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阵列透析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06906 阅读:2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4 03:00
一种微阵列透析室,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及夹设固定在上、下盖板之间的中心板,在上、下盖板及中心板上分别设有上下严格对齐的微孔阵列,在上盖板的微孔阵列与中心板的微孔阵列之间夹设有第一微孔滤膜,在下盖板的微孔阵列与中心板的微孔阵列之间夹设有第二微孔滤膜,中心板的微孔阵列中的各微孔被第一微孔滤膜和第二微孔滤膜隔离成独立的透析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一方面,中心板的众多微孔可确保微生物的高通量培养,另一方面,中心板的每个微孔内可植入适量的优势等级不同的菌种,经过各个微孔独立培养后,这些不同优势等级的菌种均能被培养出来,进而近似获得单克隆培养,并同时提高分离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培养微生物的装置,具体是指ー种微阵列透析室
技术介绍
海洋微生物分布广、数量多,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海洋环境中99%以上的微生物无法通过常规分离培养获得,一旦离开原环境都无法生长。已有研究表明,这些“非可培养微生物”在生态环境和地球能量及物质循环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开发“非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原位分离“非可培养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其中,透析室培养技术为其主要的培养技术之一,相应地,也出现了多种透析室培养装置。如专利号为ZL200620120442. 0(授权公告号为CN 2937146Y)的中国技术专利所公开的《一种双向透 析器》,该透析器用不锈钢制成,形状为长方形,其特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左、右侧室为培养基贮存室,中间室为细菌培养室,左右两室与中间室用透析模隔开。该双向透析器通过双向透析扩大了透析面,从而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得以充分利用,但是,该双向透析器不适合用于原位环境培养,因为该双向透析器中的培养基贮存室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在培养过程中,位于培养基忙存室内的营养物质会逐渐减少,培养效率必定会受影响。作为对这种相对封闭的透析室的改进,人们专利技术了不少能适合于原位环境培养的开放式的透析室装置,但是这些透析室装置都只有一个单ー的透析室,使得一次只能培养ー份样品,培养效率较低。而且,这些透析室的直径一般均为厘米级,透析室体积较大,在ー个透析室内植入的菌株数量较多,这些植入同一透析室的菌株一般包括有不同优势等级的菌种,在培养过程中,透析室内不同优势等级的菌种之间经过优胜劣汰,其中的优势菌种得以生存并培养出来,其中的次优势菌种及非优势菌种因生长受到抑制而难以培养出来,即难以获得次优势菌种及非优势菌种的单克隆培养。此外,由于透析室内菌株数量较多,在一次培养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优势菌种往往也分好几种,从而还必须经过后续的分离操作将这些优势菌种分离开来,操作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培养通量较高并能获得近似单克隆培养的微阵列透析室。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微阵列透析室,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及夹设固定在上、下盖板之间的中心板,在所述上、下盖板及中心板上分别设有上下严格对齐的微孔阵列,在上盖板的微孔阵列与中心板的微孔阵列之间夹设有第一微孔滤膜,在下盖板的微孔阵列与中心板的微孔阵列之间夹设有第二微孔滤膜,所述中心板的微孔阵列中的各微孔被所述的第一微孔滤膜和第二微孔滤膜隔离成独立的透析室。进ー步优选,所述微孔阵列中各微孔的孔径为I 2mm。当然,微孔阵列中微孔的孔径可以根据实验不同作相应调整,只要使中心板的每个微孔内能植入适量的菌株数量进行培养。进ー步优选,所述的上、下盖板及中心板均为长方形,在上、下盖板及中心板上沿各自长度方向分别设有两个所述的微孔阵列,且所述的微孔阵列为圆形,对应地,所述的第一微孔滤膜和第二微孔滤膜也均为圆形。这样,整个装置结构较为简単,同时也便于采用标准化的微孔滤膜。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微孔阵列的直径为25mm,所述第一微孔滤膜中各微孔的孔径及所述第二微孔滤膜中各微孔的孔径均为0. I y m。