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燃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发动机的性能、油耗以及排放的要求越来越高,可变气门技术已成为衡量发动机性能的标志性关键技术之一。可变气门机构改变了传统发动机中气门正时、气门升程固定不变的状态,在发动机运转工况范围内提供较佳的配气正时、气门升程,较好地解决了高转速与低转速、大负荷与小负荷下动力性与经济性的矛盾,同时改善了废气排放。现有的两级升程的电液式可变气门驱动系统,目前该系统存在的问题是 (I)、低温时,用大升程起动相对比较困难。 (2)、转速和负荷变化时,需要调节控制策略切换配气模式以获得适量的进气量和最小的VVA系统能耗,VVA系统单气门工作能耗一般是双气门(同时,不是交替)工作能耗的一半。(3)、气门升程处于单气门配气模式运行时,如何保证双气门的寿命相当。(4)、由于气门升程切换时,相关执行器(比如液压油缸)需要一定的执行时间,气门必须停止运动,等到升程切换机构(弹簧控制活塞)运动完毕才能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保证在发动机上可靠起动并稳定运行,同时获得最优的配气性能,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5.23 CN 201210161831.81.一种可变气门驱动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气缸; 气门群,安装在所述气缸的气缸盖,负责所述气缸的进气和排气,包括进气门和排气门;且安装在同一气缸中至少有两个气门组,为第一气门组和第二气门组,所述第一气门组包括第一进气门和第一排气门,所述第二气门组包括第二进气门和第二排气门; 进气门致动器,与进气门连接,控制进气门的开启和关闭;且一个进气门对应一个进气门致动器,包括与第一进气门连接的第一进气门致动器、与第二进气门连接的第二进气门致动器;所述进气门致动器,包括升程控制机构和气门控制机构,所述气门控制机构包括至少上端口和下端口; 第一液压源和第二液压源,所述第一液压源提供第一压力,所述第二液压源提供第二压力,所述第一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压力; 流体流道系统,包括若干流体流道,将所述进气门致动器分别和所述第一液压源及所述第二液压源流体连通;第一弹簧控制器,安装在所述流体流道上,选择所述第一液压源与所述第一进气门致动器的升程控制机构;或选择所述第二液压源与所述第一进气门致动器的升程控制机构;第二弹簧控制器,安装所述流体流道上,选择所述第一液压源与所述第二进气门致动器的升程控制机构;或选择所述第二液压源与所述第二进气门致动器的升程控制机构;致动换向阀,安装在所述流体流道上,切换所述第一液压源和所述第二液压源与所述上端口及下端口的连接关系; 气门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致动换向阀、所述第一弹簧控制器和所述第二弹簧控制器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变气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排气门致动器,与排气门连接,控制排气门的开启和关闭,且一个排气门对应一个排气门致动器,包括与所述第一排气门连接的第一排气门制动器、与所述第二排气门连接的第二排气门致动器; 所述排气门致动器,包括升程控制机构和气门控制机构,所述气门控制机构包括至少上端口和下端口; 致动换向阀,安装在所述流体流道上,切换所述第一液压源和所述第二液压源与所述排气们制动器的上端口及下端口的连接关系; 所述流体流道系统将所述排气门致动器分别和所述第一液压源及所述第二液压源流体连通; 所述第一弹簧控制器,选择所述第一液压源与所述第一排气门致动器的升程控制机构流通;或选择所述第二液压源与所述第一排气门致动器的升程控制机构流通; 所述第二弹簧控制器,选择所述第一液压源与所述第二排气门致动器的升程控制机构流通;或选择所述第二液压源与所述第二排气门致动器的升程控制机构流通。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可变气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程控制机构包括至少两个相异的第一升程工作状态和第二升程工作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气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程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驱动弹簧、弹簧座、弹簧控制油缸缸体和柱塞,所述第一驱动弹簧置身于所述弹簧座和所述弹簧控制油缸缸体之间,所述弹簧控制油缸缸体中有一油腔,所述柱塞有一流道;所述壳体包括一空腔和启动端口 ;所述升程控制机构安装在所述空腔中,所述柱塞中流道连通所述油腔和所述启动端口,所述弹簧控制油缸缸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在所述空腔中作纵向移动,以沿着纵向改变所述第一驱动弹簧的压缩量。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变气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进气门和所述第一排气门在所述气缸盖的同一侧,所述第二进气门和所述第二排气门在所述气缸盖的另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变气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门和所述第一排气门同在所述气缸盖的一对角线上,所述第二进气门和所述第二排气门同在所述气缸盖的另一对角线上。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可变气门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控制机构包括 壳体,具有上端口和下端口 ; 在所述壳体中的致动油缸,沿纵向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在所述油缸中的致动活塞,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沿着纵向可移动; 第一流体空间,由所述致动油缸的第一端部和所述致动活塞的第一表面限定; 第二流体空间,由所述致动油缸的第二端部和所述致动活塞的第二表面限定; 第一活塞杆,连接到所述致动活塞的第一表面; 第二活塞杆,连接到所述致动活塞的第二表面; 流体旁路,当所述致动活塞没有充分接近所述致动油缸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任一个时,所述流体旁路有效地短接所述第一流体空间和所述第二流体空间; 第一驱动弹簧,沿第二方向偏压所述致动活塞; 第二驱动弹簧,沿第一方向偏压所述致动活塞; 第一流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活塞杆配合,控制所述第一流体空间和所述上端口之间流体连通; 第二流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活塞杆配合,控制所述第二流体空间和所述下端口之间流体连通; 其中当所述流体旁路基本上开启时,所述第一流动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云海,娄征,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公大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