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66606 阅读:2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9 1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直流电机,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置于所述壳体一端的端盖以及穿设于所述内腔中且可转动的中心轴,沿所述端盖向所述内腔延伸的方向,所述中心轴上依序设有可随所述中心轴转动的换向器、线圈以及芯片,且所述内腔中固设有两个与所述换向器滑动接触且相对设置的碳刷,所述中心轴上设有可随所述中心轴转动且可将所述内腔分割为两相互隔绝区域的绝缘胶,所述绝缘胶置于所述线圈和所述芯片之间。本实施例中的直流电机的线圈和芯片之间设有绝缘胶,该绝缘胶可以将壳体的内腔分割成两相互隔绝的区域,从而不会由于碳粉的原因,导致线圈和芯片之间形成回路,避免电机出现短路的现象,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机的
,尤其涉及直流电机
技术介绍
在直流电机中,一般都设有碳刷和换向器,通过碳刷和换向器的不断滑动接触,改变直流电机中线圈的电流方向。由于传统的直流电机都是封闭式结构,而直流电机中金属材质的构件太多了,例如金属端盖、外壳、接线端子、碳刷套、线圈以及芯片等,这样,当电机长时间运行后,碳刷和换向器之间长时间的滑动摩擦,会产生很多碳粉,这些碳粉只能封闭在电机的内腔中,且容易推挤在一起,覆盖在电机内部的一些导电构件上,使得相邻的到点构件间形成回路,例如粘在线圈和芯片上,从而导致线圈和芯片之间相互导通,以致直流电机较易出现短路的现 象,缩短直流电机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直流电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直流电机中的碳粉容易使得相邻的导电构件形成回路以致直流电机短路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直流电机,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置于所述壳体一端的端盖以及穿设于所述内腔中且可转动的中心轴,沿所述端盖向所述内腔延伸的方向,所述中心轴上依序设有可随所述中心轴转动的换向器、线圈以及芯片,且所述内腔中固设有两可与所述换向器滑动接触且相对设置的碳刷,所述中心轴上设有可随所述中心轴转动且可将所述内腔分割为两相互隔绝区域的绝缘胶,所述绝缘胶置于所述线圈和所述芯片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端盖内壁设有用于安置轴承的凹槽,所述中心轴一端穿设于所述轴承中,所述换向器包括置于所述凹槽开口处的底板以及设于所述底板上且呈环形布置的数个可与所述碳刷滑动接触的换向片,所述底板外表面凸设有数个环绕于所述底板中心布置的叶片。进一步地,所述叶片呈直条状。进一步地,所述叶片和所述底板一体成型制造。进一步地,所述直流电机还包括两绝缘挡板,所述端盖包括置于所述壳体一端的封盖板以及两凸设于所述封盖板且置于所述内腔中的弧形壁,两所述弧形壁之间具有与所述碳刷相对设置的间隙,所述绝缘挡板置于所述间隙中,且封闭所述间隙。进一步地,所述端盖为绝缘材料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的直流电机的线圈和芯片之间设有绝缘胶,该绝缘胶可以将壳体的内腔分割成两相互隔绝的区域,这样,线圈和芯片就分别处在壳体内腔中的两个相互隔绝的区域,从而不会由于碳粉的原因,导致线圈和芯片之间形成回路,避免电机出现短路的现象,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直流电机的剖切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向器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直流电机,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置于所述壳体一端的端盖以 及穿设于所述内腔中且可转动的中心轴,沿所述端盖向所述内腔延伸的方向,所述中心轴上依序设有可随所述中心轴转动的换向器、线圈以及芯片,且所述内腔中固设有两个与所述换向器滑动接触且相对设置的碳刷,所述中心轴上设有可随所述中心轴转动且可将所述内腔分割为两相互隔绝区域的绝缘胶,所述绝缘胶置于所述线圈和所述芯片之间。本技术中,由于线圈和芯片之间设有绝缘胶,这样,线圈和芯片就分别放置在两个相互隔绝的区域中,从而避免由于碳粉的原因,导致线圈和芯片出现相互导通的现象,可避免电机短路,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I 3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直流电机I包括具有贯穿壳体101两端的内腔的壳体101、封堵在壳体101 —端的端盖103以及穿设在壳体101内腔中且可以转动的中心轴102,沿端盖103向壳体101内腔延伸的方向,中心轴102上依序设有换向器106、线圈104以及芯片112,且换向器106、相劝和芯片112可以随着中心轴102的转动而转动。