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06275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2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件输送装置,该工件输送装置到工件的交接完成为止,能够沿着保持部的一部分外周面一直按压工件,由此,能够将工件切实地保持在保持部上,防止在交接工序中工件发生错位。该工件输送装置,包括在外周部设置有多个保持部(21)的转鼓(2)、和向该转鼓(2)输送工件(M)的输送部(3),其中,输送部(3)具有交接输送带(31),该交接输送带(31)至少从该输送部送出工件的工件送出位置(B)延伸出,并覆盖正在接收工件的保持部的工件接收位置(A)及该工件接收位置(A)下游侧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面,从工件送出位置(B)到工件接收位置(A)的距离(W)小于工件(M)的输送方向的尺寸(D)。(*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件输送装置,尤其涉及用于在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中翻转吸收性物品的工件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工件输送装置,在专利文献I (特开2005-298194)中公开了一种工件输送装置Z1,在该工件输送装置Zl的外侧配置有用 于卷绕皮带8的吸附输送辊6和从动辊7,所述吸附输送辊6以在交接位置Pl接近工件输送装置Zl的外周侧的方式进行配置,所述从动辊7以使皮带8在交接位置Pl或其下游侧附近从吸附输送辊6的外周面侧向工件输送装置Zl侧离开的方式引导皮带8。由此,吸附于吸附输送辊6的外周侧而被输送的工件,在通过交接位置Pl的时刻由皮带8被从吸附输送辊6的外周侧缓慢进行剥离,被交接到工件输送装置Zl的工件保持装置1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5-2981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专利文献I中的工件输送装置,由于从直线状的皮带8向外周为曲线形状的工件保持装置13交接工件,所以在接收工件的过程中直线状的皮带8与工件保持装置13仅在交接位置Pl进行接触。由此,工件的交接不稳定,存在工件错位的可能性。本技术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件输送装置,该工件输送装置到工件的交接完成为止,能够沿着保持部的一部分外周面一直按压工件,由此,能够将工件切实地保持在保持部上,防止在交接工序中工件发生错位。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技术的第一方案的工件输送装置,包括在外周部设置有多个保持部的转鼓、和向该转鼓输送工件的输送部,所述保持部保持工件,并将接收工件的位置处的工件相对于输送方向的角度,旋转为交接工件的位置处的不同的角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部具有交接输送带,所述交接输送带至少从所述输送部送出工件的工件送出位置延伸出,并覆盖正在接收工件的保持部的工件接收位置及该工件接收位置下游侧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面,从所述工件送出位置到所述工件接收位置的距离小于工件的输送方向的尺寸。本技术的第二方案的工件输送装置,在第一方案的工件输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交接输送带上设置有孔,在所述工件接收位置的上游侧的位置,以隔着所述交接输送带与工件相向的方式设置有抽吸箱,该抽吸箱通过所述孔对工件进行吸附。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案的工件输送装置,由于具有以下结构,即,输送部具有交接输送带,所述交接输送带至少从所述输送部送出工件的工件送出位置延伸出,并覆盖正在接收工件的保持部的工件接收位置及该工件接收位置下游侧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面,从工件送出位置到工件接收位置的距离小于工件的输送方向的尺寸,因此,工件从交接输送带向保持部的交接在该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面上进行,到工件的交接完成为止,能够利用交接输送带沿着保持部的一部分外周面一直按压工件,由此,与仅在工件的交接位置这一点按压工件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工件切实地保持在保持部上,防止在交接工序中工件发生错位。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案的工件输送装置,由于具有以下结构,即,在工件接收位置的上游侧的位置,以隔着交接输送带与工件相向的方式设置有抽吸箱,该抽吸箱通过所述孔对工件进行吸附,所以在工件到达工件接受位置之前能够利用该抽吸箱保持工件,并且在工件到达工件接受位置之后,也能够利用该抽吸箱使工件的交接更加稳定。附图说明图I为表示本技术的工件输送装置的概略图。