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59613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9 03:50
模具装置,主要包含母模块、公模块及浇口块。公模块具有第一面相对母模块设置,并具有容置部形成于第一面。浇口块的一端容纳于容置部中,且浇口块包含第一承接部设置于浇口块容纳于容置部中的一端,以及第二承接部,设置于浇口块相对于第一承接部的另一端。(*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装置;具体而言,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装置,可缩短开模至取出成品所需的时间。
技术介绍
一般塑胶射出成型设备,于注塑成型开模后,即用机械手臂将成品取出,其中机械手臂下降到模具内再进行成品夹取,然后再升起机械手臂。如此一来,从机械手臂下降夹取成品再升起的过程会浪费较多的停滞时间。而机械手臂下降到模具内也会造成开模距离增力口,因而拉长了整个成品产出的时间。另外,在成品脱模方面,传统方式通常是在浇口块后方放置顶针,以顶针顶出方式 使成品脱模,然而,以顶针顶出方式会在成品上留下痕迹。因此,为了缩短开模时等待成品取出的时间,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避免传统顶出方式对成品所造成的影响,提出本技术,详细说明如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装置,可缩短开模至取出成品所需的时间。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装置,可使成品的成型条件更稳定,因而提闻生广良率。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具装置,包含一母模块;一公模块,具有一第一面相对该母模块设置,并具有一容置部形成于该第一面;以及一浇口块,一端容纳于该容置部中,包含一第一承接部,设置于该浇口块容纳于所述容置部中的一端;以及一第二承接部,设置于该浇口块相对于该第一承接部的另一端。上述的模具装置,其中还包含一顶出单元,该顶出单元相对该第一面设置。上述的模具装置,其中该顶出单元具有当该母模块与该公模块分离时将该浇口块朝该母模块顶出于该容置部外的一顶出杆,该顶出杆与该浇口块连接。上述的模具装置,其中该顶出杆与该浇口块为轴接且能够以该顶出杆为轴旋转该烧口块,使该第一承接部移出该公模块外。上述的模具装置,其中该第一承接部及该第二承接部各具有用于与一成品连接的下口卻o上述的模具装置,其中还包含一成形部,该第一承接部及该第二承接部与该成形部连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IA为本技术模具装置的实施例剖视图;图IB为卡合部相应图IA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2为顶出杆顶出成品的示意图;图3为顶出杆旋转成品的示意图;图4为成品旋转后合模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模具装置的另ー实施例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100模具装置200母模块300公模块302 第一面304容置部400 浇ロ块401第一承接部402第二承接部403卡合部500顶出单元502顶出杆504 承板600 成品604成形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本技术模具装置的具体构造如图1A。图IA为本技术模具装置100的实施例剖视图。模具装置100主要包含母模块200、公模块300及浇ロ块400。公模块300具有第一面302相对母模块200设置,并具有容置部304形成于第一面302。浇ロ块400的一端容纳于容置部304中,且浇ロ块400包含第一承接部401设置于浇ロ块400容纳于容置部304中的一端,以及第二承接部402,设置于浇ロ块400相对于第一承接部401的另ー端。图IA所示为公模块300与母膜块200合模时进行注塑成型的状态,成品600成型于成型部604中。第一承接部401与成品600通过卡合部403相接。关于卡合部403的结构可进ー步參考图1B。图IB为卡合部的剖视图,即相应图IA沿A-A’的方向。如图IB所示,第一承接部401具有向内凹的卡合部403,藉此卡合部403与成品600连接,而达成固定成品600的目的。此外,第一承接部401与成品600的连接方式也可配合成品造型予以变更,例如改采第一承接部401具有向外凸出的卡合部403,而成品600具有一向内凹的对应形状与卡合部403相互连接。第二承接部402设置于第一承接部401相对浇口块400的一侧,如图IA所示,第二承接部402也具有卡合部403,且第二承接部402是设置在公模块300的外侧,形成第一承接部401与第二承接部402成对设置的结构。在公模块300相对第一面302的一侧具有顶出单元500,即设置在公模块300背向母模块200的一侧。顶出单元500包含顶出杆502及与顶出杆502相嵌的承板504。顶出杆502与浇口块400采轴接的方式,对齐浇口块400的中心。顶出杆502具有伸缩及旋转的功能,可带动浇口块400及成品600相对公模块300往复运动及旋转,其作动方式可参见下列说明。图2至图4为本技术模具装置100的作动方式。图2为顶出杆502顶出成品600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于成品600成型后,公模块300与母模块200分模,母模块200远离公模块300而退开一间距,此时顶出杆502朝母模块200退开的方向伸长,同时带动浇口块400及成品600远离公模块300而向母模块200移动。如图2所示,向母模块200移动的浇口块400及成品600自容置部304及成型部604移出于公模块300的第一面302夕卜,并与公模块300及母模块200间保持空隙。此外,如图2所示,容置部304及成型部604 两者是相互连通,容置部304可视为一部分空间容纳第一承接部401,而另一部分与承型部604连通,使注塑成型的材料能通过卡合部403与第一承接部401连接。图3为顶出杆502旋转成品600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顶出杆502将浇口块400及成品600自容置部304及成型部604顶出后,进一步旋转浇口块400,使浇口块400带动成品600旋转至公模块300的外侧,同时带动第一承接部401移出该公模块300外,而第二承接部402旋转至公模块300与母模块200之间。在旋转过程中,卡合部403除了可以连接成品600,也可限制成品600于旋转时配合顶出杆502旋转运动,防止成品600朝顶出方向倾覆而与烧口块400分离。请参见图4,图4为成品旋转后合模的示意图。当顶出杆502旋转完成后,顶出杆502向顶出单元500缩回,带动浇口块400退回容置部304,然后母模块200与公模块300完成合模。此时第一承接部401位于公模块300的外侧,而第二承接部402位于容置部304中,同样地,第二承接部402可与成形部600连通,且第二承接部402也具有卡合部403连接成品600,而达成固定成品600的目的。当母模块200与公模块300完成合模后,位于公模块300外侧的第一承接部401可供机械手臂(图未绘示)取走成品600,另一方面,第二承接部402可同时进行注塑成型。藉此设置方式,可在开模后通过顶出杆502将成品600顶出并转换位置至模具装置100外侧,接着公模块300与母模块200合模进行注塑成型,同时机械手臂取走先前完成的成品600,而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相较于传统上于分模后须等待机械手臂取走成品600才进行合模,本技术缩短开模时等待成品600取出的时间,同时利用机械手臂取出成品600时再次进行射出成型,可提高生产效率。此外,相较于传统上机械手臂取出成品600须伸入模具装置100内,利用本技术的模具装置100,机械手臂不需伸至模具装置100内侧,因此开模距离可缩短,进而缩短生产成品的时间。另外,因为开模距离较短,相对的,公模块300及母模块200表面的热能耗散较少,故温度较容易控制,使成品600成型条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母模块;一公模块,具有一第一面相对该母模块设置,并具有一容置部形成于该第一面;以及一浇口块,一端容纳于该容置部中,包含:一第一承接部,设置于该浇口块容纳于所述容置部中的一端;以及一第二承接部,设置于该浇口块相对于该第一承接部的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政华纪怀胜
申请(专利权)人:景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