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按键结构,其包含底板、设置于底板的电路板、弹性件、按键帽及两支撑件。底板包括两相互间隔的第一凹孔;弹性件设置于电路板且位于两第一凹孔之间;按键帽位于底板上方,且包括两间隔设于按键帽靠近于底板的一侧面的枢接部;两支撑件的一端分别对应枢接按键帽的枢接部,另一端固定于底板,该多个支撑件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该多个第一凹孔。当按键帽受按压而往靠近底板的方向移动并触压弹性件时,各个支撑件至少部分位于其对应的第一凹孔中,使按键帽可更靠近于底板,更加降低按键结构的高度,且弹性件会触发电路板产生对应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键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薄型化键盘的按键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进步,不管是个人电脑(PC)还是笔记型电脑(Notebook)都已成为人们生活上及工作上不可缺少的电子设备,其中,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的键盘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参阅图1,其为现有键盘的单一按键结构的剖视图,该按键结构900包含一底板901、一键帽902、一位于底板901上的电路板903,以及设于底板901及键帽902之间的一弹性件904及两个支撑件905。当键帽902受使用者按压后,弹性件904会提供键帽902 —弹性回复力,使键帽902可回复至按压前的位置。 但是,在现有按键结构900中,两个支撑件905相互交错的设置于底板901及键帽902之间,当键帽902受按压而往靠近底板901的方向移动时,二支撑件905会需要较大的高度空间活动,因此也进一步限制了按键结构900整体的高度,并不利于薄型化键盘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降低整体高度的按键结构。于是,本专利技术按键结构,其包含一底板、一设置于底板上的电路板、一弹性件、一按键帽及二支撑件。底板包括有两个相互间隔的第一凹孔;弹性件设置于电路板上,且位于底板的两第一凹孔之间;按键帽位于底板上方,且包括有两个间隔设于按键帽靠近于底板的一侧面的枢接部;两个支撑件的一端分别对应枢接按键帽的枢接部,另一端则枢接于底板,该多个支撑件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该多个第一凹孔。因此,当按键帽受按压而往靠近底板的方向移动并触压弹性件时,各个支撑件至少部分位于其对应的第一凹孔中,使得按键帽可更靠近于底板,以更加地降低按键结构整体的高度,且弹性件会触发电路板产生对应信号。进一步来说,每一支撑件具有一支撑板,以及分别位于支撑板两相反端的一第一支撑杆及一第二支撑杆,该多个第一支撑杆分别对应枢接于按键帽的枢接部。此外,底板还包括有两个由底面凹陷形成且相互间隔的凹槽,按键结构还包含两个可分别对应于该多个凹槽的贴合件,该多个第二支撑杆分别对应位于其邻近的底板的两个凹槽中,该两个贴合件贴附于该多个凹槽。如此,支撑件可通过其第一支撑杆的转动而带动按键帽相对于底板上下活动。再者,按键帽还包括有两个间隔设于按键帽靠近于底板的一侧面的卡合座,且底板还包括两个相互间隔的第二凹孔,该多个卡合座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底板的二第二凹孔,而当按键帽往靠近底板的方向移动,该多个卡合座会分别对应位于该多个第二凹孔中。进一步地,按键结构还包含一卡固于按键帽的两个卡合座的平衡件,用以在按键帽受到按压而往靠近底板的方向移动时,减少按键帽的倾度。本专利技术的功效在于,通过在底板上开设有第一凹孔及第二凹孔,可使按键帽受按压而往靠近底板的方向移动时,支撑件可至少部分位于其对应的第一凹孔中,以及卡合座可分别对应位于底板的第二凹孔中,使得按键帽将可更靠近于底板,以达降低按键结构的整体高度的功效。附图说明图I是说明现有按键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按键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剖视图,其中按键帽是位于尚未被按压的位置;图4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剖视图,其中按键帽是位于被按压的位置; 图5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俯视图,其中按键帽是位于被按压的位置;图6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仰视图,其中按键帽是位于被按压的位置;图7是说明本专利技术按键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及图8是说明本专利技术按键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按键结构I 