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雪专利>正文

一种一体式上向流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91357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1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式上向流水处理装置,包括斜管沉淀区、过滤区以及出水区,所述的斜管沉淀区设置在过滤区下端,在过滤区的上端设置所述的出水区,在所述的斜管沉淀区的下端设置有沉淀排泥区,在沉淀排泥区内设置有装置进水管,所述的装置进水管的出水端对应所述斜管沉淀区的斜管进水端;在所述的过滤区设置有滤料;在所述的斜管沉淀区和过滤区之间还设置有过滤配水区,在过滤配水区设置有清洗及反冲洗进水管;在所述的出水区的上设置有出水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在斜管沉淀区和过滤区之间设置过滤配水区,从而形成了斜管沉淀及上向流过滤联合反冲洗技术,不但实现了滤池的良好处理效果,而且弥补了传统斜管沉淀技术的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处理技术,特别适用于对エ业和民用饮用水、污水、雨水径流处理,应用该项技术所生产的装置具有自动反冲洗功能,易于逆洗涤,处理方便,效果好,过滤装置出现故障时可以更短的时间内进行维修,同时具有可拆卸、可移动的性能,可以适用于水处理地点经常变化的场所(如施工废水、农村临时给水)。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规エ艺中沉淀、过滤等技术都存在相应的不足。对于沉淀而言,传统的竖向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平流沉淀池,占地面积与构筑物体积较为庞大,単位面积的去除效率较低,以给水处理为例,处理负荷在广2. 3mV(m2. h)左右。为此部分学者研究出了斜管或者斜板沉淀池,降低了沉淀池的占地面积,处理负荷可以达到5、m3/(m2. h),是平流沉淀池的4飞倍。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斜管及斜板的管径和间距较小,排泥一旦不畅就 会引起堵塞,导致该技术在应用方面的限制,在污水处理和高藻污染的饮用水处理领域,该技术均不宜采用。堵塞及排泥问题是该技术发挥功效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传统沉淀池通过排泥管及排泥行车进行排泥,无法应用反冲洗系统,因而传统沉淀池就无法应用反冲洗系统进行排泥区清洁。此外,传统沉淀池(包括平流及斜管),池面面积较大(一般占地1200m2/座左右),在エ艺中水量(2000m3/ (座.h)左右)所占比重较大,水处理过程中不便中止运行,更谈不上中止运行后排泥区的反冲洗,因此传统沉淀池是无法与反冲洗技术结合,进行排泥区的污泥清理。对于过滤技术而言,特别是砂滤大都采用的是下向流过滤技木,被过滤水依靠重力水头方式通过滤料,水中的污物被砂滤床吸附截流。由于重力原因,下向流过滤技术中的滤料反冲洗过后,常常会出现下层滤料粒径大(重),滤料间空隙大,上层滤料细小(轻),滤料间空隙小的水力分层现象。水力分层后,上层滤料间空隙小,水头损失大,消耗了大量的水头,截留污染物后就会导致过滤过程中整体水头损失増加迅速,缩短了反冲洗周期。由于上细下粗的分层现象,致使污染物仅截留在表面,底层滤料发挥不了截留效果,滤料的利用率相对偏低,过滤效果较差。当这种现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反冲时,滤料洗脱附不彻底,砂滤床堵塞,表层细滤料流失。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更换滤料,完全靠人工淘出及铺垫,工作量大,而且十分麻烦。为了尽量提高滤料污染物脱附效果,只能采取提高冲洗强度的办法,这样会降低滤料的使用寿命。对于多层滤料而言,加大反冲洗強度会加重滤料的混层,引起过滤失效,恢复同样相当麻烦。为此国内外学者在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上向流过滤技术的概念。相比之下上向流操作方式可以降低过滤的水头损失,延长过滤周期,提高滤料的利用率,优化了传质条件。但是上向流滤池,尤其是上向流砂滤池多数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应用的较少,只是在活性炭滤池中略有体现。这是由于现有的上向流滤池,特别是上向流砂滤池出水浊度高,滤层反冲洗不易干净等缺点,限制了使用空间。流速低没有一定的膨胀率不能达到良好的传质条件,但流速高,滤料膨胀厉害,使出水中小颗粒物非常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向流过滤装置的推广与应用。因此随着各种水质标准的不断提升,管理及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下向流及上向流过滤技术都存在较大弊端,难以适应新的水质、管理及运行的要求,在原有技术上进行创新改进,开发新的处理技术势在必行。此外,在建造方面,传统技术下的装置一般是由土建构筑物筑建而成,用户需要根据自己的水质水量特点邀请设计院进行设计,再邀请施工单位修筑,流程复杂,周期长,这给用户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运行方面,传统的下向流过滤装置多为户外构筑物,易受气温、光照、降雨等外在条件的影响,运行条件及自动化集成水平不高,影响运行效率。