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管柱拼接内套管对穿螺栓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894635 阅读:7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02:07
一种矩形管柱拼接内套管对穿螺栓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该节点包括上矩形管柱和下矩形管柱,还包括连接在上矩形管柱和下矩形管柱之间的内套管和对穿螺栓,内套管为矩形柱状,内套管上半部的纵向相对两侧壁开有纵向上排螺栓孔,横向相对两侧壁开有横向上排螺栓孔,横向上排螺栓孔与纵向上排螺栓孔上下相互交错,内套管下半部的纵向相对两侧壁开有纵向下排螺栓孔,横向相对两侧壁开有横向下排螺栓孔,横向下排螺栓孔与纵向下排螺栓孔上下相互交错。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很好地满足住宅建筑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特点,无需现场焊接,现场操作方便,且该节点结构对矩形管柱的外缘尺寸没有改变,易于满足住宅用户对于房屋使用空间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钢结构施工
,具体是一种矩形管柱的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矩形管柱的截面为封闭截面,涉及到这一封闭截面类型的钢结构构件的各种连接均比开口截面的钢结构构件连接复杂。对矩形管柱的拼接连接,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为柱壁全熔透的坡口对接焊接和外法兰式的现场螺栓连接方式,实际工程中普遍采用焊接连接的方式。这些类型的连接方法性能可靠,节点承载力大。但对于预制装配式的钢结构住宅建筑,以上提及的各种方法都并非最优方式。焊接的方式工时较长且要求一定的操作工艺,一般更适合在工厂进行连接而非在工地展开;对于外法兰式连接,则需在工厂给柱端加焊 专供连接的构件,对柱的外缘尺寸会造成一定的改变,破坏了房屋的使用空间,另外用料增力口,不利于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要解决现有矩形管柱的节点连接方式现场施工操作不便、原材料消耗大、需改变外缘尺寸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这种矩形管柱拼接内套管对穿螺栓连接节点,包括上矩形管柱和下矩形管柱,该节点还包括连接在上矩形管柱和下矩形管柱之间的内套管和对穿螺栓,所述内套管为矩形柱状,内套管上半部的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矩形管柱拼接内套管对穿螺栓连接节点,包括上矩形管柱(1)和下矩形管柱(2),其特征在于:该节点还包括连接在上矩形管柱(1)和下矩形管柱(2)之间的内套管(3)和对穿螺栓,所述内套管(3)为矩形柱状,内套管(3)上半部的纵向相对两侧壁开有纵向上排螺栓孔(4),横向相对两侧壁开有横向上排螺栓孔(6),横向上排螺栓孔(6)与纵向上排螺栓孔(4)上下相互交错,内套管(3)下半部的纵向相对两侧壁开有纵向下排螺栓孔(5),横向相对两侧壁开有横向下排螺栓孔(7),横向下排螺栓孔(7)与纵向下排螺栓孔(5)上下相互交错;所述内套管(3)上半部插入上矩形管柱(1)内部,上矩形管柱(1)侧壁在与内套管(3)上...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矩形管柱拼接内套管对穿螺栓连接节点,包括上矩形管柱(I)和下矩形管柱(2),其特征在于该节点还包括连接在上矩形管柱(I)和下矩形管柱(2)之间的内套管(3)和对穿螺栓,所述内套管(3)为矩形柱状,内套管(3)上半部的纵向相对两侧壁开有纵向上排螺栓孔(4),横向相对两侧壁开有横向上排螺栓孔(6),横向上排螺栓孔(6)与纵向上排螺栓孔(4)上下相互交错,内套管(3)下半部的纵向相对两侧壁开有纵向下排螺栓孔(5),横向相对两侧壁开有横向下排螺栓孔(7),横向下排螺栓孔(7)与纵向下排螺栓孔(5)上下相互交错; 所述内套管(3)上半部插入上矩形管柱(I)内部,上矩形管柱(I)侧壁在与内套管(3)上半部的纵向上排螺栓孔(4)和横向上排螺栓孔(6)位置对应处开有螺栓孔,对穿螺栓A(8)纵向穿过上矩形管柱(I)侧壁上的螺栓孔和内套管(3)的纵向上排螺栓孔(4)将二者固定,对穿螺栓B (9 )横向穿过上矩形管柱(I)侧壁上的螺栓孔和内套管(3 )的横向上排螺栓孔(6)将二者固定; 所述内套管(3)下半部插入下矩形管柱(I)内部,下矩形管柱(2)侧壁在与内套管(3)下半部的纵向下排螺栓孔(5)和横向下排螺栓孔(7)位置对应处开有螺栓孔,对穿螺栓C(10)纵向穿过下矩形管柱(2)侧壁上的螺栓孔和内套管(3)的纵向下排螺栓孔(5)将二者固定,对穿螺栓D (11)横向穿过下矩形管柱(2)侧壁上的螺栓孔和内套管(3)的横向下排螺栓孔(7)将二者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矩形管柱拼接内套管对穿螺栓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穿螺栓A (8)、对穿螺栓B (9)、对穿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建运李国强陆烨金晓飞许炎彬刘玉姝杨晓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