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燃油箱盖,包括衬圈(20)和防漏组件(10)。衬圈可罩设在燃油箱开口处,并开设有一个通气孔(22)。防漏组件包括低压阀(12)、低压弹簧(13)、低压阀销(14)、高压弹簧(15)和高压阀(16)。低压阀包括阀头和空心的阀杆,阀杆可穿设于通气孔,其外周壁上开设有连通阀杆空腔的第二高压通气孔,阀头的端面上开设有连通阀杆空腔的第一高压通气孔。低压弹簧套设于阀杆上,低压弹簧一端抵压于衬圈,另一端抵压于低压阀销。高压弹簧位于阀杆空腔中,高压弹簧一端抵压于低压阀销,另一端抵压在该高压阀上,高压阀在隔开和连通第一高压通气孔和第二高压通气孔的位置间移动,防止燃油渗漏,同时保证燃油安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燃油箱盖,尤其涉及一种可以防止漏油的燃油箱盖。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生产的单缸柴油机,油箱盖作为密封部件,结构相对简单。如图1,燃油箱盖60可罩设在燃油箱50上,燃油箱盖60包括盖壳61、衬圈62及弹簧63。柴油机运转时,燃油箱50内的燃油可通过衬圈62上的通气孔622与大气相通,保证燃油的正常输送。但当柴油机用于如农用三轮车、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工程机械等时,由于配套主机的工作路况差、振动剧烈,若燃油箱50内的柴油太满,则可导致柴油从衬圈62的通气孔622渗漏出来,浪费柴油、影响环境,破坏燃油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防止柴油从燃油箱盖中流出的燃油箱盖。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燃油箱盖,包括一个衬圈和一个防漏组件。衬圈可罩设在燃油箱开口处,并开设有一个通气孔。防漏组件包括一个低压阀、一个低压弹簧、一个低压阀销、一个高压弹簧和高压阀。低压阀包括一个阀头和一个空心的阀杆,阀杆可穿设于通气孔,且其外周壁上开设有一个连通阀杆空腔的第二高压通气孔,阀头的端面上开设有一个连通阀杆空腔的第一高压通气孔。低压弹簧可套设于阀杆上,低压弹簧的一端抵压于衬圈,另一端可抵压于低压阀销,低压阀销可径向穿设于阀杆。高压弹簧设置在阀杆空腔中,高压弹簧的一端抵压于低压阀销,另一端抵压在该高压阀上,高压阀设置在阀杆空腔中,高压阀可在隔开和连通第一高压通气孔和第二高压通气孔的位置间移动。采用本技术的燃油箱盖,当燃油箱内的气体压力处于一定的范围内,燃油箱盖可以隔离外界空气与燃油箱内的气体,并防止燃油渗漏。当燃油箱内气体压力低于或超出上述范围时,燃油箱盖可以实现进气、泄压的双向阀效果,从而防止燃油渗漏,并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同时也保证了燃油的安全。下文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例,对燃油箱盖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I是一种现有燃油箱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燃油箱盖的具体实施方式。图3显示了当燃油箱中气体压力过低时图2所示燃油箱盖的工作状态。图4显示了当燃油箱中气体压力过高时图2所示燃油箱盖的工作状态。标号说明10防漏油组件12低压阀122阀头124阀杆125第二高压通气孔126第一高压通气孔13低压弹簧14低压阀销15高压弹簧16高压阀20衬圈22通气孔50燃油箱60燃油箱盖61盖壳62衬圈622通气孔63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结构相似但功能相同的部件。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和真实比例,并且燃油箱盖中与现有结构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燃油箱盖包括一个衬圈20和一个防漏油组件10。衬圈20可罩设在燃油箱50的开口处,衬圈20上开设有一个通气孔22。防漏油组件10包括一个低压阀12、一个低压弹簧13、一个低压阀销14、一个高压弹簧15和一个高压阀16。