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98400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2 07: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一种能够将内柱(43)稳定地保持在外柱(42)的内径侧的构造。外柱(42)包括支承部(46)在内是通过液压成形加工方法使中空管向径向外侧膨出成形而得到的。位移侧支架(34)也与外柱(42)膨出成形为一体。此外,构成支承部(46)的隆起部(47a、47b)在外柱(42)的内周面沿圆周方向形成在3个以上的位置,使该隆起部(47a、47b)与内柱(43)的外周面以圆周方向3个以上的位置抵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伸缩式转向装置的转向柱装置,该伸缩式转向装置具有用于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伸缩功能。
技术介绍
如图46所示,机动车用的转向装置构成为方向盘I的旋转传递向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随着该输入轴3的旋转,推拉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4,从而赋予前车轮一定的转向角。方向盘I支承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该转向轴5以沿轴向贯穿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转向柱6。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通用联轴器7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另一通用联轴器9与输入轴3连接。在这样的转向装置中,目前公知有如下机构用于根据驾驶员的身体和驾驶姿势 调节方向盘I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用于调节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为了构成倾斜机构,将转向柱6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身10以沿宽度方向设置的枢轴11为中心进行摆动位移。另外,为了构成伸缩机构,转向柱6采用使外柱13和内柱14呈伸缩状伸缩自如地组合的构造,转向轴5采用如下构造使外轴(外管)15和内轴16通过花键卡合等而组合,使扭矩传递自如且伸缩自如的构造。并且,将固定于转向柱6的靠后端部分的位移侧支架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支承于车身10的固定侧支架12进行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位移。另外,宽度方向是指车身的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另外,前后方向是指车身的前后方向。另外,在图示的例中,电动机17作为辅助动力源安装于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于谋求降低操作方向盘I所需要的力。在包括倾斜机构、伸缩机构的转向装置中,需要能够调节方向盘I的位置并能够将方向盘I固定于调节后的位置的构造。图47及图48图示了日本特开2001-322552号公报所公开构造,即,利用调节杆18使杆状构件19旋转,由此,在使凸轮装置20的轴向尺寸扩大或缩小的同时,使凸轮构件21摆动位移。在该构造中,根据凸轮装置20的扩张或收缩,固定于外柱13a的位移侧支架22能够相对于固定侧支架12a卡定或脱离。另外,根据凸轮构件21的摆动位移,能够切换内柱14a能否相对于外柱13a进行相对移动。构成这样的转向装置的转向柱6a的外柱13a和内柱14a以外柱13a的靠前端部分的内周面与内柱14a的靠后端部分的外周面能够沿轴向相对位移的状态在全周范围内嵌合。另外,在制造外柱13a时,首先,通过招压铸(aluminium die cast)加工方法形成外柱主体。之后,对该外柱主体的内周面实施切削加工而精加工。另一方面,位移侧支架22以与外柱13a独立的方式形成,且通过焊接一体地结合固定于外柱13a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需要高精度地精加工外柱13a的内径,存在为此所需要的切削加工麻烦、加工成本高这样的问题。另外,外柱13a的内周面和内柱14a的外周面在全周范围内嵌合,因此若外柱13a的内径精度不够,则发生倾斜接触,还存在无法将内柱14a稳定地保持在外柱13a的内径侧这样的问题。图49表示日本特开2008-302751号公报所公开的构造,即,在外柱13b的内周面中的与内柱14a的外周面重叠的部分的圆周方向多个部位,形成有自该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隆起部23,这些隆起部23的顶端部(径向内侧端部)与内柱14a的外周面抵接。在该构造中,在外柱13b的内周面中,仅对隆起部23的顶端部实施拉削加工等切削加工即可,因此能够谋求降低加工成本。在制造外柱13b时,首先,通过招压铸加工方法、液压成形(hydroform)加工方法等形成外柱主体。之后,对该外柱主体的内周面中的、与内柱14a的外周面重叠的部分的圆周方向多个部位(在图示的情况下为11个)实施锻造加工及拉削加工,形成自外柱13b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隆起部23。但是,在该情况下,形成外柱13b的方法和形成隆起部23的方法不同,因此无法避免加工麻烦、加工成本增高的问题。另外,为了使内柱14a不发生倾斜接触或晃动地稳定地支承于外柱13b的内径侧,期望所有的隆起部23与内柱14a的外周面之间的抵接状态相同。但是,对多个 隆起部23实施用于使抵接状态相同的加工麻烦。图50表示日本特开2008-302751号公报所公开的转向柱6c的构造。构成转向柱6c的外柱13c将板状的原材料成弯曲成形,通过焊接圆周方向端缘(图50中的上端缘)彼此而形成为圆筒状。另外,在组装状态下,在与内柱14a的外周面相对的外柱13c的内周面的圆周方向3个位置处形成有支承爪部24。这些支承爪部24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即,对外柱13c的一部分实施冲压加工,使该部分自外柱13c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折弯。另外,在外柱13c的外周面的轴向的一部分设有位移侧支架22a。位移侧支架22a通过弯曲成形与形成外柱13c时相同的板状的原材料而成,且通过使一端缘与外柱13c的外周面连接,通过使另一端缘焊接于该外周面而形成,由左右一对被夹持部25构成。在外柱13c的情况下,支承爪部24大致等间隔地形成在圆周方向的3个位置。因此,用于使所有的支承爪部24的顶端缘与内柱14a的外周面的抵接状态相同的加工容易。但是,支承爪部24为旋臂梁状的构造,因此存在难以确保用于将内柱14a稳定地支承于外柱13c的内径侧的刚性的问题。此外,在上述的以往构造的伸缩式转向装置中,若外柱13和内柱14沿径向重叠的部分的轴向尺寸变长,则位移侧支架22的宽度方向上的刚性提高而难以挠曲。因此,需要根据外柱13和内柱14沿径向重叠的部分的轴向尺寸改变施加于调节杆18的操作力。结果,调节杆18的操作性不稳定,有可能无法给予内柱14稳定的支承刚性(紧固力)。另外,在一般的伸缩式转向装置中,在调节方向盘I的位置时,沿规定方向操作调节杆18,使作用于固定侧支架12a与位移侧支架22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另一方面,在将方向盘I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时,沿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操作调节杆18,使这些的支架间的摩擦力增大。在这样的构造中,为了不增大调节杆18的操作量地增大将方向盘I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力,优选增加摩擦面数量,谋求增大摩擦面积。在日本特开2008-100597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3551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69821号公报、日本特开2011-5896号公报及日本实公昭62-19483号公报中,记载了通过使多张摩擦构件重叠来增大摩擦面数量的构造。图51及图52表示日本特开2011-5896号公报所述的伸缩式转向装置的I例。在该装置中,供杆状构件19贯穿的沿转向柱6d的轴向较长地伸长的前后方向长孔29以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贯通位移侧支架22b的状态设于位移侧支架22b。另一方面,固定侧支架12a通过结合固定上侧支架元件26和下侧支架元件27而形成,该上侧支架元件26和下侧支架元件27分别通过弯曲金属板而形成。上侧支架元件26利用公知的构造以在二次碰撞时能够向前方脱落的方式支承于车身侧。另外,下侧支架元件27包括以沿宽度方向离开的状态设置的左右一对支承板部28。这些支承板部28的内侧面(相互相对的侧面)的间隔D与位移侧支架22b的外侧面的间隔(位移侧支架22b的宽度)W大致相同(D W)。另夕卜,在一对支承板部28的相互对准的位置形成有贯穿杆状构件19的以枢轴11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较长地伸长的局部圆弧状的上下方向长孔30。并且,在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山诚一三原伸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