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液体饱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40999 阅读:2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2 19: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岩石液体饱和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岩石液体饱和装置,其包括储液罐、抽液泵、溶液抽空罐、增压器、岩石罐、气压泵、干燥罐、真空泵和除湿罐;储液罐与抽液泵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管线,抽液泵与溶液抽空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二管线,溶液抽空罐与增压器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三管线。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实现了对岩石抽空、加压、加温饱和功能,适应各种不同孔隙结构岩石液体饱需求,储液罐设计消除了岩石液体饱和装置因装液、放液带来的不便,使装液、放液操作简单快捷,为溶液抽空、岩石抽空、岩石在溶液内抽空提供了便利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岩石液体饱和
,是一种岩石液体饱和装置
技术介绍
长期以来,岩石液体饱和大多采用抽空饱和或将岩石、溶液放在一个罐内抽空、力口压饱和,以上方法由于不能有效的加压和抽空排出岩石孔隙内的气体,使饱和液完全进入 岩石孔隙及孔隙喉道存在困难,孔隙度误差多在I至2孔隙度单位,特别是物性差的岩石饱和误差更大,一般在3至4孔隙度单位,致使岩石饱和后的毛管压力、电性、声波、核磁测量达不到测量精度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岩石液体饱和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传统的岩石液体饱和装置不能使岩石完全饱和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岩石液体饱和装置,包括储液罐、抽液泵、溶液抽空罐、增压器、岩石罐、气压泵、干燥罐、真空泵和除湿罐;储液罐与抽液泵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管线,抽液泵与溶液抽空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二管线,溶液抽空罐与增压器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三管线,自溶液抽空罐向增压器的第三管线上依次固定安装有溶液抽空罐放空阀和增压器进液阀,溶液抽空罐放空阀与增压器进液阀之间的第三管线与岩石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四管线,增压器与岩石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五管线,增压器与气压泵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六管线,溶液抽空罐与干燥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七管线,在干燥罐与真空泵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八管线,第八管线上固定安装有真空控制阀,真空控制阀与干燥罐之间的第八管线与除湿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九管线,除湿罐与岩石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十管线,储液罐与岩石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十一管线,储液罐上固定安装有储液罐液位传感器,溶液抽空罐上固定安装有溶液抽空罐液位传感器,岩石罐上分别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加温控制器,干燥罐上固定安装有干燥罐湿度传感器,除湿罐上固定安装有除湿罐湿度传感器,第二管线上固定安装有进液阀,第四管线上固定安装有岩石罐进液阀,第五管线上固定安装有增压阀,第六管线上固定安装有增压控制阀,自溶液抽空罐向干燥罐的第七管线上依次固定安装有溶液抽空罐真空度传感器和溶液抽空罐抽空阀,第九管线上固定安装有岩石罐真空度传感器,第十管线上固定安装有岩石罐抽空阀,第十一管线上固定安装有放液阀。下面是对上述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增压控制阀与气压泵之间的第六管线与增压器之间可固定安装有第十二管线,第十二管线上固定安装有泄压阀。上述溶液抽空罐可包括有机玻璃桶、不锈钢底座和上封盖,有机玻璃桶内设有溶液分离区和气体分离区,溶液分离区和气体分离区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管线。上述溶液分离区和气体分离区之间的连接管线长根据需要可为100mm、管内径为20mmo本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实现了对岩石抽空、加压、加温饱和功能,适应各种不同孔隙结 构岩石液体饱需求,储液罐设计消除了岩石液体饱和装置因装液、放液带来的不便,使装液、放液操作简单快捷,为溶液抽空、岩石抽空、岩石在溶液内抽空提供了便利条件。附图说明附图I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的工艺流程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储液罐,2为抽液泵,3为第一管线,4为溶液抽空罐,5为第二管线,6为增压器,7为第三管线,8为溶液抽空罐放空阀,9为增压器进液阀,10为岩石罐,11为第四管线,12为第五管线,13为气压泵,14为第六管线,15为干燥罐,16为第七管线,17为真空泵,18为第八管线,19为真空控制阀,20为除湿罐,21为第九管线,22为第十管线,23为第i^一管线,24为储液罐液位传感器,25为溶液抽空罐液位传感器,26为温度传感器,27为压力传感器,28为加温控制器,29为干燥罐湿度传感器,30为除湿罐湿度传感器,31为进液阀,32为岩石罐进液阀,33为增压阀,34为增压控制阀,35为溶液抽空罐真空度传感器,36为溶液抽空罐抽空阀,37为岩石罐真空度传感器,38为岩石罐抽空阀,39为放液阀,40为第十二管线,41为泄压阀。