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霜格栅及工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92392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2 0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除霜格栅,用于车辆玻璃的除霜,包括呈框架结构的格栅本体、设置于所述格栅本体框架内的第一种导流片和第二种导流片;所述第一种导流片沿所述格栅本体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二种导流片沿所述格栅本体宽度方向布置;每一所述第一种导流片与所述格栅本体长度方向对称线的中点位置曲面的法线平面间呈小于或者等于90°的夹角,相邻两所述第一种导流片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该相邻两所述第一种导流片另一端之间的距离;每一所述第二种导流片与水平面间呈小于或者等于90°的夹角。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带该除霜格栅的工程车辆。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不增加出风口面积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格栅结构,使整个前挡风玻璃均匀吹风,确保了吹风效果和外观的完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除霜
,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除霜格栅及包含这种除霜格栅的工程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除霜格栅的除霜出风口内壁的夹角一般不超过10度,出风范围较小,而且仪表板除霜出风口的位置经常受到车辆内部布置结构的影响,会出现以下几种不理想的状况I.仪表板除霜出风口位置离前挡风位置较远;·2.出风口的中心线与前挡风玻璃下边缘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连线与前挡风玻璃角度太大;3.前除霜出风口的位置离前挡风玻璃下边缘太高。当仪表板出风口的位置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下时,现有技术的除霜出风口结构都很难达到使整个前挡风玻璃均匀吹风的目的,或因出风口尺寸过大而影响外观,或因减小风速而导致吹风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的除霜格栅,结构简单,既能使整个前挡风玻璃均匀吹风又能确保吹风效果和外观的完整性。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除霜格栅,用于车辆玻璃的除霜,包括呈框架结构的格栅本体、设置于所述格栅本体框架内的第一种导流片和第二种导流片;所述第一种导流片沿所述格栅本体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二种导流片沿所述格栅本体宽度方向布置;每一所述第一种导流片与所述格栅本体长度方向对称线的中点位置曲面的法线平面间呈小于或者等于900的夹角,相邻两所述第一种导流片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该相邻两所述第一种导流片另一端之间的距离;每一所述第二种导流片与水平面间呈小于或者等于90°的夹角。在该技术方案中,两种结构的导流片集成到一种格栅上,减少了除霜格栅的个数,降低了开发、生产成本;两种结构的导流片可以将吹风导向不同的区域,使整个驾驶室前挡风玻璃达到均匀吹风的目的,同时保证了外观的完整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设置于所述格栅本体框架内的所述第一种导流片和所述第二种导流片均有多个。在该技术方案中,设置多个导流片使风更加分散地吹向不同的区域,达到整个驾驶室前挡风玻璃均匀吹风的目的,使玻璃上的雾气快速均匀地化掉,保证了行车安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种导流片与第一种导流片在所述格栅本体上交替间隔布置。在该技术方案中,交替间隔分布在格栅本体的两种导流片可以使整个驾驶室前挡风玻璃均匀吹风,保证了行车安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种导流片分别放置于所述格栅本体的两端和中央,所述第一种导流片相对所述法线平面左右对称放置于所述第二种导流片之间。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种导流片分布在所述格栅本体的两侧和中间,第一种导流片相对于法线平面对称放置于第二种导流片之间,两种不同结构的导流片集成在同一个格栅本体上,将吹风导向不同的区域,达到整个驾驶室前挡风玻璃均匀吹风的目的,将玻璃上的雾气快速均匀地化掉,保证了行车安全同时也保证了外观的完整性。或者,优选地,所述第二种导流片分别放置于所述格栅本体的两端,所述第一种导流片相对所述法线平面左右对称放置于所述第二种导流片之间。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种导流片分布在格栅本体的两侧,引导风吹向驾驶室的前方,也可将玻璃上的雾气快速均匀地化掉,保证了行车安全。