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层螺旋式塑胶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30540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1 05: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层螺旋式塑胶模,该单层螺旋式塑胶模包括插入外模套内的螺旋内模芯固定于外模套的左端部,螺旋内模芯插入外模套后的间隙为通料腔。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模具成品率,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结构设计合理,工艺流程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塑胶模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单层螺旋式塑胶模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塑胶工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工程塑胶在强度、精度等方面的逐步提高,塑胶制品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工业产品和日用产品塑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用来生产塑胶制品的塑胶模具是塑胶制品整个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 成部分,模具的结构对产品质量以及生产过程有着直接影响。塑料模具是一种生产塑料制品的工具,根据生产工艺和生产产品的不同分为注射成型模、吹气模、旋转成型模和热成型模等,其中,注射成型工艺是塑料加工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其基本组成部分有成型装置、定位装置、固定装置、冷却系统、恒温系统、流产系统和顶出系统。注塑时,模具装夹在注塑机上,熔融塑料经流道系统被注入成型装置内,并在模腔内冷却定型,然后开模,由顶出系统将制品从模腔内顶出,离开模具,最后再闭合进行下次注塑。然而,随着人们对塑胶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对塑模的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以现有的模具技术来说,为提高生产效率仅能领先增加注塑机及模具设备来实现,但这不仅会增加硬件成本,而且相应的设备维护费及消耗的电能、水能等运行费用及人工费也是不小的开销,因此,生产成本的巨额增长严重限制了塑胶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由于熔融塑料凝固的速度很快,经常会在填充满模具模腔之前就发生凝固,使其得到的产品不完整,次品率较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较大体积的环形模腔,由于其填充路程较远而出现未填满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单层螺旋式塑胶模,能够提高模具成品率,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结构设计合理,工艺流程简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单层螺旋式塑胶模,该单层螺旋式塑胶模包括插入外模套内的螺旋内模芯固定于外模套的左端部,螺旋内模芯插入外模套后的间隙为通料腔。优选的是,所述外模套包括第一外模腔板、第二外模腔板、第三外模腔板、出料外模、第一固定环、第二固定环、第三固定环、第四固定环和连接过渡板,所述第一外模腔板的右端部安装有第一固定环,第一外模腔板的右端面与第二外模腔板的左端面靠接在一起,第二外模腔板的左、右端部分别安装有第二固定环和第三固定环,第二固定环通过螺丝与第一固定环连接,并将第一型外模腔板和第二型外模腔板固定在一起;第二外模腔板的右端面与第三外模腔板的左端面靠接,并通过第三固定环固定;第三外模腔板的右端面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连接过渡板,连接过渡板的右端面与出料外模连接,连接过渡板和出料外模连接的连接处套有第四固定环,第四固定环通过螺丝连接于第三外模腔板的右端面,并将连接过渡板和出料外模与第三外模腔板固定在一起,以上各连接处均设有定位卡槽保持连接的同心。优选的是,所述螺旋内模芯包括螺旋内模芯、第一内模芯、第二内模芯、出料内模芯、连接板、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螺旋内模芯右端面镶嵌有连接板形成一个空腔,连接板上固定有带轴向通孔的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上套有第一内模芯,并通过螺母固定,第一内模芯的左端面靠接于螺 旋内模芯右端面,第一连接杆的右端拧接有带轴向通孔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上依次套有第二内模芯和出料内模芯,并通过拧于第二连接杆右端的螺母固定,第二内模芯的左端面靠接于第一内模芯的右端面,以上各连接处均设有定位卡槽保持连接的同心。优选的是,所述螺旋内模芯外圆面设有延伸的螺旋槽,所述还包括螺旋内模芯右端面设有凸边,凸边靠于第一型外模腔板的左端面,并通过螺丝将螺旋内模芯固定于第一外模腔板的左端。优选的是,所述螺旋内模芯还包括其左端镶嵌有进料模,进料模的进料口与螺旋槽连通。