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水处理净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57577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3 21:45
一体化水处理净水器。包括含有内腔的壳体(1),壳体上部连接出水管(2),下部连接排泥管(4),壳体(1)内腔有絮凝反应装置(5),絮凝反应装置包括进水管段(5a)和反应器体(5b),反应器体内腔有絮凝填料(5c),反应器体下方有上锥形导流构件(6),反应器体(5b)周边外侧有斜板组件(7),该斜板组件使壳体内腔形成下腔(1a),下腔(1a)底部为集中集泥区,斜板组件(7)上方有过滤层(8),过滤层(8)使壳体内腔形成中腔(1b)和上腔(1c),上腔(1c)与出水管(2)相通。本净水器集絮凝、沉淀、过滤和集中集泥为一体,各功能区互不干扰,结构简单、紧凑,占地较小,有利于提高出水水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的一体化净水装置,具体为可用于给水处理系统、城市污水深度处理系统与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的一体化净水装置。
技术介绍
在水处理过程中,絮凝反应、沉淀与过滤是水质净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絮凝反应是指水中的固体颗粒、胶体颗粒以及大分子物质在絮凝剂的作用下脱稳,然后在宏观或微观力作用下相互接触、碰撞,发生网捕和吸附架桥等作用而聚集为大而密实的絮凝体的过 程;沉淀是利用重力作用进行固液(絮凝体、细小颗粒等)分离的过程,斜板沉淀是根据浅池理论开发的新型沉淀方式,沉淀效率高;过滤是利用滤料拦截无法自行沉降的细微颗粒而净化水质的过程。公告号CN201770557U、申请号201020512974. 5的文献公开了一种“一体式净水装置”,该装置包括依次横向排列的絮凝池、斜板沉淀池、过滤池和连接这些设备的集水装置与管道,被处理的水由与絮凝池连通的进水管进入,先后经絮凝、沉淀、过滤处理后,由过滤池上的出水管排出;其不足是,由于该“一体式净水装置”为依次横向排列的絮凝池、斜板沉淀池、过滤池组成,呈横向单元式的组合形式,占地相对较大;由于各单元之间分别由集水装置与管道实现连通,由前一单元进入后续单元的水流为管式点状配水,导致配水难以均匀而影响后续单元的处理效果;由于絮凝池与斜板沉淀池均采用多点排泥,连接管道多,管道系统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集絮凝反应、斜板沉淀、过滤功能和集中集泥为一体的一体化水处理净水器,各功能区域相对独立、互不干扰,结构紧凑,占地较小,并可实现均匀配水而有利于提高出水水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参见图I、图2,包括含有内腔的壳体1,壳体上部连接出水管2,下部连接排泥管4 ;所述壳体I内腔设有与进水管相通的絮凝反应装置5,絮凝反应装置5包括进水管段5a和与该进水管段相连的反应器体5b,反应器体5b内腔有絮凝填料5c,反应器体5b的下部出口处设有可满足水流通过并对所述絮凝填料5c起承载限位作用的孔板;所述反应器体5b下部出口的下方设有上锥形导流构件6 ;所述反应器体5b的周边外侧有斜板组件7,即反应器体5b与斜板组件7并排设置于壳体内腔内,斜板组件7使壳体I内腔形成下腔la,下腔Ia底部为与所述排泥管4相通的集中集泥区;所述斜板组件7的上方有过滤层8,过滤层8使壳体内腔形成中腔Ib和上腔lc,上腔Ic与所述的出水管2相通;进一步的是出水管2上连接反冲洗进水管3 ;所述过滤层8的底板上设有可均匀配水的若干滤头8a,经斜板组件7沉淀处理后的水流经滤头8a进入过滤层8 ;所述壳体内腔的上腔Ic上部设有与出水管2相通的环形集水槽9,环形集水槽9的槽壁上端设置锯齿状水流分配出口 9a,锯齿状水流分配出口 9a有利于水流均匀并平稳地进入环形集水槽,继而由出水管流出。本技术的工作过程是,被处理的水经投加絮凝剂后由进水管进入絮凝反应装置5,通过絮凝填料5c作用,形成微涡流,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混合与絮凝反应速率,通过网捕、吸附架桥和接触等作用聚集颗粒物为大而密实的絮凝体;经絮凝反应装置5完成絮凝反应后的水流由下端的孔板流出,并经孔板下方的锥形导流构件6导流而均匀地向壳体下腔Ia上部各区域进行均匀配水,此时,经絮凝反应装置5有效接触絮凝后已形成大颗粒的絮凝体,由于重力作用,即向下沉于壳体下腔Ia的集中集泥区,而且上锥形导流构件6可避 免水流对壳体内腔底部的集中集泥区造成影响或干扰,集中集泥区的污泥可定期或连续由排泥管4排出;此外,其它还未能重力沉降的较小絮凝体,即随水流向上进入斜板组件7进行固液分离处理,絮凝体即沉积于斜板上,在逐步形成大颗粒絮凝体后而下滑落入下腔Ia的集中集泥区;水流经斜板组件7进行固液分离后,水流中无法自行沉降的细微颗粒即随水流进入过滤层8进行过滤处理,实现净化处理后的清水经环形集水槽9由出水管2流出。