第一种导流片相对所述法线平面左右对称放置于所述第二种导流片之间,虽然减少了位于中间的第二种导流片,但是两种不同结构的导流片集成在同一个格栅本体上,同样将吹风导向不同的区域,达到整个驾驶室前挡风玻璃均匀吹风的目的,使玻璃上的雾气快速均匀地化掉,保证了行车安全同时也保证了外观的完整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种导流片沿所述格栅本体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一种导流片中,除最靠近所述法线平面的第一导流片外,随着离所述法线平面距离的增大,所述第一种导流片中的各导流片与所述法线平面间的夹角逐渐增大。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种导流片与所述法线平面间的夹角逐渐递增的设计,提高了气流向玻璃两侧流动的均匀性,利于前挡风玻璃的雾气快速均匀的化掉,保证行车安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种导流片中,相邻两导流片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0mm,与所述法线平面间的最大夹角为300。在该技术方案中,最大距离与最大夹角避免了气流大部分吹向驾驶室玻璃的两侧而中央少的情况,保证了驾驶室的玻璃均匀吹风,利于前挡风玻璃的雾气快速均匀的化掉,保证行车安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种导流片、所述第二种导流片以及所述格栅本体为一体成型。在该技术方案中,一体成型的除霜格栅,力学性能好,可批量生产,节约成本,便于更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法线平面可以是车辆在水平放置时过所述格栅本体长度方向对称线的铅垂面。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法线平面可以是车辆在水平放置时过所述格栅本体长度方向对称线的铅垂面,使所述除霜格栅在不同型号、不同结构的车辆中均能放置,并使前挡风玻璃吹风均匀,利于前挡风玻璃的雾气快速均匀的化掉,保证行车安全。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除霜格栅。显而易见,该车辆具有上述除霜格栅的全部有益效果,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除霜格栅及车辆,在不增加除霜格栅出风口面积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导流片结构,使风均匀地吹向整个玻璃,以利于前挡风玻璃的雾气快速均匀的化掉,保证了行车安全;且将两种导流片集中到一种格栅上,降低了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使整个前挡风玻璃均匀吹风,确保了吹风效果和外观的完整性。附图说明图I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除霜格栅一实施例工作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除霜格栅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除霜格栅中位于格栅本体中央的第二种导流片的截面剖视示意图。其中,图I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10格栅本体,111法线平面,120第一种导流片,121第一导流片,122第二导流片,·123第三导流片,124第四导流片,125第五导流片,130第二种导流片,210风管;132位于格栅本体一端的第二种导流片、131位于格栅本体中央的第二种导流片、133位于格栅本体另一端的第二种导流片;141、142、143均为通过第一种导流片吹出的风向,1421、1422为通过第一种导流片吹向玻璃的风向,1314、1315为通过第二种导流片131吹向玻璃的风向。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除霜格栅,用于车辆玻璃的除霜,包括呈框架结构的格栅本体110、设置于格栅本体110框架内的第一种导流片120和第二种导流片130 ;第一种导流片120沿格栅本体110长度方向布置,第二种导流片130沿格栅本体110宽度方向布置;每一第一种导流片120与过格栅本体110长度方向对称线的中点位置曲面的法线平面111间呈小于或者等于90°的夹角,相邻两第一种导流片120 —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该相邻两第一种导流片120另一端之间的距离;每一第二种导流片130与水平面间呈小于或者等于90°的夹角。在该技术方案中,两种结构的导流片集成到一种格栅上,减少了除霜格栅的个数,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霜格栅,用于车辆玻璃的除霜,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框架结构的格栅本体(110)、设置于所述格栅本体(110)框架内的第一种导流片(120)和第二种导流片(130);所述第一种导流片(120)沿所述格栅本体(110)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二种导流片(130)沿所述格栅本体(110)宽度方向布置;每一所述第一种导流片(120)与所述格栅本体(110)长度方向对称线的中点位置曲面的法线平面(111)间呈小于或者等于90°的夹角,相邻两所述第一种导流片(120)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该相邻两所述第一种导流片(120)另一端之间的距离;每一所述第二种导流片(130)与水平面间呈小于或者等于90°的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钦明刘令刘叶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