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847525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3 04: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负极材料包括纳米硅粉以及包覆于所述纳米硅粉表面的包覆层,所述纳米硅粉的粒径为0.1nm-10μm,所述包覆层为二氧化硅并且其层厚度为1nm-1μm。该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纳米硅粉充分分散在硅酸钠溶液中;2)向步骤1所得混合溶液中加入石墨导电材料并加入无机酸充分搅拌使之沉淀;3)对步骤2得到的沉淀物进行洗涤后涂抹至铜箔表面在150℃下烘干。因而,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使活性硅发挥出较高容量,同时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的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电子电器小型化、高能化、便携化的趋势,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国防装备的需求以及电动汽车的研制和开发,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更高的要求。而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改善主要取决于嵌锂电极材料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提高,目前锂离子电池广泛采用的石墨类碳负极材料的理论储锂容量较低,显然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高性能负极材料已成当务之急。 娃基材料因具有最闻的理论嵌裡容量(4200mAh/g,远闻于目如其它所有的负极材料)而越来越受瞩目。但是硅基材料在高程度脱嵌锂条件下,存在严重的体积效应,造成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大幅度下降。如何提高硅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是现在的一个研究重点。针对硅的体积效率,将硅与具有弹性且性能稳定的载体复合,缓冲硅的体积变化,将是提高硅类材料稳定性的有效途径。虽然碳材料的充放电比容量较低,难以满足电动车及混合电动车对电池高容量化的要求,但碳类材料具有相对弹性的结构,是良好的锂离子和电子导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嵌锂容量,其嵌脱锂体积变化小,循环稳定性好。因此通过硅、碳间的优势互补,制备成复合性能优异的硅碳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目前报道的制备硅碳复合材料方法有气相沉积、机械高能球磨法、高温固相反应、溶胶一凝胶法等。气相沉积法工艺过程难以控制,难于得到均匀一致的产品,不利于商业化生产;机械高能球磨法能量利用较低,耗时长,不利于节能和大规模制备,而且循环性能较差。高温固相反应工艺过程简单,但循环稳定性仍有待改善。目前溶胶一凝胶法所得材料的循环稳定性、电化学可逆性均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有效延长硅负极材料的衰减速度、改善硅负极材料循环性能的。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纳米硅粉以及包覆于所述纳米硅粉表面的包覆层,所述纳米硅粉的粒径为0. lnm-10 u m,所述包覆层为二氧化娃并且其层厚度为lnm-1 u m。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出如下附属技术方案所述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中硅的摩尔比为20-55%。所述包覆层呈海绵网状结构。所述包覆层中具有导电网络,所述导电网络分散于所述海绵网状结构中。所述导电网络为石墨。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上述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提 供硅酸钠溶液;b、在所述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纳米硅粉并充分分散;C、向步骤b所得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石墨导电材料,并加入无机酸充分搅拌使之沉淀;以及d、对步骤c所得到的沉淀物进行洗涤后涂抹至铜箔表面,并在150°C下烘干。此外,上述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还包括步骤e :将步骤d中所得的电极使用锂片作为对电极,有机电解液为IM LiPF6的EC/DMC溶液,其中EC与DMC的体积比为I : 1,Celgard为隔膜,做成钮扣电池。适宜的,所述硅酸钠溶液是通过将碳酸钠晶体溶解于去离子水中而获得。适宜的,所述无机酸至少选自稀硫酸和盐酸中的任意一种。适宜的,所述步骤a_c中所用各材料配比为纳米硅粉与碳酸钠晶体的质量比为0.I ;纳米硅粉与石墨粉的质量比为4. 5 ;硅酸钠溶液与无机酸的摩尔体积比为lmol/L。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利用硅胶多空海绵状的伸缩特性,以碳酸钠与无机酸为原料制备的硅胶进行包覆,由于其内部结构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控制剪裁,有利于纳米硅粉的纳米分散,同时利用硅胶海绵结构为支架结构,这样不但缓解了硅的体积效应,而且延长了硅材料的衰减速度,改善了硅材料的循环性能。附图说明图I对应于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制得的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与纯硅材料在循环性能上的对比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一种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其包括纳米硅粉以及包覆于所述纳米硅粉表面的包覆层,所述纳米娃粉的粒径为0. lnm-10 u mo所述包覆层为二氧化硅,其层厚度为lnm-1 U m,并且在该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中硅的摩尔比为20-55%。此外,上述包覆层呈海绵网状结构,其中具有导电网络。所述导电网络为石墨并分散于所述海绵网状结构中。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上述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硅酸钠溶液;具体是通过将碳酸钠晶体溶解于去离子水中而获得该硅酸钠溶液。b、在所述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纳米硅粉并充分分散;C、向步骤b所得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石墨导电材料,并加入无机酸充分搅拌使之沉淀;以及d、对步骤c所得到的沉淀物进行洗涤后涂抹至铜箔表面,并在150°C下烘干;其中该沉淀物是通过去离子水进行洗涤。e、将步骤d中所得的电极使用锂片作为对电极,有机电解液为IM LiPF6的EC/DMC溶液,其中EC与DMC的体积比为I : 1,Celgard为隔膜,做成钮扣电池。适宜的,所述无机酸至少选自稀硫酸和盐酸中的任意一种。而且,在所述步骤a_c中所用各材料配比为纳米硅粉与碳酸钠晶体的质量比为0. I ;纳米硅粉与石墨粉的质量比为4. 5 ;娃酸钠溶液与无机酸的摩尔体积比为lmol/L。通过以上制备方法所制得的锂离子电池的硅材料为负电极,锂片为对电极,使用的有机电解液为IM LiPF6的EC/DMC(1 1,Vol),Celgard为隔膜,做成钮扣电池,测试充放电电流密度为0. 1C,截止充放电电压为0. 2 I. 5V,测得数据如图I所示。可见,本专利技术方法中所使用的纳米硅其粒度小、粒度分布均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硅的体积效应。而硅胶是一种纳米颗粒呈海绵状的多孔材料,同时加入的石墨材料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能并能形成稳定的导电网络。本专利技术利用硅胶多空海绵状的伸缩特性,以碳酸钠与无机酸为原料制备的硅胶进行包覆,由于其内部结构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控制剪裁,有利于纳米硅粉的纳米分散,同时利用硅胶海绵结构为支架结构,这样不但缓解了硅的体积效应,而且延长了硅材料的衰减速度,改善了硅材料的循环性能。另外,本专利技术方法制备工艺简单、快速、设备 要求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专利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纳米硅粉以及包覆于所述纳米硅粉表面的包覆层,所述纳米硅粉的粒径为O. Inm-IO μ m,所述包覆层为二氧化硅并且其层厚度为 Inm-I μ m。2.如权利要求I中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中硅的摩尔比为20-55%。3.如权利要求I中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呈海绵网状结构。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中具有导电网络,所述导电网络分散于所述海绵网状结构中。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网络为石墨。6.如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硅酸钠溶液; b、在所述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纳米硅粉并充分分散; C、向步骤b所得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石墨导电材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晔吴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