反冲洗的过程是,关闭进水管和出水管2,开启反冲洗进水管3和排泥管4,反冲洗水经环形集水槽9配水对过滤层8、斜板组件7和壳体I内壁及下部的集中集泥区进行冲洗,反冲洗水由排泥管4排出。与现有技术比,本技术具有的实质性特点是I、由于本技术优化地将絮凝反应装置、斜板组件、过滤层和集中集泥区一体地设置于立式的壳体I内,尤其是将絮凝反应装置5的反应器体5b与斜板组件并排设置,可有效减少壳体的闻度,并简化结构,使结构紧凑,可减少占地。2、由于壳体底部连接排泥管,壳体内腔底部为集中集泥区,同时在反应器体5b下端出口的下方设有上锥形导流构件6,作业中,上锥形导流构件6可避免水流对壳体内腔底部的集中集泥区造成影响或干扰,所述排泥管、集中集泥区、上锥形导流构件6三者在结构上的有机结合,在不影响絮凝、斜板沉淀和过滤处理正常工作情况下,可使集中集泥区成为相对独立、且可满足集泥要求的区域,从而在优化地将絮凝反应装置、斜板组件和过滤层一体地设置于立式壳体内的基础上,可同时完成絮凝、沉淀、过滤、集中集泥作业,具有“一机多功能”的特点,且在满足多功能的情况下,结构简单,可降低制造成本,技术效果显著。3、由于反应器体5b下端出口的下方设有上锥形导流构件6,可将由絮凝反应装置完成絮凝反应后的水流均匀地向壳体下腔Ia上部各区域进行环形配水,同时在环形集水槽9的槽壁上端设置锯齿状水流分配出口 9a,使水流均匀并平稳地进入环形集水槽,两者的结合,使得壳体内腔的水流在整个流程过程中均匀且平稳,避免短流现象,有利于提高斜板沉淀、过滤净化处理效果和出水水质,以及运行的可靠性。4、实现集中集泥及单点排泥,由于经絮凝反应装置形成的较大絮凝体、以及经斜板沉淀的絮凝体均由重力作用沉降于壳体下腔Ia的集中集泥区,絮凝与沉淀工序的污泥均从排泥管4排出,简化了管道设置。5、由于本技术优化地将絮凝反应装置、斜板组件、过滤层和集中集泥区一体地设置于立式的壳体I内,反冲洗时,反冲洗水经环形集水槽9配水后,可完成对过滤层8、斜板组件7和壳体I内壁及下部的集中集泥区进行冲洗,操作简便,且可节约反冲洗用水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方案的结构示意图,确定为摘要附图;图2为图I中上锥形导流构件6部位的结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本技术包括含有内腔的壳体1,壳体I上部连接出水管2,出水管2上连接反冲洗进水管3 ;所述壳体I主体为圆筒形结构,下部为圆锥形结构;所述壳体I下部连接排泥管4,在反冲洗过程中,排泥管4可兼做反冲洗排水管,具体实施中,可在排泥管4上连接反冲洗排水管10,设置反冲洗排水管10的作用是,当实施反冲洗时,关闭排泥管4而开启反冲洗排水管10,反冲洗的水则由反冲洗排水管10排出,可避免反冲洗的排水与所排出的污泥混合,有利于分别对排出的污泥和反冲洗的排水进行后续处理;所述壳体I内腔设有与进水管相通的絮凝反应装置5,絮凝反应装置5包括进水管段5a和与该进水管段相连的反应器体5b,絮凝反应装置5可通过进水管段5a上部与壳体壁实现连接;反应器体5b有内腔,内腔内有絮凝填料5c,填料可采用已有的Φ25飞Omm多面空心球填料,也可采用其它类似材料,所述反应器体5b的下部出口设有可满足水流通过并对所述絮凝填料5c起承载限位作用的孔板,孔板与反应器体5b的壁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体化水处理浄水器,包括 含有内腔的壳体(1),壳体上部连接出水管(2),下部连接排泥管(4); 其特征是 所述壳体(I)内腔设有与进水管相通的絮凝反应装置(5),该絮凝反应装置包括进水管段(5a)和与该进水管段相连的反应器体(5b),反应器体(5b)内腔有絮凝填料(5c),反应器体(5b)下部出ロ处设有可满足水流通过并对所述絮凝填料(5c)起承载限位作用的孔板; 所述反应器体(5b )下部出口的下方设有上锥形导流构件(6 ); 所述反应器体(5b)周边外侧设有斜板组件(7),该斜板组件使壳体内腔形成下腔(Ia),下腔(Ia)底部为与所述排泥管(4)相通的集中集泥区; 所述斜板组件(7)上方有过滤层(8),过滤层(8)使壳体内腔形成中腔(Ib)和上腔(lc),上腔(Ic)与所述出水管(2)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剑虹尹疆王宏辉罗友元朱锡林黄子平罗松柏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