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毂及工程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69985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15 0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轮毂及工程车,该轮毂包括有车轮安装部和筒状的轴承安装部,以及外轴承位和内轴承位,在外轴承位与内轴承位之间设有用于容纳润滑脂的油槽,油槽为由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构成的环形槽状结构,第一凸缘靠近外轴承位的一侧以及第二凸缘靠近内轴承位的一侧均为锥面。当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轮毂转动时,在该锥面上会产生指向轮毂外表面的离心力,离心力沿锥面方向的切向分力使得在锥面上的润滑脂颗料沿着锥面运动,进而流入靠近该锥面的轴承内,大大增强了对轮毂轴承的润滑效果,解决了传统轮毂轴承润滑性差,轴承和轮毂易烧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轮毂及工程车
技术介绍
轮毂是汽车行驶系统的主要部件之一,是一种要求较高的保安件,它与汽车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保证安全性,不但要求汽车轮毂具有合理的结构,还要求轮毂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散热性及润滑性。现有工程车在行驶的过程中,轮毂轴承如果润滑不好,整个轮端总成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将会使轴承和轮毂烧坏,从面降 低制动系统的效能,产生安全隐患,而且现有的轮毂要么只能安装盘式制动器,要么只能安装鼓式制动器,通用性较差,导致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轮毂及工程车,以增强轮毂轴承的润滑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轮毂,包括有车轮安装部和筒状的轴承安装部,该轴承安装部设有中心孔,在该中心孔靠近车轮安装部的一端设有外轴承位,在该中心孔的另一端设有内轴承位,在所述外轴承位与内轴承位之间设有用于容纳润滑脂的油槽,所述油槽为由设置在所述中心孔内的两道凸缘构成的环形槽状结构,所述两道凸缘分别为靠近所述外轴承位的第一凸缘和靠近所述内轴承位的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靠近所述外轴承位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凸缘靠近所述内轴承位的一侧均为锥面。进一步的,所述锥面与所述中心孔的中轴线的夹角大于等于20°小于等于75°。进一步的,所述轴承安装部的外圆上设有用于装配盘式制动器的轴肩和法兰面,在所述法兰面上设有用于安装盘式制动器的螺栓孔。进一步的,所述车轮安装部的外缘设有用于安装鼓式制动器的螺栓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缘和/或所述第二凸缘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油槽与所述锥面的开口槽。进一步的,所述轴承安装部的外圆上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外加强筋。进一步的,所述车轮安装部的内缘设有沿所述轴承安装部轴向设置的内加强筋。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工程车,该工程车的车桥设置有上述的轮毂。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I、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轮毂的中心孔内设有用于润滑的锥面,当轮毂转动时,在该锥面上会产生指向轮毂外表面的离心力,离心力沿锥面方向的切向分力使得在锥面上的润滑脂颗料沿着锥面运动,进而流入靠近该锥面的轴承内,大大增强了对轮毂轴承的润滑效果,解决了传统轮毂轴承润滑性差,轴承和轮毂易烧坏的问题。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轮毂设有用安装盘式制动器的轴肩,使其既可匹配盘式制动器,亦可匹配鼓式制动器,通用性大大加强。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轮毂采用内外加强筋的布置方式,增加了轮毂的强度,减轻了轮毂的重量,使轮毂重量较以前减少约6%,同时也使轮毂的散热性得到提高。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轮毂结构简单、易于批量生产、通用性强,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轮毂的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轮毂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轮毂的右视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轮毂的左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轮毂的润滑脂的受力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外轴承位,2-内轴承位,3-油槽,4-第一凸缘,5-第二凸缘,6_锥面,7_开口槽,8-外加强筋,9-轴肩,10-大螺栓孔,11-小螺栓孔,12-轴承安装部,13-车轮安装部,14-中心孔,15-内加强筋,16-法兰面。