底板10 凹槽11第一凹孔12第二凹孔2贴合件3电路板4弹性件5按键帽51枢接部52卡合座53枢接座6平衡杆7支撑件70支撑板71第一支撑杆72第二支撑杆具体实施例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三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参阅图2,为本专利技术按键结构的第一实施例,该按键结构100可应用于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笔记型电脑(notebook)或一般个人电脑用的键盘(keyboard)等等,其中按键结构100包含一底板I、二贴合件2、一电路板3、一弹性件4、一按键帽5、一平衡杆6及二支撑件7。配合参阅图3,底板I概呈矩形,且包括有两组由底面凹陷形成且相互间隔的凹槽10、两个相互间隔且分别对应与该多个凹槽10连通的第一凹孔11,以及两个相互间隔的第二凹孔12,且第一凹孔11的面积大于支撑件7。两个贴合件2为聚酯薄膜片(Mylar),其贴合于底板I的底面,并分别对应于该多个凹槽10的位置,但凹槽10的形成方式与贴合件2的材质及位置皆不以本实施例为限,该两个凹槽10也可以由底板I的顶面凹陷形成,如此两个贴合件2将会贴合于底板I的顶面,以 分别对应该多个凹槽10。电路板3为一软性电路板(Flex Printed Circuit, FPC),其设置于底板I上且位于两个凹槽10之间。弹性件4为一橡胶垫圈(Rubber Dome),其设置于电路板3上且位于两个第一凹孔11之间,弹性件4受触压后会触发电路板3使其产生对应按键结构的信号,即ON或OFF信号。按键帽5位于底板I上方,用以供使用者按压,按键帽5包括有间隔设于按键帽5靠近于底板I的一侧面的两个枢接部51及两个卡合座52,每一枢接部51具有两个枢接座53,两个枢接部51之间的直线距离长于底板I的两个凹槽10之间的直线距离,两个卡合座52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底板I的两个第二凹孔12。平衡杆6卡固于两个卡合座52,用以在按键帽5受到按压而往靠近底板I的方向移动时,减少按键帽5的倾度。每个支撑件7具有一支撑板70,以及分别位于支撑板70两相反端的一第一支撑杆71及一第二支撑杆72,两个支撑件7的第一支撑杆71分别对应枢接于按键帽5的两个枢接部51,即每一第一支撑杆71可转动地连接于其对应的两个枢接座53中;两个支撑件7的第二支撑杆72分别对应位于其邻近的底板I的两个凹槽10中,并通过二贴合件2贴附于该多个凹槽10,以将两个第二支撑杆72容置于凹槽10内,如此支撑件7可通过其第一支撑杆71的转动而带动按键帽5相对于底板I上下活动。参阅图3及图4,当按键帽5受使用者按压而往靠近底板I的方向移动并触压弹性件4时,由于底板I开设有面积大于支撑件7的第一凹孔11,因此,各支撑件7会至少部分位于其对应的第一凹孔11中,而两个卡合座52也会分别对应位于底板I的两个第二凹孔12中,如图5及图6所示,使得按键帽5可更靠近于底板1,以更加地降低按键结构100整体的高度,更适用于薄型化键盘的应用。此外,弹性件4在受到按键帽5的触压后会触发电路板3产生对应的信号,并传送给后端装置(图未示)处理,例如通过一显示器显示等。然而,当按压按键帽5的外力消除后,按键帽5会因弹性件4本身的弹性回复力而复位,并且带动两个支撑件7往远离底板I的方向移动,使按键结构100回复到原本的高度位置,以待下次按压。参阅图7,为本专利技术按键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其中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底板I的两个凹槽10之间的直线距离长于两个枢接部51之间的直线距离,如此当按键帽5受使用者按压而往靠近底板I的方向移动时,各支撑件7仍可至少部分位于其对应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按键结构,包含:底板,包括有两个相互间隔的第一凹孔;电路板,设置于该底板上;弹性件,设置于该电路板上,且位于该底板的两个第一凹孔之间;按键帽,位于该底板上方,且包括有两个间隔设于该按键帽靠近于该底板的一侧面的枢接部;及两个支撑件,该多个支撑件的一端分别对应枢接该按键帽的枢接部,另一端则枢接于该底板,该多个支撑件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该多个第一凹孔,当该按键帽往靠近该底板的方向移动并触压该弹性件,各该支撑件会至少部分位于其对应的第一凹孔中,且该弹性件会触发该电路板产生对应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振仪,庄政祥,陈俊健,白顺德,高山宝,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