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压滤机液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002152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3 2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行程控制液压回路,尤其涉及一种立式压滤机液压系统。立式压滤机液压系统,包括分别带动压滤机的多个双作用液压缸、驱动和张紧装置所用的液压马达、油箱、液压泵,与双作用液压缸接续的是可实现串/并联切换功能的控制插装式阀组。控制插装式阀组包括主阀体、多个换向阀、多个插装阀、多个液压缸管路接口、多个液压站管路接口,液压缸的上、下腔与控制插装式阀组各液压缸管路接口对应接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串联时液压缸运行速度快、同步精度高、能耗低,并联连接时实现高压密封的优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行程控制液压回路,尤其涉及一种立式压滤机液压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立式压滤机运行动力主要有液压、液压和机械混合、机械等多种形式。液压和机械混合、机械等形式均存在隔膜挤压阶段滤板组件密封不严发生泄露现象。而液压动力是目前应用最广泛、运行最平稳的形式;整个液压系统由液压泵供油,通过不同阀组控制油路和液压缸,满足不同机构运动要求,如滤板 组件升降和密封、滤布驱动、滤布张紧等。在液压控制方式中,液压缸带动滤板组件升降和密封,滤板组件的平稳性是由液压缸同步精度决定的。目前立式压滤机液压系统大多采用的同步阀、同步马达、调速阀等同步方案,存在运行速度慢、同步精度低、抗污染能力差等缺点;比例阀同步方案同步精度高但存在控制复杂、调试困难、适应能力差等缺点;另外,上述方案普遍存在能耗高、加工成本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液压系统同步方案技术不足而开发出一种由液压泵、控制插装式阀组、电磁溢流阀、电磁换向阀、双作用液压缸、液压马达等组成,具有运行速度快、同步精度高、串/并联可任意切换、抗污染能力强,能耗以及加工成本低等优点的液压系统。本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立式压滤机液压系统,包括分别带动压滤机的多个双作用液压缸、驱动和张紧装置所用的液压马达、油箱、液压泵,与双作用液压缸接续的是可实现串/并联切换功能的控制插装式阀组。进一步地,控制插装式阀组包括主阀体、多个换向阀、多个插装阀、多个液压缸管路接口、多个液压站管路接口,液压缸的上、下腔与控制插装式阀组各液压缸管路接口对应接续;其中第一个液压缸的下腔管路和最后一个液压缸的上腔管路分别接续最后液压缸管路接口和第一液压缸管路接口且最后液压缸管路接口和第一液压缸管路接口直接与第一液压站管路接口和第二液压站管路接口连通,其他液压缸的上、下腔管路分别接续插装阀、换向阀后与第一液压站管路接口和第二液压站管路接口连通。更近一步地,控制插装式阀组的第一液压站管路接口和第二液压站管路接口向下依次接续单向节流阀、液控单向阀,然后接续电液换向阀,电液换向阀下接溢流阀,溢流阀下接与电机相连的液压泵,液压泵下接油箱。控制插装式阀组的第三液压站管路接口与蓄能器接续,第四液压站管路接口与油箱接续。电液换向阀与溢流阀之间还依次并接有减压阀、电磁换向阀、液压马达、单向节流阀。控制插装式阀组与单向节流阀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本技术具有如下积极效果本技术中液压缸快速探出时采用串联方式连接,第一液压缸下腔进油过程中上腔的回油直接进入到下一液压缸的下腔,依次类推;液压油从最后一液压缸的上腔回到油箱,实现各液压缸串联;液压缸缩回时上下腔进出油方式相反。串联时液压缸运行速度可提高2 4倍,同步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2mm/m内,能耗低。滤板组件密封时,通过插装式阀组将液压缸切换到并联方式,实现高压密封。控制插装式阀组起切换液压缸串/并联连接方式的作用,克服串联、并联各自缺点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各自的优点;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和较低的加工成本。