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型棒钢的轧制方法与异型棒钢用轧辊技术

技术编号:797443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异型棒钢的轧制方法,利用多台2辊轧钢机串联排列起来的连续热轧设备的最终精轧机,在所述送进的坯料的圆周面上形成节与肋,其特征在于:二个一对的轧辊具有在轧辊圆周面上沿着整个圆周方向设置的剖面大致为半圆形的周槽、在该周槽面上与该周槽交叉设置的节槽、在上述周槽的槽宽方向中心部沿着整个圆周方向设置的剖面大致为梯形并且开口部宽度大于底部宽度的底槽;利用上述二个一对的轧辊进行最终精轧,通过轧辊间出来的飞翅与底槽形成4条肋。(*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该专利技术涉及为了获得作为钢筋使用等的异型棒钢的轧制方法,特别是涉及能利用2辊轧钢机稳定地获得具有4条沿着纵长方向延伸的肋的异型棒钢的方法与在该方法中所使用的轧辊。
技术介绍
已往的异型棒钢,一般的形态如图6所示。在图6中,(a)为侧视图,(b)为(a)的X-X剖视图。该异型棒钢5,在其圆棒材的圆周面上,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多个的凸部(节)12在纵长方向大致以等间隔形成。另外,沿着纵长方向延伸的2条凸部(肋)4形成于剖面圆的圆周方向相隔180°的位置。这样的异型棒钢5是在多台2辊轧钢机串联排列起来的连续热轧设备的最终精轧机上,使用图7与图8所示的精轧辊R1、R2,通过轧制的方法而制成。图7是表示两精轧辊的配置的主视图,图8的(a)是轧辊圆周面的展开图,(b)是(a)的Y-Y剖视图。由这些图可知,在形成最终精加工用孔型的两精轧辊R1、R2上沿着整个圆周方向形成剖面大致为半圆形的周槽3。另外,在周槽3的槽面上,形成与该周槽3垂直的节槽2。然后,使由上游侧轧钢机列轧制成剖面为椭圆的坯料S通过两精轧辊R1、R2所形成的孔型,即可在圆棒材的圆周面上形成与节槽2相对应的节12以及坯料S的由从轧辊R1、R2间出来的飞翅所形成的肋4。另外,异形棒钢的节也有相对于纵长方向倾斜配置的情形。这时,如图9所示,精轧辊R的节槽2相对于圆周方向倾斜规定角度α。在图9中,(a)为精轧辊R的圆周面的展开图,(b)是其Z-Z剖视图。这时,所获得的异型棒钢的肋,也只是由从精轧辊R间出来的飞翅所形成的2条。近年,常在加工机械上对这样的异型棒钢进行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有2条肋,则在加工机械的送进装置与支承装置上难以稳定地支承异型棒钢的表面。因此,正在寻求在圆周方向大致等间隔地具有4条肋的异型棒钢。另外,异型棒钢作为钢筋混凝土用的钢筋头使用,如果有4条肋时,还有提高与混凝土的附着力的优点。但是,具有4条肋的异型棒钢的制造技术尚未确立。例如从本申请人等以前申请过的技术(参看日本特开平7-323302号公报)来看,通过使用4辊轧钢机作为最终精轧机,虽然能够制造4条肋的异型棒钢,但是成本高。另外,利用2辊轧钢机进行最终精轧来形成4条肋的方法尚未实用化。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上述事实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利用2辊轧钢机进行最终精轧,以获得能形成节与4条肋的异型棒钢。专利技术概要本专利技术的异型棒钢的轧制方法,利用多台2辊轧钢机串联排列起来的连续热轧设备的最终精轧机,在所送进的坯料的圆周面上形成节与肋,其特征在于二个一对的轧辊具有在轧辊圆周面上沿着整个圆周方向设置的剖面大致为半圆形的周槽、在该周槽面上与该周槽交叉设置的节槽、在上述周槽的槽宽方向中心部沿着整个圆周方向设置的剖面大致为梯形并且开口部宽度大于底部宽度的底槽;利用上述二个一对的轧辊进行最终精轧,通过从轧辊间出来的飞翅与底槽形成4条肋。采用该方法,由从轧辊间出来的飞翅形成2条肋,此外,由形成于各轧辊上的底槽形成2条肋。由底槽形成的肋是设置于上述周槽的槽宽方向中心部,因此可获得在圆周方向等间隔或大致等间隔地形成4条肋的异型棒钢。另外,上述轧辊最好例如图1所示,底槽1的底面与节槽2的底面一致,并且节槽2与周槽3垂直地配置,并且如图2所示,使飞翅所形成的肋4a、4b间的宽度H1与节槽2的剖面圆的直径A1一致或大体上一致地进行轧制。采用该方法,4条肋在圆周方向等间隔或大致等间隔地形成,此外,全部肋的外周面与节的外圆周一致或大体上一致,同时节与肋成垂直。