符号说明I工件输送装置2转鼓21保持部22旋转体23支承柱3输送部31交接输送带32下部输送带33抽吸箱A工件接收位置B工件送出位置0轴心M工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为表示本技术的工件输送装置的概略图。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工件输送装置I包括围绕轴心0旋转的转鼓2、和向该转鼓2输送工件M的输送部3。转鼓2具有旋转体22和分别经由支承柱23设置在该旋转体22的外周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保持部21。该保持部21的外周面形成为大致圆弧面状,在该外周面上利用负压吸附保持工件M。该保持部21在接收到工件M而进行保持后,其一边随着旋转体22围绕轴心0旋转,一边围绕支承柱23的轴线转动,由此将接收工件的位置处的工件M相对于输送方向(即,转鼓2的旋转方向)的角度,旋转为向下游工序交接工件的位置处的不同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接收工件M的位置旋转到交接工件M的位置期间,保持部21围绕支承柱23的轴线将工件M转动90度。输送部3设置在与转鼓2相邻的位置,包括交接输送带31、下部输送带32以及抽吸箱33。交接输送带31设置于下部输送带32的上方,在该交接输送带31与下部输送带32之间形成工件M的输送路径。交接输送带31的下游端侧,比下部输送带32的下游端侧更向下游侧、即转鼓2侧伸出。若设输送部3送出工件M的位置、即交接输送带31和下部输送带32共同送出工件M的位置为位置B,设正在接收工件M的转鼓2的保持部21的工件接收位置为位置A,则交接输送带31至少从位置B延伸出,并覆盖保持部的位置A及该位置A的下游侧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面,并且从位置B到位置A的距离W小于工件M的输送方向的尺寸D。抽吸箱33在位置A的上游侧的位置,以隔着交接输送带31与工件M相向的方式进行设置。该抽吸箱33通过设置于交接输送带31的孔利用负压对工件M进行吸附。下面对工件M从输送部3向转鼓2的交接动作进行说明。如图I所示,由于交接输送带31至少从位置B延伸出,并覆盖保持部的位置A及该位置A下游侧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面,并且从位置B到位置A的距离W小于工件M的输送方向的尺寸D,所以,若从位置B送出的工件M的前端到达位置A,则该工件M的前端立即被交接输送带31按压在保持部21的外周面上,同时,该工件M的后端依然被保持在交接输送带31与下部输送带32之间。然后,随着转鼓2的旋转,工件M的后端从位置B脱离,工件M被交接输送带31以圆弧面按压在保持部21的外周面上稳定地进行输送,同时,被保持部21的负压进行吸附。若转鼓2继续旋转,则工件M脱离交接输送带31,仅由保持部21稳定地进行保持。由此,完成交接动作。在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有抽吸箱33,但是根据需要也可以省略该抽吸箱33。以上,根据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和组合。本技术包括由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技术的思想范围内的所有变形例、应用例。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技术适用于工件输送装置,特别适用于吸收性物品的工件输送装置。权利要求1.一种工件输送装置,包括在外周部设置有多个保持部(21)的转鼓(2)、和向该转鼓(2)输送工件(M)的输送部(3),所述保持部(21)保持工件(M),并将接收工件的位置处的工件相对于输送方向的角度,旋转为交接工件的位置处的不同的角度,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3)具有交接输送带(31),所述交接输送带(31)至少从所述输送部送出工件的工件送出位置(B)延伸出,并覆盖正在接收工件的保持部的工件接收位置(A)及该工件接收位置(A)下游侧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面, 从所述工件送出位置(B)到所述工件接收位置(A)的距离(W)小于工件(M)的输送方向的尺寸(D)。2.如权利要求I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工件输送装置,包括在外周部设置有多个保持部(21)的转鼓(2)、和向该转鼓(2)输送工件(M)的输送部(3),所述保持部(21)保持工件(M),并将接收工件的位置处的工件相对于输送方向的角度,旋转为交接工件的位置处的不同的角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部(3)具有交接输送带(31),所述交接输送带(31)至少从所述输送部送出工件的工件送出位置(B)延伸出,并覆盖正在接收工件的保持部的工件接收位置(A)及该工件接收位置(A)下游侧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面,从所述工件送出位置(B)到所述工件接收位置(A)的距离(W)小于工件(M)的输送方向的尺寸(D)。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筱原章
申请(专利权)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