优选的是,所述螺旋内模芯的左端面还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内安装有给产品补气的通气管,通气管的一端通着大气,通气管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连接杆的左端,并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一连接杆的通气孔连通;所述还包括避让孔内还安装有强制冷却管,强制冷却管穿过连接板缠绕于第一连接杆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单层螺旋式塑胶模,能够提高模具成品率,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结构设计合理,工艺流程简单。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单层螺旋式塑胶模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阅图I,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 一种单层螺旋式塑胶模,该单层螺旋式塑胶模包括插入外模套I内的螺旋内模芯2固定于外模套I的左端部,螺旋内模芯2插入外模套I后的间隙为通料腔3。所述外模套I包括第一外模腔板11、第二外模腔板12、第三外模腔板13、出料外模14、第一固定环15、第二固定环16、第三固定环17、第四固定环18和连接过渡板19,所述第一外模腔板11的右端部安装有第一固定环15,第一外模腔板11的右端面与第二外模腔板12的左端面靠接在一起,第二外模腔板12的左、右端部分别安装有第二固定环16和第三固定环17,第二固定环17通过螺丝与第一固定环连接15,并将第一型外模腔板11和第二型外模腔板12固定在一起;第二外模腔板12的右端面与第三外模腔板13的左端面靠接,并通过第三固定环17固定;第三外模腔板13的右端面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连接过渡板19,连接过渡板19的右端面与出料外模连接,连接过渡板19和出料外模连接的连接处套有第四固定环18,第四固定环18通过螺丝连接于第三外模腔板13的右端面,并将连接过渡板18和出料外模与第三外模腔板13固定在一起,以上各连接处均设有定位卡槽保持连接的同心。螺旋内模芯2包括螺旋内模芯21、第一内模芯22、第二内模芯23、出料内模芯24、连接板25、第一连接杆26和第二连接杆27,所述 螺旋内模芯21右端面镶嵌有连接板形成一个空腔,连接板25上固定有带轴向通孔的第一连接杆26,第一连接杆26上套有第一内模芯22,并通过螺母固定,第一内模芯22的左端面靠接于螺旋内模芯21右端面,第一连接杆26的右端拧接有带轴向通孔第二连接杆27,第二连接杆27上依次套有第二内模芯23和出料内模芯24,并通过拧于第二连接杆27右端的螺母固定,第二内模芯23的左端面靠接于第一内模芯22的右端面,以上各连接处均设有定位卡槽保持连接的同心。所述螺旋内模芯21外圆面设有延伸的螺旋槽211,所述还包括螺旋内模芯右端面设有凸边,凸边靠于第一型外模腔板的左端面,并通过螺丝将螺旋内模芯21固定于第一外模腔板11的左端。螺旋内模芯21还包括其左端镶嵌有进料模28,进料模28的进料口 281与螺旋槽211连通。所述螺旋内模芯21的左端面还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内安装有给产品补气的通气管4,通气管4的一端通着大气,通气管4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连接杆26的左端,并与第一连接杆26和第一连接杆26的通气孔连通;所述还包括避让孔内还安装有强制冷却管5,强制冷却管5穿过连接板缠绕于第一连接杆26上。本专利技术一种单层螺旋式塑胶模,能够提高模具成品率,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结构设计合理,工艺流程简单。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层螺旋式塑胶模,其特征在于该单层螺旋式塑胶模包括插入外模套内的螺旋内模芯固定于外模套的左端部,螺旋内模芯插入外模套后的间隙为通料腔。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单层螺旋式塑胶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套包括第一外模腔板、第二外模腔板、第三外模腔板、出料外模、第一固定环、第二固定环、第三固定环、第四固定环和连接过渡板,所述第一外模腔板的右端部安装有第一固定环,第一外模腔板的右端面与第二外模腔板的左端面靠接在一起,第二外模腔板的左、右端部分别安装有第ニ固定环和第三固定环,第二固定环通过螺丝与第一固定环连接,并将第一型外模腔板和第二型外模腔板固定在一起;第二外模腔板的右端面与第三外模腔板的左端面靠接,并通过第三固定环固定;第三外模腔板的右端面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连接过渡板,连接过渡板的右端面与出料外模连接,连接过渡板和出料外模连接的连接处套有第四固定环,第四固定环通过螺丝连接于第三外模腔板的右端面,并将连接过渡板和出料外模与第三外模腔板固定在一起,以上各连接处均设有定位卡槽保持连接的同心。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单层螺旋式塑胶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内模芯包括螺旋内模芯、第一内模芯、第二内模芯、出料内模芯、连接板、第一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兴龙杨景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欣龙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