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党远林专利>正文

两栖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90904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2 23: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两栖车辆,包括:车体、驱动车轮、船用推进装置、接合传动机构,设于车体上并与船用推进装置连接;可调悬挂装置,与车体和驱动车轮相连,驱动车轮通过所述可调悬挂机构相对于车体在支撑位置和缩进位置之间运动,其中,在支撑位置时,所述驱动车轮用于与地面接合,而在缩进位置时,驱动车轮与接合传动机构接合并通过接合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给所述船用推进装置,以对该两栖车辆进行水中驱动。该结构使得可调悬挂装置不仅可以控制车轮升降,还使得可调悬挂装置成为了车辆两栖驱动模式的动力切换装置,并使得陆地动力传动机构全部得以利用,避免了再单独为船用推进装置设置动力传动机构以及切换机构,从而降低了两栖车辆的整车重量并释放了车体空间,解决了两栖车辆部件繁多,车体难以布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通常涉及一种两栖摩托车,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可调悬挂装置、浮筒收放机构和伸缩浮筒结构的两栖摩托车。
技术介绍
目前,水陆两栖摩托车已有多种结构形式出现,但其改进措施都是单纯的为车辆加装支持水陆运行的相关独立装置如;1)水、陆行驶驱动的传动装置;2)水、陆行驶驱动形式的分切与转换装置;3)车轮升降以及支持装置;4)浮体装置,然而,由于这些装置比较复杂且独立存在,影响了车体的空间和布置,使摩托车变的结构复杂,体积、重量及成本大增,使用比较笨重,失去了摩托车体积小巧、行动灵活、方便、经济等优点特征,也不利于车辆的推广和使用。而且对于摩托车来说,其两栖化最大的矛盾是车体结构既要保证适合陆地驾驶和行驶,还要保证在水里要有足够的浮力和稳定以及上下岸的顺利,这就要求车辆在设计上要克服体积与浮力以及结构和重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两栖摩托车,其能减少装置加装,释放车体空间,方便车辆结构布置,减小车辆体积,降低车辆重量及成本,既解决了摩托车顺利涉水运行,也保留了摩托车的优点特征,在水陆交错的地区,无论做为交通代步,休闲娱乐,还是抗洪自救,其实用性都将发挥明显作用。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两栖车辆,包括车体,驱动车轮,船用推进装置,接合传动机构,其中,接合传动机构设于车体上并与船用推进装置连接;可调悬挂机构,与车体和驱动车轮相连,驱动车轮通过所述可调悬挂装置相对于车体在支撑位置和缩进位置之间运动,其中,在支撑位置时,所述驱动车轮用于与地面接合,而在缩进位置时,驱动车轮与接合传动机构接合并通过接合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给所述船用推进装置,以对该两栖车辆进行水中驱动。进一步地,所述接合传动机构为齿轮式传动机构,包括与船用推进装置相连的输出轮、能与驱动车轮接合的传动轮和在传动轮和输出轮之间传递动力的齿轮传动系;其中,在缩进位置中时所述传动轮通过齿轮传动系带动所述输出轮运动,从而带动船用推进装置运转。进一步地,所述的两栖车辆,其中,所述接合传动机构为链轮式船用传动机构,包括与船用推进装置相连的输出轮和能与驱动车轮接合的一个或多个传动轮,在所述缩进位置中所述传动轮通过传动链带动所述输出轮运动,从而带动船用推进装置运转。进一步地,所述的两栖车辆,其中,所述传动轮包括前传动轮和后传动轮,所述传动链包括第一传动链和第二传动链,其中,该前传动轮和后传动轮通过第一传动链连接,所述后传动轮还通过第二传动链与输出轮连接,且在缩进位置中,所述前传动轮和所述后传动轮均与驱动车轮接合,以将动力从驱动车轮经由前传动轮和后传动轮以及第一传动链和、第二传动链传递到输出轮。进一步地,所述的两栖车辆,其中,所述接合传动机构与所述驱动车轮的接合包括所述接合传动机构与驱动车轮的轮胎通过摩擦方式接合,或所述接合传动机构与驱动车轮的轮毂通过卡合的方式接合。进一步地,所述的两栖车辆,还包括分别设置在车体左侧和右侧的左浮筒和筒,设置在车体下部的底浮筒,分别用于左浮筒和右浮筒的浮筒收放机构,左浮筒和右浮筒分别通过相应的浮筒收放机构与车体相连,且经由相应的浮筒收放机构在远离车体的展出位置和靠近车体的纳入位置之间运动。进一步地,浮筒收放机构包括收放支架,与车体相连;连接臂,一端铰接在收放支架上,而另一端与相应的浮筒连接;驱动装置,驱动连接臂枢转以使浮筒在所述展开位置和收起位置之间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的两栖车辆,其中,所述可调悬挂机构包括调整臂,调整臂设有蜗杆和蜗轮;驱动装置,与蜗杆相连接以驱动蜗杆转动;与蜗轮固定连接的枢轴;与所述枢轴固定连接的悬臂,其中所述驱动车轮与悬臂连接;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带动蜗杆正向或反向转动,进而带动蜗轮、枢轴以及悬臂转动,将驱动车轮转到缩进位置或支撑位置;其中,所述可调悬挂机构还包括减震器,调整臂经由枢轴和减震器安装于车体。