其中,微孔滤膜的微孔孔径可以根据实验不同作相应调整,但需保证已植入透析室的待培养菌株和位于透析室外的菌株均不能透过微孔滤膜,并同时使小分子营养物质能透过微孔滤膜而自由出入透析室。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ー步改进,在所述上盖板的上表面及下盖板的下表面均开有圆形凹槽,所述上、下盖板上的微孔阵列分别成型于各自所在盖板的圆形凹槽的底部。设置凹槽后,上、下盖板的整体厚度可以增加,从而提高装置结构强度。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所述的上、下盖板及中心板均采用聚甲醛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该微阵列透析室的中心板微孔阵列中的各微孔在微孔滤膜隔离下形成独立的透析室,首先,中心板的微孔阵列中的众多微孔可确保微生物的高通量培养;其次,由于中心板的微孔的孔径较小,在每个微孔内可放入适量的菌株进行培养,优势菌种可能只存在于其中的部分透析室内,其中的另一部分透析室可能只含有次优势菌种及非优势菌种,在培养过程中这些次优势菌种及非优势菌种不会受到优势菌种的抑制,所以经过整个微阵列透析室培养后,可近似获得各种不同优势等级菌种的单克隆培养;最后,由于每个独立的透析室一般只培养出某个优势等级的单一菌种,使得后续分离操作较为简单,分离效率较高。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微阵列透析室的俯视图(去掉螺丝);图3为图I所示微阵列透析室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详细描述。如图I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微阵列透析室包括上盖板I、下盖板2及夹设固定在上、下盖板之间的中心板3。其中,上盖板I、下盖板2及中心板3均为长方形,上盖板I和下盖板2的尺寸均为80*40*8mm,中心板3的尺寸为80*40*2mm。在上盖板I的上表面和下盖板2的下表面沿各自长度方向均布有两个直径为25mm的圆形凹槽6,在上述圆形凹槽6的底部成型有圆形的微孔阵列4,上述圆形微孔阵列4的直径为25mm或略小于25mm ;在中心板3的长度方向均布有两个圆形微孔阵列4,该两微孔阵列4的直径大小也为25mm或略小于25mm,且该位于中心板3的两微孔阵列4与位于上、下盖板的微孔阵列4上下严格对齐。当然,上、下盖板和中心板并不局限于上述尺寸,可以根据需要稍作调整。在中心板3的微孔阵列4与上盖板I的微孔阵列4之间夹设第一微孔滤膜51,在中心板3的微孔阵列4与下盖板2的微孔阵列4之间夹设第二微孔滤膜52,第一微孔滤膜51和第二微孔滤膜52结构相同且直径均为25mm,在第一微孔滤膜51和第二微孔滤膜52的隔离下,中心板3中的每ー个微孔组成ー个独立的透析室。现有透析室的直径一般均为厘米级,采用现有的透析室来培养菌株,ー个透析室内可植入大量的菌株,这些大量的菌株中往往既包括有优势菌种又包括次优势菌种和非优势菌种,所以,上述不同优势等级的菌种在ー个较大的空间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各菌种经过优胜劣汰后,优势菌种得以生存并被培养出来,而次优势菌种和非优势菌种受到抑制而难以培养出来,所以,最后的培养结果是仅仅只能获得优势菌种的单克隆培养。为了使中心板3的每个微孔中能植入适量的菌株进行培养,中心板3的微孔及上、下盖板的各微孔的孔径一般均为5mm以下,优选为I 2mm,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各微孔的孔径均为Imm,使样品稀释浓度达到最近接种浓度时,植入中心板3的每个透析室内的菌株数量为5个左右。这样,优势菌种可能只存在于其中的部分透析室内,其中的另一部分透析室可能只含有次优势菌种及非优势菌种,在培养过程中这些次优势菌种及非优势菌种不会受到优势菌种的抑制,所以经过整个微阵列透析室培养后,可获得各种不同优势等级的菌种的单克隆培养。并且,由于每个独立的透析室一般只培养出某个优势等级的单ー菌种,使得后续分离操作较 为简单,分离效率较高。此外,为了使植入透析室的待培养菌株和位于透析室外的菌株均不能透过微孔滤膜,并同时使小分子营养物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阵列透析室,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板(1)、下盖板(2)及夹设固定在上、下盖板之间的中心板(3),在所述上、下盖板(1、2)及中心板(3)上分别设有上下严格对齐的微孔阵列(4),在上盖板(1)的微孔阵列与中心板(3)的微孔阵列之间夹设有第一微孔滤膜(51),在下盖板(2)的微孔阵列与中心板(3)的微孔阵列之间夹设有第二微孔滤膜(52),所述中心板(3)的微孔阵列中的各微孔被所述的第一微孔滤膜(51)和第二微孔滤膜(52)隔离成独立的透析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季芳熊尚凌陈吉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万里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