另外,上述轧辊最好是如图2所示,底槽1的深度为制品平均直径的10%以下,底槽1的剖面大致为等腰梯形,其不平行的二边所成的角度为10°以上,并且底槽1的底部宽度b为上述平均直径的4%以上。再者,对上述的所谓大致梯形与大致等腰梯形,梯形(不包括平行四边形)和等腰梯形的平行的二边,严格地说并非直线,而是为同心圆的圆弧状。并且,这些圆弧的短的一方形成底槽的底面,长的一方形成开口部。另外,上述所谓制品的平均直径,是指除去异型棒钢的节与肋的圆棒部分的平均直径。在此,如图2所示,虽然坯料S的进行速度与轧辊R1、R2的圆周面上的回转速度一致,但为底槽1的开口部的周槽3的角部a,其回转半径小,在此角部a处的回转速度比坯料S的进行速度缓慢。因此,该角部a在轧制时受到过大的力的作用,容易破裂,但如上述那样限定底槽1的形状,即能不易破裂。实际上,改变上述角度θ与槽宽b,来研究在轧辊的角部a是否发生破裂,在使底槽1的深度为JIS规格的上限的制品平均直径的10%的情况下,即得图3的图解所示的结果。由该图解可知,在底槽1的深度为制品平均直径的10%的情况下,若角度θ为10°以上,并且槽宽b为制品平均直径的4%以上时,则不会发生轧辊裂损。另外,底槽1的深度浅,在轧辊上难以发生破裂,因此在底槽1的深度不足制品平均直径的10%的情况下,若角度θ为10°以上,槽宽b为制品平均直径的4%以上时,也不会发生轧辊裂损。再者,底槽1的槽宽b宽,角度θ大,轧辊更难以破裂,它们的上限值根据JIS等所制定的制品标准进行设定。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异型棒钢轧制用轧辊,该异型棒钢轧制用轧辊具有在轧辊圆周面上沿着整个圆周方向设置的剖面大致为半圆形的周槽、在该周槽面上与该周槽交叉设置的节槽、在上述周槽的槽宽方向中心部沿着整个圆周方向设置的剖面大致为梯形并且开口部宽度大于底部宽度的底槽。上述异型棒钢轧制用轧辊最好是上述底槽的底面与节槽的底面一致,并且节槽与上述周槽垂直地配置。上述异型棒钢轧制用轧辊更符合理想的是,上述底槽的深度为制品平均直径的10%以下,上述底槽的剖面大致为等腰梯形,其不平行的二边所成的角度为10°以上,并且该底槽的底部宽度为上述平均直径的4%以上。附图简单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最佳的最终加工用2辊轧钢机的轧辊,(a)是轧辊圆周面的展开图,(b)是(a)的D-D剖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佳方法的最终加工用2辊轧钢机的轧辊配置的主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作用的图解。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形态中的最终加工用2辊轧钢机的轧辊孔型的主视图。图5表示由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形态中所得到的异型棒钢在进料辊内的状态,(a)~(c)分别表示不同的状态。图6表示已往的异型棒钢的一例,(a)是侧视图,(b)是其X-X剖视图。图7是表示用于获得图6的异型棒钢的最终加工用2辊轧钢机的轧辊配置的略图。图8是表示图7的轧辊的展开图(a)及其Y-Y剖视图(b)。图9表示已往的异型棒钢轧钢机所使用的最终加工用2辊轧钢机的轧辊,(a)是轧辊圆周面的展开图,(b)是(a)的Z-Z剖视图。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按照附图说明其一个实施例。图1表示在该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最终加工用2辊轧钢机的轧辊,(a)是轧辊圆周面的展开图,(b)是(a)的D-D剖视图。另外,图4是表示在该实施例中,由图1的轧辊所形成的最终加工用2辊轧钢机的轧辊孔型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轧辊R1(R2),在其圆周面上沿着整个圆周方向形成剖面为大致半圆形的周槽3。另外,在该周槽3上,与周槽3的槽宽方向中心线L0垂直地加工有规定宽度的节槽2。该节槽2沿着周槽3的圆周方向(即槽宽方向中心线L0)按等间隔形成。另外,在周槽3的槽宽方向中心部沿着整个圆周方向形成剖面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田了金堂秀范井智康
申请(专利权)人:川崎制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