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可调悬挂装置控制车轮在接合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运动,并与接合传动机构接合或脱离的同时便完成了车辆两栖驱动模式的动力切换,并使得车轮的动力传动机构全部得以利用,避免了再单独为船用推进装置设置动力传动机构以及切换机构,从而降低了两栖车辆的整车重量并释放了车体空间,解决了两栖车辆部件繁多,车体难以布置的问题。附图说明 图I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实施例两栖摩托车的结构示意 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收放机构的结构示意 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浮筒的位置示意 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可调悬挂机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将简要介绍后轮作为驱动车轮的两栖车辆及其可采用的后轮驱动模式。如图I所示,后轮13可以采用轮毂一体式后轮或其它任何形式的后轮。在这种情况下,车辆包括带动后轮升降的可调悬挂机构2 (将在后文详述)和用于与能后轮13接合并带动船用推进装置12运转的接合传动机构3。所述船用推进装置12可以例如是喷水式推进装置,但在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采用螺旋桨推进装置。该后轮13上方的车体I可设置有用于容纳该后轮13的容纳空间14,该容纳空间14内设置有所述接合传动机构3,所述接合传动机构3可以实施为齿轮传动机构和链轮传动机构以及任何适当构造的动力传动机构。用作接合传动机构3的一种链轮接合传动机构3包括,能与后轮13接合的传动轮和与螺旋桨推进装置32相连的输出轮(或驱动轮)3135。作为优选实施例,传动轮例如包括在容纳空间14内设置的前传动轮3138与后传动轮3139。在所述缩进位置,前传动轮3138与后传动轮3139均与纳入容纳空间14的后轮13相接合(可以采用任何适当的接合方式,如仅摩擦接合或与 后轮13的轮毂咬合接合的方式接合),前传动轮3138与后传动轮3139通过第一传动链3140相连接,后传动轮3139通过第二传动链3141与螺旋桨推进装置32的输出轮3135相连接。通过前传动轮3138与后传动轮3139并经由第一传动链3140和第二传动链3141向输出轮3135传递来自后轮13的动力。根据本专利技术,这种用驱动船用推进装置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动力传递效率以及传动稳定性。当然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还可以设置多个传动轮和/或输出轮以及多个用于传递动力的传动链,在此不再赘述。用作接合传动机构的另一变化例可实施为齿轮传动机构(未示出),包括用于与纳入容纳空间14的后轮13相接合的至少一个从动轮(即传动轮),该至少一个从动轮与后轮13摩擦接合或与后轮13的轮毂咬合接合的方式接合。在从动轮与螺旋桨推进装置之间设置有用于传递动力的齿轮传动系,其可以按照需要并根据车辆的具体结构以任何适当方式设置。从动轮上还具有与齿轮传动系啮合的齿和与后轮接合的接合部分。在后轮13通过可调悬挂机构2运动到缩进位置中时车轮13的转动通过从动轮并进而通过齿轮传动系传递到螺旋桨推进装置2,以实现在水中运行。在陆地运行时后轮13处于支撑位置,其在与其它车轮在地面上推进车辆,此时后轮13不与接合传动机构3接合。而车辆在水中运行时,该后轮13通过可调悬挂装置2升起并纳入车体中的容纳空间14中,从而该后轮13进入与该接合传动机构3相接合的缩进位置,带动接合传动机构3运行,且接合传动机构3将后轮13的动力传输到螺旋桨推进装置12,即后轮13兼做螺旋桨推进装置12的动力源以使螺旋桨推进装置12上的螺旋桨旋转,实现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栖车辆,包括:车体;驱动车轮;船用推进装置;接合传动机构,设于车体上并与船用推进装置连接;可调悬挂装置,与车体和驱动车轮相连,驱动车轮通过所述可调悬挂机构相对于车体在支撑位置和缩进位置之间运动,其中,在支撑位置时,所述驱动车轮用于与地面接合,而在缩进位置时,驱动车轮与接合传动机构接合并通过接合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给所述船用推进装置,以对该两栖车辆进行水中驱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党远林
申请(专利权)人:党远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