壳体101周围直流电机I的外壳,其成筒形状,内腔贯穿其两端,端盖103封盖在壳体101的一端,壳体101的另一端也被封盖住,其在该壳体101的内壁上设有相对设置的磁块,相对设置的磁块在壳体101的内腔中产生磁场;中心轴102穿设在壳体101的内腔中,且其贯穿壳体101的两端,其可以在壳体101中进行转动,当电能转化为该电机I的动能时,中心轴102则会转动;换向器106上设有多个相互绝缘设置的换向片1061,且换向片1061和线圈104之间按设计要求相互连接;当然,在壳体101的内腔中还设有碳刷108,该碳刷108固定设置在壳体101上,其可以和外部的直流电源连接,且可以和换向器106上的换向片1061滑动接触,从而实现电性连接,这样,当中心轴102在转动的过程中,碳刷108则和不断的和换向器106上不同的换向片1061电性连接,从而,实现流入线圈104中的电流方向,使得中心轴102可以不断在壳体101内腔中转动,从而实现电能和动能之间的转换。由于碳刷108不断和换向器106上的换向片1061相互滑动接触,其会产生很多碳粉,为了避免碳粉使得线圈104和芯片112之间产生回路,从而导致电机I出现短路的现象,本实施例中的直流电机I还包括绝缘胶,该绝缘胶设置在中心轴102上,可以随着中心轴102的转动而转动,且其设置在线圈104和芯片112之间,隔绝了线圈104和芯片112之间的接触,当然,该绝缘胶可以将壳体101的内腔分割成两个相互隔绝的区域,线圈104和芯片112则分别设置在该两个区域中,这样,即使碳粉粘在线圈104上,当时碳粉不会粘在芯片112上,可以避免由于碳粉的原因,使得线圈104和芯片112之间形成回路,可避免直流电机I出现短路的现象。本实施例中,端盖103的内壁上设有凹槽,且在该凹槽中放置有轴承108,中心轴102的一端穿设在该轴承108上,轴承108起到支撑且给予中心轴102转动的支点,换向器106呈桶形状,其包括底板1062以及设置在该底板1062上且呈环形布置的换向片1061,该换向器106的底板1062封堵在凹槽的开口处,从而将凹槽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换向器106的底板1062的外表面上凸设有数个绕底板1062中心环形布置的叶片107,这样,当换向器106在转动的时候,该数个叶片107则会带动空气转动,从而形成如风扇般的功能,且由于数个叶片107呈环绕形状布置,从而可以其产生带动空气转动的风向则是不断的从底板1062中心方向向外吹,这样,直流电机I在工作的过程中,即使有碳粉进入到端盖103的凹槽中,叶片107的转动也会将碳粉不断的向外吹,使得碳粉不会进入轴承108中,而是被转动的叶片107不断的吹出凹槽中。 具体地,上述中的叶片107和底板1062为一体制造而成,且叶片107为凸设在地板上凸条,其呈直条状,当然,也可以是曲线状,具体可使实际情况而定。本实施例中,端盖103为绝缘材料制成,具体地,其可以是塑胶材料,当然,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绝缘材料。上述中的端盖103包括封盖板1031以及凸设在封盖板1031上的两个弧形壁1032,两个弧形壁1032之间具有间隙,封盖板1031封盖在壳体101内腔的开口处,其上的两个弧形壁1032且嵌入在壳体101的内嵌中,且弧形壁1032上的间隙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直流电机,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置于所述壳体一端的端盖以及穿设于所述内腔中且可转动的中心轴,沿所述端盖向所述内腔延伸的方向,所述中心轴上依序设有可随所述中心轴转动的换向器、线圈以及芯片,且所述内腔中固设有两可与所述换向器滑动接触且相对设置的碳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轴上设有可随所述中心轴转动且可将所述内腔分割为两相互隔绝区域的绝缘胶,所述绝缘胶置于所述线圈和所述芯片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直流电机,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置于所述壳体一端的端盖以及穿设于所述内腔中且可转动的中心轴,沿所述端盖向所述内腔延伸的方向,所述中心轴上依序设有可随所述中心轴转动的换向器、线圈以及芯片,且所述内腔中固设有两可与所述换向器滑动接触且相对设置的碳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轴上设有可随所述中心轴转动且可将所述内腔分割为两相互隔绝区域的绝缘胶,所述绝缘胶置于所述线圈和所述芯片之间。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直流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内壁设有用于安置轴承的凹槽,所述中心轴一端穿设于所述轴承中,所述换向器包括置于所述凹槽开口处的底板以及设于所述底板上且呈环形布置的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从高全荣林王乐安邦
申请(专利权)人:捷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