孔,为了能在插针和插孔插合后保证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用于保持二者可靠接触的保持力,现有技术中往往会将互 相配合的插针和插孔中的一个设为弹性件,待二者插合后通过弹性力来保持二者的良好接触,由于具有弹性,现有的接触件虽然能保持电气的连通,但是定位的同轴精度较差;另外,弹性的接触件也使得插合的两接触件在振动冲击状态下极易产生轴线的偏斜,即有弹性的一个发生晃动,产生相位噪声,这则影响了射频连接器的传输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预紧接触件组件,以解决现有的接触件在插合后的耐振动冲击能力差的问题。同时,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使用上述接触件组件的连接器组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自预紧接触件组件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自预紧接触件组件,包括插针和插孔,所述插针的插接端的外周面为圆锥面,所述插孔的内孔于其插接端处具有与插针上的圆锥面的形状互补的锥孔段,插针和插孔在插合时通过所述圆锥面和锥孔段的孔壁电性接触。所述插针和插孔中的一个上具有用于与对应的连接器壳体固定配合的固定段,另一个上沿轴向活动防脱套设有用于与对应的连接器壳体固定配合的滑套且在其插接端与滑套之间顶装有预紧弹簧。所述插孔接触件包括呈阶梯轴套形的筒体,筒体的外部在大径段与小径段的邻接处形成一台阶面,所述滑套套设于筒体的小径段上且在其靠近筒体的大径段的一端通过所述台阶面与筒体防脱配合。所述筒体远离其大径段的一端螺纹装配有调节螺套,所述滑套远离套筒的大径段的一端通过所述调节螺套与筒体防脱配合。本技术的连接器组件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头和插座,所述插头和插座均包括壳体,插头和插座中的一个在其壳体内装配有插针,另一个在其壳体内装配有插孔,所述插针的插接端的外周面为圆锥面,插孔的插接端具有与插针上的圆锥面的形状互补的锥孔段,插针和插孔在插合时通过所述圆锥面和锥孔段的孔壁电性接触。所述插针和插孔中的一个上设有固定段并通过其固定段与对应的壳体固定配合,另一个上沿轴向活动防脱套设有滑套且在其插接端与滑套之间顶装有预紧弹簧,所述滑套固定装配于对应的壳体内。所述插孔接触件包括呈阶梯轴套形的筒体,筒体的外部在大径段与小径段的邻接处形成一台阶面,所述滑套套设于筒体的小径段上且在其靠近筒体的大径段的一端通过所述台阶面与筒体防脱配合。所述筒体远离其大径段的一端螺纹装配有调节螺套,所述滑套远离套筒的大径段的一端通过所述调节螺套与筒体防脱配合。由于本技术的自预紧接触件组件将其插针的插接端的外周面设为圆锥面,将其插孔的插接端具有与插针上的圆锥面的形状互补的锥孔段,插针和插孔在插合时是通过所述圆锥面和锥孔段的孔壁电性接触,由此可见,本技术中的插孔和插针在插合时是通过锥面配合,由于是采用锥面配合的形式,因此省略了传统接触件上的弹性件,从而使得插孔在振动环境中可与对插针施加约束力,防止二者之间发生相对移动,从而解决了现有的接触件在插合后的耐振动冲击能力差的问题。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自预紧接触件组件的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的插针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I中的插针的立体图;图4是图I中的插孔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I中的插孔的立体图;图6是图I中的插针和插孔的配合处的受力分析图;图7是本技术的连接器组件的实施例I的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的插孔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连接器组件的实施例I的插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的插针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自预紧接触件组件的实施例1,如图1-6所示,包括插针I和插孔。插针呈阶梯轴套形,其插接端位于其小径段上,插针I的插接端处的外周面为从端头处沿轴向向中间部分逐渐增大的圆锥面1-1,插针I的大径段构成一用于与对应的连接器壳体固定配合的固定段1-2且通过内螺纹连接有固定螺套2,固定螺套2用于在插针接线时起到束线的作用。插孔包括筒体3,筒体3呈轴向通透的阶梯轴套形,筒体3的插接端位于其大径段上且于其插接端处设有一锥孔段,锥孔段的形状与插针上的圆锥面1-1的外形吻合,二者在插合时通过所述圆锥面与锥孔段的接触电性连接,由于二者是锥面配合,当它们之间被施加法向力F时,该法向力被分解为沿二者轴向的分力Fl和与二者的接触面垂直的分力F2,从而可使得插孔对插针起到束缚作用,防止二者之间发生径向的相对位移,起到定心作用,本实施例中,插针的圆锥面的母线与其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且小于该圆锥面的摩擦角,这使得二者配合处的产生的径向分力远远大于轴向分力,有效地避免了插针和插孔的接触部位因插针或插孔的尾端的晃动引起的相对移动;筒体3的外部于其大径段和小径段的邻接处形成一台阶面,筒体3的小径段上从靠近大径段的一端至另一端依次套设有预紧弹簧4及滑套5,滑套5沿筒体3的轴向与筒体3的小径段活动配合且其靠近筒体3的大径段的一端通过筒体3外部的台阶面与筒体防脱配合,另一端与螺纹装配于筒体上的调节螺套6顶压配合,预紧弹簧4顶装于筒体的台阶面与滑套5之间,通过旋动调节螺套6可调节预紧弹簧4的压缩量,从而产生相应的预紧力。使用时可通过插针的固定段将插针固定装配于对应的连接器壳体中形成插头(或插座),通过所述滑套将插孔装配于对应的连接器壳体中形成插座(或插头),当二者所在的插头和插座对插时,插针的圆锥面首先与插孔的锥孔段的孔壁接触并电连,此时进一步插合插头和插座,则预紧弹簧被压缩并推动筒体,预紧弹簧对筒体的推力到插针与插孔的配合面处时转化为与二者的配合面垂直的力,该力经分解后形成一轴向分力和径向分力,径向分力则可保持插针和插孔的配合处的相对静止。在本技术的自预紧接触件组件其它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自预紧接触件组件的实施例I中所述的滑套调节螺母及预紧弹簧还可以以同样地方式设于插针上,此种情况下 可将所述固定段设于插孔上。本技术的连接器组件的实施例1,如图7-10所示,由插头101和插座102组成。插头101包括插头壳体101-1及通过绝缘体设于插头壳体101-1内的插孔101-2 ;插座102包括插座壳体102-1及通过绝缘体设于插座壳体102-1内的插针102-2 ;插孔和插针的结构与上述的自预紧接触件组件的实施例I中所述的插孔和插针的结构相同,此处不予赘述。权利要求1.自预紧接触件组件,包括插针和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的插接端的外周面为圆锥面,所述插孔的内孔于其插接端处具有与插针上的圆锥面的形状互补的锥孔段,插针和插孔在插合时通过所述圆锥面和锥孔段的孔壁电性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自预紧接触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和插孔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预紧接触件组件,包括插针和插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的插接端的外周面为圆锥面,所述插孔的内孔于其插接端处具有与插针上的圆锥面的形状互补的锥孔段,插针和插孔在插合时通过所述圆锥面和锥孔段的孔壁电性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贯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