具体实施例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I至图4即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相关附图,如图中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轮毂包括有法兰状的车轮安装部13和筒状的轴承安装部12,该轴承安装部12设有中心孔14,在该中心孔14靠近车轮安装部13的一端设有外轴承位1,在该中心孔14的另一端设有内轴承位2,在外轴承位I与内轴承位2之间设有用于容纳润滑脂的油槽3,该油槽3为由设置在中心孔14内的两道凸缘构成的环形槽状结构,所述两道凸缘分别为靠近外轴承位I的第一凸缘4和靠近内轴承位2的第二凸缘5,该第一凸缘4靠近外轴承位I的一侧以及第二凸缘5靠近所述内轴承位2的一侧均为锥面6,且在第一凸缘4和第二凸缘5上均设有用于连通油槽3与锥面6的开口槽7,以便于油槽3内的润滑脂流到该锥面6上,进而流入靠近该锥面6的轴承内。油槽3的大小可根据要储存的润滑脂的体积来确定,开口槽7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设置,一般设置为两个、四个、六个等,本实施例中的开口槽7设有四个。锥面6与中心孔14的中轴线的夹角可根据需要定,一般可取20度、30度、45度、60度、75度等,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凸缘4和第二凸缘5的锥面6与中心孔14的中轴线的夹角分别为30度和60度。在轴承安装部12的外圆上设有用于装配盘式制动器的轴肩9和法兰面16,在该法兰面16上设有用于安装盘式制动器的小螺栓孔11,在车轮安装部13的外缘设有用于安装鼓式制动器的大螺栓孔10,这样即可使轮毂的通用性大大加强。在轴承安装部12的外圆上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外加强筋8,在车轮安装部13的内缘设有沿所述轴承安装部12轴向设置的内加强筋15,该内加强筋15和外加强筋8不仅可以使轮毂的强度增加,也可以增大轮毂的表面积,有利于增强轮毂的散热性能,由于使用了内外加强筋8布置方式,因此可以降低轮毂的重量,与传统的轮毂相比减重约6%。具体地,内加强筋15和外加强筋8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设计,本实施的内加强筋15的数量为十二个,外加强筋8的数量为六个,内加强筋15布置的位置位于外轴承位I外侧,而外加强筋8布置在轴承安装部12外圆上对应油槽3的位置,内加强筋15和外加强筋8的形状应尽量使轮毂壁厚均匀且圆滑过渡。图5为本实施例所述轮毂的润滑脂的受力示意图,如图中所示,当轮毂运动时,在锥面6产生指向轮毂外表面的离心力Fr,其中离轮毂中心越远的地方,其离心力越大,由于润滑脂附着在润滑锥面6上,因此润滑脂颗粒也产生相应的离心力Fr,此离心力远远大于润滑脂颗料的重力G,固重力可忽略不计,离心力Fr可分解为沿锥面6方向的切向力Ft和垂直于锥面6方向的法向力Fn,沿锥面6方向的切向力Ft使得润滑脂颗料沿着锥面6运动,从而将锥面6上的润滑脂颗粒带入轴承内,从而使轴承充分润滑,避免轴承和轮毂被烧坏,延长了轴承及轮毂的使用寿命。除了上述轮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工程车,该工程车的车轮设置有上述的轮毂,该工程车的其它各部分的结构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毂,包括车轮安装部(13)和筒状的轴承安装部(12),该轴承安装部(12)设有中心孔(14),在该中心孔(14)靠近车轮安装部(13)的一端设有外轴承位(1),在该中心孔(14)的另一端设有内轴承位(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轴承位(1)与内轴承位(2)之间设有用于容纳润滑脂的油槽(3),所述油槽(3)为由设置在所述中心孔(14)内的两道凸缘构成的环形槽状结构,所述两道凸缘分别为靠近所述外轴承位(1)的第一凸缘(4)和靠近所述内轴承位(2)的第二凸缘(5),所述第一凸缘(4)靠近所述外轴承位(1)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凸缘(5)靠近所述内轴承位(2)的一侧均为锥面(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毂,包括车轮安装部(13)和筒状的轴承安装部(12),该轴承安装部(12)设有中心孔(14),在该中心孔(14)靠近车轮安装部(13)的一端设有外轴承位(1),在该中心孔(14)的另一端设有内轴承位(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轴承位(I)与内轴承位(2)之间设有用于容纳润滑脂的油槽(3),所述油槽(3)为由设置在所述中心孔(14)内的两道凸缘构成的环形槽状结构,所述两道凸缘分别为靠近所述外轴承位(I)的第一凸缘(4)和靠近所述内轴承位(2)的第二凸缘(5),所述第一凸缘(4)靠近所述外轴承位(I)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凸缘(5)靠近所述内轴承位(2)的一侧均为锥面(6)。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面(6)与所述中心孔(14)的中轴线的夹角大于等于20°小于等于75°。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卿智忠张旭日全伟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