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I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I所示,该岩石液体饱和装置包括储液罐I、抽液泵2、溶液抽空罐4、增压器6、岩石罐10、气压泵13、干燥罐15、真空泵17和除湿罐20 ;储液罐I与抽液泵2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管线3,抽液泵2与溶液抽空罐4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二管线5,溶液抽空罐4与增压器6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三管线7,自溶液抽空罐4向增压器6的第三管线7上依次固定安装有溶液抽空罐放空阀8和增压器进液阀9,溶液抽空罐放空阀8与增压器进液阀9之间的第三管线7与岩石罐10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四管线11,增压器6与岩石罐10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五管线12,增压器6与气压泵13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六管线14,溶液抽空罐4与干燥罐15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七管线16,在干燥罐15与真空泵17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八管线18,第八管线18上固定安装有真空控制阀19,真空控制阀19与干燥罐15之间的第八管线18与除湿罐20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九管线21,除湿罐20与岩石罐10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十管线22,储液罐I与岩石罐10之间固定安装有第i^一管线23,储液罐I上固定安装有储液罐液位传感器24,溶液抽空罐4上固定安装有溶液抽空罐液位传感器25,岩石罐10上分别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26、压力传感器27和加温控制器28,干燥罐15上固定安装有干燥罐湿度传感器29,除湿罐20上固定安装有除湿罐湿度传感器30,第二管线5上固定安装有进液阀31,第四管线11上固定安装有岩石罐进液阀32,第五管线12上固定安装有增压阀33,第六管线14上固定安装有增压控制阀34,自溶液抽空罐4向干燥罐15的第七管线15上依次固定安装有溶液抽空罐真空度传感器35和溶液抽空罐抽空阀36,第九管线21上固定安装有岩石罐真空度传感器37,第十管线22上固定安装有岩石罐抽空阀38,第i^一管线23上固定安装有放液阀39。岩石罐10增压采用中间容器增压设计,用小压力气压使饱和液增压至饱和压力,保证了岩石液体饱和装置充分饱和不同孔隙结构的岩石;储液罐I的设计,即可为溶液抽空罐4提供饱和液,又可为岩石罐10放液提供储液空间,为溶液抽空罐4装入饱和液、岩石罐10排出饱和液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条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岩石液体饱和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I所示,增压控制阀34与气压泵13之间的第六管线14与增压器6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十二管线40,第十二管线40上固定安装有泄压阀41。第十二管线40和泄压阀41的安装保证了装置在工作时的安全性,当压力超过安全压力时,以便及时泄压。 如附图I所示,溶液抽空罐4包括有机玻璃桶、不锈钢底座和上封盖,有机玻璃桶内设有溶液分离区和气体分离区,溶液分离区和气体分离区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管线。采用溶液、气体隔离抽空设计,有效的阻隔对溶液抽空时,部分溶液水分被抽走,造成饱和溶液浓度增加。如附图I所示,根据需要,溶液分离区和气体分离区之间的连接管线长为100mm、管内径为20mm。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石液体饱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罐、抽液泵、溶液抽空罐、增压器、岩石罐、气压泵、干燥罐、真空泵和除湿罐;储液罐与抽液泵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管线,抽液泵与溶液抽空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二管线,溶液抽空罐与增压器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三管线,自溶液抽空罐向增压器的第三管线上依次固定安装有溶液抽空罐放空阀和增压器进液阀,溶液抽空罐放空阀与增压器进液阀之间的第三管线与岩石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四管线,增压器与岩石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五管线,增压器与气压泵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六管线,溶液抽空罐与干燥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七管线,在干燥罐与真空泵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八管线,第八管线上固定安装有真空控制阀,真空控制阀与干燥罐之间的第八管线与除湿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九管线,除湿罐与岩石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十管线,储液罐与岩石罐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十一管线,储液罐上固定安装有储液罐液位传感器,溶液抽空罐上固定安装有溶液抽空罐液位传感器,岩石罐上分别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敏龙王洪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