低压阀12包括一个阀头122和一个空心的阀杆124。阀杆124可穿设于衬圈20的通气孔22,并且阀杆124的外周壁上开设有一个第二高压通气孔125,第二高压通气孔125与阀杆124的空腔相通。阀头122的端面上开设有一个第一高压通气孔126,其与阀杆124的空腔相通。低压弹簧13可套设于阀杆124,其一端抵压在衬圈20上。低压阀销14可径向穿设于阀杆124,并且其抵压在低压弹簧13的另一端上。高压弹簧15设置在阀杆124的空腔中,且低压阀销14可抵压于高压弹簧15的一端。高压阀16设置在阀杆124的空腔中,且其抵压在高压弹簧15的另一端,且高压阀16可在隔开和连通第一高压通气孔126和第二高压通气孔125的位置间移动。另外,在图2所示燃油箱盖的示意性结构中,仍可以包括与图I所示结构相同的弹簧63和壳盖61,弹簧63抵压在衬圈20和壳盖61之间,以达到密封燃油箱的作用。另外,这种燃油箱盖特别适用于单缸柴油机。现结合图3和图4分别说明本技术的燃油箱盖的防漏油工作过程。如图3所示,当燃油箱的气体压力Pi与低压弹簧13的弹簧力Ps3之和(Pi + Ps3)低于大气压力Pa时,低压阀销14受到图3中所示的向下的力,迫使阀杆124带动低压阀销14向下移动,这时阀头122朝向燃油箱的内部运动,打开通气孔22,外界的气体经由打开的通气孔22进入燃油箱中(如图3中虚线箭头所示),从而增加了燃油箱中的气体压力Pi。随着燃油箱的气体压力Pi的增加,当燃油箱的气体压力Pi大于大气压力Pa与低压弹簧13的弹簧力Ps3之差时,即Pi>Pa - Ps3,低压阀12向上运动,直至低压阀12的阀头122完全遮蔽通气孔22 (即图2所示位置),以避免燃油从通气孔22中漏出。由于通气孔22完全关闭,在发动机工作期间,燃油箱中的气体压力会随之增加,当燃油箱的气体压力Pi高于大气压力Pa与高压弹簧15的弹簧力Ps5之和(Pa + Ps5)时,如图4所示,高压阀16受到图4中所示向上的力,迫使高压阀16向上移动,当高压阀16最低端越过第二高压通气孔125的最低端后,高压阀16从图2所示的隔开第一高压通气孔126和第二高压通气孔125的位置,移动至图4所示的第一高压通气孔126和第二高压通气孔125的连通位置,这样燃油箱内的气体依次经由第一高压通气孔126和第二高压通气孔125排出(如图4中虚线箭头所示),从而降低了燃油箱中的气体压力Pi。随着燃油箱的 气体压力Pi的降低,当燃油箱的气体压力Pi小于大气压力Pa与高压弹簧15的弹簧力Ps5之和时,即Pi〈Pa + Ps5,高压阀16向下运动,直至高压阀16再次隔开第一高压通气孔126和第二高压通气孔125 (即图2所示位置)。由于此时低压阀12仍然完全挡住通气孔22,所以燃油箱中的燃油无法从通气孔22中漏出,而燃油箱中的气体压力却得到了调整。采用了如上所述的燃油箱盖,燃油箱中的气体压力Pi得以控制在如下范围内,即Pa - Ps3 ^ Pi ^ Pa + Ps5,同时避免了由通气孔22保持敞开而造成的燃油损失。在本技术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调整低压弹簧13和高压弹簧15的弹性力,可以调节燃油箱中气体压力的范围。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例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技术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燃油箱盖,包括 一个可罩设在燃油箱开口处的衬圈(20),所述衬圈(20)上开设有一个通气孔(22); 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箱盖还包括一个防漏组件(10),该防漏组件(10)包括 一个低压阀(12),所述低压阀(12)包括一个阀头(122)和一个空心的阀杆(124), 所述阀杆(124)可穿设于所述通气孔(22),且其外周壁上开设有一个连通所述阀杆(124)空腔的第二高压通气孔(125), 所述阀头(122)的端面上开设有一个连通所述阀杆(124)空腔的第一高压通气孔(126); 一个可套设于所述阀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卫星,王芳,周永超,胡天南,
申请(专利权)人:常柴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