此外这种传统固定的土建构筑物形式的滤池,建造成本较高,不能适应,停留时间短需要经常移动的施工工地的污水处理,灵活性不够。针对以上问题,特别研究并提出一种一体式上向流水处理技术,综合了吸收并优化了斜管沉淀技术,上向流过滤技术,并增添新型反冲洗技术,融合而成了一种一体式上向流水处理技术。该项技术充分地发挥了斜管沉淀池的高处理负荷,低占地面积,上向流过滤技术低能耗、反冲洗周期长、高效率的优点,同时也解决了斜管沉淀易堵塞,上向流过滤出水差、过滤周期短、运行不便的缺点,是一项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新技术。同时该技术可以采用组建的形式得以实现,降低建设难度,改善运行条件,提高管理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对现有处理技术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旨在解决传统斜管沉淀易堵塞,上向流过滤出水差、过滤周期短、运行不便的缺点,并将二者优势结合在一起共同提高水处理效率,同时该项技术可以通过组建形式得以发挥,可以解决传统技术建设周期长以及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缺点。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体式上向流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斜管沉淀区、过滤区以及出水区,所述的斜管沉淀区设置在过滤区下端,在过滤区的上端设置所述的出水区,在所述的斜管沉淀区的下端设置有沉淀排泥区,在沉淀排泥区内设置有装置进水管,所述的装置进水管的出水端对应所述斜管沉淀区的斜管进水端;在所述的过滤区设置有滤料;在所述的斜管沉淀区和过滤区之间还设置有过滤配水区,在过滤配水区设置有清洗及反冲洗进水管;在所述的出水区的上设置有出水管。所述的斜管均匀布置。在所述的过滤配水区的清洗及反冲洗进水管上方设置有反冲洗布水面板。在所述的过滤区滤料上端还设置有一滤料平衡压板。压板的密度PpS:权利要求1.一种一体式上向流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斜管沉淀区、过滤区以及出水区,所述的斜管沉淀区设置在过滤区下端,在过滤区的上端设置所述的出水区,在所述的斜管沉淀区的下端设置有沉淀排泥区,在沉淀排泥区内设置有装置进水管,所述的装置进水管的出水端对应所述斜管沉淀区的斜管进水端;在所述的过滤区设置有滤料;在所述的斜管沉淀区和过滤区之间还设置有过滤配水区,在过滤配水区设置有清洗及反冲洗进水管;在所述的出水区的上设置有出水管。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体式上向流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管均匀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体式上向流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过滤配水区的清洗及反冲洗进水管上方设置有反冲洗布水面板。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体式上向流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过滤区滤料上端还设置有一滤料平衡压板,压板的密度(\为其中,mp-压板的孔隙率(厂家提供),ms-滤料未膨胀状态下的孔隙率(2飞%); P 0-水的密度,Ps-滤料密度,g/cm3 ;LP-压板的厚度,Ls-滤层膨胀状态下的厚度,cm ;ds-与滤料颗粒体积相同的球体直径,cm '9 -滤料颗粒球形度系数;e-滤料的膨胀率,% ; U -水的动力粘度,pa. S。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体式上向流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过滤区设置有整体滤料填充盒,在整体滤料填充盒内填充有整体滤料。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式上向流水处理装置,包括斜管沉淀区、过滤区以及出水区,所述的斜管沉淀区设置在过滤区下端,在过滤区的上端设置所述的出水区,在所述的斜管沉淀区的下端设置有沉淀排泥区,在沉淀排泥区内设置有装置进水管,所述的装置进水管的出水端对应所述斜管沉淀区的斜管进水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式上向流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斜管沉淀区、过滤区以及出水区,所述的斜管沉淀区设置在过滤区下端,在过滤区的上端设置所述的出水区,在所述的斜管沉淀区的下端设置有沉淀排泥区,在沉淀排泥区内设置有装置进水管,所述的装置进水管的出水端对应所述斜管沉淀区的斜管进水端;在所述的过滤区设置有滤料;在所述的斜管沉淀区和过滤区之间还设置有过滤配水区,在过滤配水区设置有清洗及反冲洗进水管;在所述的出水区的上设置有出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雪李孝兵程明蒋国荣李红周洵刘奔逸
申请(专利权)人:张雪南京重呈自控设备有限公司程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