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13741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6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推动片一端与衔铁连接,另一端与动簧片连接,用于带动动簧片移动,从而带动动簧片上的动触点移动;推动片上设置有筋条,使推动片的向前后移动的动作更加灵活,更加流畅地带动动簧片移动。继电器上的B端子组件设置有第一倒刺定位结构,能够将B端子组件牢固地固定在继电器上,B端子组件的一端与第一静触点连接;M端子组件设置有第二倒刺定位结构,能够将M端子组件牢固地固定在继电器上,M端子组件的一端与第二静触点连接。动簧片上有第三倒刺定位结构,能使更加牢固地将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继电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继电器可靠性和稳定性高,推动片向前后移动的动作灵活。(*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
技术介绍
继电器是一种利用电磁铁控制工作电路通断的开关元 件。目前,继电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继电器一般由磁路系统和接触系统构成。磁路系统包括铁芯、轭铁、衔铁和线圈,接触系统包括M端子组件、B端子组件和动簧片。继电器通电时,铁芯把衔铁吸下来,使继电器所在的工作电路处于闭合状态,接上电源;继电器断电后失去磁性,继电器上设置的弹簧或簧片利用自身弹力把衔铁拉起来,使工作电路断开。但是,专利技术人在实践中发现,传统的继电器的耐压较小,抗冲击振动性能不够理想。并且,传统推动片的设计摩擦阻力较大,动作不够灵活。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抗电强度高,抗冲击振动性能高,可靠性强。该继电器的推动片动作灵活。一种继电器,包括铁芯、轭铁、衔铁、线圈、动触点、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M端子组件、B端子组件、动簧片和外壳,还包括推动片,所述推动片上设计有筋条,其一端与所述衔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动簧片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动簧片移动;所述B端子组件一端与所述第一静触点连接,所述B端子组件上设置有第一倒刺定位结构;所述M端子组件一端与所述第二静触点连接,所述M端子组件上设置有第二倒刺定位结构;所述动簧片上设置有第三倒刺定位结构,所述动簧片一端与所述动触点连接。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上的第三倒刺定位结构用于固定所述动簧片的一端。一个实施例中,所述M端子组件上的第二倒刺定位结构用于固定所述M端子组件。一个实施例中,所述B端子组件上的第一倒刺定位结构用于固定所述B端子组件。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片与所述衔铁联动;所述推动片与所述动簧片上与动触点的相连接的一端联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M端子组件由铜合金压制而成。一个实施例中,所述B端子组件由铜合金压制而成。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由铜合金压制而成。本技术中,推动片一端与衔铁连接,另一端与动簧片连接,用于带动动簧片移动,从而带动与动簧片连接的动触点移动;推动片上设置有筋条,使推动片的向前后移动的动作更加灵活,更加流畅地带动动簧片移动。继电器上的B端子组件设置有第一倒刺定位结构,能够将B端子组件牢固地固定在继电器上,B端子组件的一端与第一静触点连接…端子组件设置有第二倒刺定位结构,能够将M端子组件牢固地固定在继电器上,M端子组件的一端与第二静触点连接。动簧片上有第三倒刺定位结构,能使更加牢固地将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继电器上。本技术继电器可靠性和稳定性高,推动片向前后移动的动作灵活。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技术提供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的继电器的推动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所示的继电器的B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I所示的继电器的M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I所示的继电器的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抗电强度高,抗冲击振动性能高,可靠性强。以下结合附图说明进行详细介绍。请参阅图1,图I为本技术提供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一种继电器,包括铁芯I、轭铁2、衔铁3、线圈4、动触点5、第一静触点6、第二静触点7、M端子组件8、B端子组件9、动簧片10和外壳11。继电器还包括推动片12。推动片12 —端与衔铁3连接,另一端与动黃片10连接,用于带动动黃片10移动。请一并参阅图2,图2为图I所示的继电器的推动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推动片12上设计有筋条13,筋条13可以使推动片12向前后移动的动作更加灵活,减少推动片12与衔铁3或者动簧片10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推动片12在衔铁3的带动下,带动动簧片10移动时的动作更加灵活流畅,进而提升动触点5和第一静触点6或者第二静触点7之间的切换能力。并且该设计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本技术中,B端子组件9 一端与第一静触点6连接。请一并参阅图3,图3为图I所示的继电器的B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B端子组件9上设置有第一倒刺定位结构14。第一倒刺定位结构14能将B端子组件9牢固地固定在继电器上。由于B端子组件9与第一静触点6连接,第一倒刺定位结构14同时也能使第一静触点6固定。第一倒刺定位结构14的设计有效固定B端子组件9,提升了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技术中,M端子组件8—端与第二静触点7连接。请一并参阅图4,图4为图I所示的继电器的M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M端子组件8上设置有第二倒刺定位结构15。第二倒刺定位结构15能将M端子组件8牢固地固定在继电器上。由于M端子组件8与第二静触点7连接,第二倒刺定位结构15同时也能使第二静触点7固定。第二倒刺定位结构15的设计有效固定M端子组件8,大大提升了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技术中,动簧片10 —端与动触点5连接。请参阅图5,图5为图I所示的继电器的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动簧片10上设置有第三倒刺定位结构16。第三倒刺定位结构16能够将动簧片10 —端固定在继电器上,同时不影响动簧片10上带有动触点5的一端的移动。动簧片10上的第三倒刺定位结构16提高了继电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技术中,动簧片10上的第三倒刺定位结构16用于固定动簧片10。本技术中,M端子组件8上的第二倒刺定位结构15用于固定M端子组件8。本技术中,B端子组件9上的第一倒刺定位结构用于固定B端子组件9。 本技术中,推动片12与衔铁3联动;推动片12与动簧片10联动。本技术中,M端子组件8由铜合金压制而成。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继电器的M端子组件8的材料不作限定。M端子组件8由铜合金压制而成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只作举例,不作限定。本技术中,B端子组件9由铜合金压制而成。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继电器的B端子组件9的材料不作限定。B端子组件9由铜合金压制而成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只作举例,不作限定。本技术中,动簧片10由铜合金压制而成。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继电器的动簧片10的材料不作限定。动簧片10由铜合金压制而成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只作举例,不作限定。本技术中,推动片12—端与衔铁3连接,另一端与动簧片10连接,用于带动动簧片10移动,从而带动动簧片10上的动触点5移动。推动片12上设置有筋条13,使推动片12的向前后移动的动作更加灵活,更加流畅地带动动簧片10移动。继电器上的B端子组件9设置有第一倒刺定位结构14,能够将B端子组件9牢固地固定在继电器上,B端子组件9的一端与第一静触点连接…端子组件8设置有第二倒刺定位结构15,能够将M端子组件8牢固地固定在继电器上,M端子组件8的一端与第二静触点7连接。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继电器,包括铁芯、轭铁、衔铁、线圈、动触点、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M端子组件、B端子组件、动簧片和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动片,所述推动片上设计有筋条,其一端与所述衔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动簧片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动簧片移动;所述B端子组件一端与所述第一静触点连接,所述B端子组件上设置有第一倒刺定位结构;所述M端子组件一端与所述第二静触点连接,所述M端子组件上设置有第二倒刺定位结构;所述动簧片上设置有第三倒刺定位结构,所述动簧片一端与所述动触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展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元则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