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液压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控制插装式阀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中1液压泵,2电机,3溢流阀,4蓄能器,5电液换向阀,6液控单向阀,7单向节流阀,8压力传感器,9控制插装式阀组,91第一液压站管路接口,92第二液压站管路接口,93第三液压站管路接口,94第四液压站管路接口,911第一液压缸管路接口,912第二液压缸管路接口,913第三液压缸管路接口,914第四液压缸管路接口,921第五液压缸管路接口,922第六液压缸管路接口,923第七液压缸管路接口,924最后液压缸管路接口,95换向阀,96插装阀,97主阀体,101第一液压缸,102第二液压缸,103第三液压缸,104最后液压缸,11单向节流阀,12液压马达,13电磁换向阀,14减压阀,15油箱。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并给出具体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立式压滤机液压系统,包括带动压滤机的四个双作用液压缸第一液压缸101、第二液压缸102、第三液压缸103、最后液压缸104,液压马达12、油箱15、液压泵1,控制插装式阀组9 ;第一液压缸101的下腔管路与控制插装式阀组9的第一液压缸管路接口 911接续,其上腔管路与控制插装式阀组9的第五液压缸管路接口 921接续;第二液压缸102的下腔管路与控制插装式阀组9的第二液压缸管路接口 912接续,其上腔管路与控制插装式阀组9的第六液压缸管路接口 922接续;第三液压缸103的下腔管路与控制插装式阀组9的第三液压缸管路接口 913接续,其上腔管路与控制插装式阀组9的第七液压缸管路接口 923接续;最后液压缸104的下腔管路与控制插装式阀组9的第四液压缸管路接口 914接续,其上腔管路与控制插装式阀组9的最后液压缸管路接口 924接续;最后液压缸管路接口 924直接与第二液压站管路接口 92连通;第一液压缸管路接口 911直接与第一液压站管路接口91连通;第五液压缸管路接口 921、第六液压缸管路接口 922、第七液压缸管路接口 923通过插装阀96与第二液压站管路接口 92连通;第二液压缸管路接口 912、第三液压缸管路接口 913、第四液压缸管路接口 914通过插装阀96与第一液压站管路接口 91连通;插装阀96与换向阀95连接。控制插装式阀组9的第一液压站管路接口 91和第二液压站管路接口 92向下依次接续单向节流阀7、液控单向阀6,然后接续电液换向阀5,电液换向阀5下接溢流阀3,溢流阀3下接与电机2相连的液压泵1,液压泵I下接油箱15。控制插装式阀组9的第三液压站管路接口 93与蓄能器4接续,第四液压站管路接口 94与油箱15接续。电液换向阀5与溢流阀3之间还依次并接有减压阀14、电磁换向阀13、液压马达12、单向节流阀11。控制插装式阀组9与单向节流阀7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8。在液压缸组快速探出时,第二液压缸管路接口 912与第五液压缸管路接口 921、第三液压缸管路接口 913与第六液压缸管路接口 922、第四液压缸管路接口 914与第七液压缸管路接口 923间的插装阀开启,前一液压缸下腔进油的同时其上腔的液压油直接进入下一液压缸的下腔,依次推进,实现液压缸组串联;待液压缸到达预定位置时,第二液压缸管路接口 912与第五液压缸管路接口 921、第三液压缸管路接口 913与第六液压缸管路接口922、第四液压缸管路接口 914与第七液压缸管路接口 923间不同液压缸间的插装阀关闭,第二液压缸管路接口 912、第三液压缸管路接口 913、第四液压缸管路接口 914、第五液压缸管路接口 921、第六液压缸管路接口 922、第七液压缸管路接口 923接续的插装阀开启,液压缸组实现并联,实现慢速探出和高压密封。液压缸组缩回时动作要求相同。液压缸的动作顺序为I、液压缸组活塞杆分快速探出、慢速探出/高压压紧、快速缩回、慢速缩回等动作过程。2、液压缸组活塞杆快速缩回时,压滤机滤板组件开始闭合,液压缸间为串联连接,运行速度快、同步精度高、供油量少、能耗低。3、液压缸慢速缩回直至高压压紧阶段,液压缸改为并联连接,实现高压压紧。此阶段行程很短,相比较整个探出过程都用并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式压滤机液压系统,包括分别带动压滤机的多个液压缸(101,102,103,104)、驱动和张紧装置所用的液压马达(12)、油箱(15)、液压泵(1),其特征在于与液压缸(101,102,103,104)接续的是可实现串/并联切换功能的控制插装式阀组(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庸龚景仁林炳义
申请(专利权)人:核工业烟台同兴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