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812773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8 0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包括背板(10)、背带(11)和背袋(3),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负系统还包括:内置在所述背板(10)中的避震减压装置(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其中的避震减压装置可以随着背袋的上下振动而振动,对背袋的振动进行缓冲,以使背袋的振动不会直接作用到背板上,因此可以有效的减轻背包负重对使用者身体所造成的伤害,大大提高了背包的舒适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生活用品,尤其涉及ー种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
技术介绍
背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是上学还是旅行,都会使用到背包。背包通常包括背袋、背板和背带,背袋主要用于容纳物品,背板作为背袋的支撑,与背带ー起作为背负系统。传统的背包往往只注重其装载的功能性,设计或者购买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背包 有多少个袋子,能装载多少东西或者是外观好不好看等等,极少顾及背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但是ー些特殊的用户群体,比如登山者、远行者或者小学生,对于背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会很高。因为他们在使用背包的过程中,由于身体受到长时间的超负荷承受,其肩部、腰部、颈部及背部等多个部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劳损。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则会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为了减轻背包负重给人带来的损害,现有技术是在背包的背板部位设置缓冲装置,例如在背包后背装设用发泡棉质材料做成的气垫,但气垫气压大小的恒定不变的,影响了其缓冲效果和舒适性。因此,十分有必要研发ー种更加舒适,同时又能尽可能减少对人体损害的背负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ー种舒适且具有防震功能的背负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ー种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其包括背板、背带和背袋,所述背负系统还包括内置在所述背板中的避震减压装置,该避震减压装置,包括左杆和右杆,所述左杆由上杆和下杆两部分组成,所述右杆由上杆和下杆两部分组成;所述上杆上套接有在该上杆上上下移动的紧固件,所述下杆上套接有在该下杆上上下移动的紧固件;在所述紧固件两端还套接有弾性部件和弾性部件;在所述紧固件两端还套接有弾性部件和弾性部件;所述上杆上套接有在该上杆上上下移动的紧固件,所述下杆上套接有在该下杆上上下移动的紧固件;在所述紧固件两端还套接有弾性部件和弾性部件;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紧固件之间通过横杆连接;所述避震减压装置的紧固件分别与所述背袋的紧固件连接。本技术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其中的避震减压装置可以随着背袋的上下振动而振动,对背袋的振动进行缓冲,以使背袋的振动不会直接作用到背板上,因此可以有效的减轻背包负重对使用者身体所造成的伤害,大大提高了背包的舒适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的又ー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的又ー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中避震减压装置的一种结构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避震减压装置的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中避震减压装置的又ー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避震减压装置的分解图;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中避震减压装置的又ー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中避震减压装置的又ー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避震减压装置中的旋转开关以及支撑杆的侧视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的磁扣套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的磁扣套的又ー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的磁扣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的磁扣块的又ー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的磁扣套与磁扣块的装配示意图;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的背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的背板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的一个应用效果示意图;图1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的又一应用效果示意图;图2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的又一应用效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參考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请參见图I、图2、图3,图I-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ー种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的ー种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一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包括背板10、背带11和背袋3。如图2所示,所述背负系统的背袋3和背板10是相互独立可分离的,背袋3和背板10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具体的,如图3所示,内置在背板10中的避震减压装置2(图中不可见)的紧固件203、204、213、214分别与所述背袋3的紧固件30、31、32、33连接。详见图4和图5,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中避震减压装置的一个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分解图。内置在所述背板10中的避震减压装置2,具体包括左杆20和右杆21。所述左杆20由上杆200和下杆201两部分組成,所述右杆21由上杆210和下杆211两部分组成;所述上杆200上套接有在该上杆200上上下移动的紧固件203,所述下杆201上套接有在该下杆201上上下移动的紧固件204 ;在所述紧固件203两端还套接有弹性部件205和弹性部件206 ;在所述紧固件204两端还套接有弹性部件207和弹性部件208 ;所述上杆210上套接有在该上杆210上上下移动的紧固件213,所述下杆211上套接有在该下杆211上上下移动的紧固件214 ;在所述紧固件213两端还套接有弾性部件215和弹性部件216 ;在所述紧固件214两端还套接有弹性部件217和弹性部件218 ;所述紧固件203与所述紧固件213之间通过横杆220连接,所述紧固件204和紧固件214之间通过横杆221连接;所述紧固件203、204、213、214分别与所述背袋3的紧固件30、31、32、33连接。本技术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其中的避震减压装置可以随着背袋的上下振动而振动,对背袋的振动进行缓冲,以使背袋的振动不会直接作用到背板上,因此可以有效的减轻背包负重对使用者身体所造成的伤害,大大提高了背包的舒适性。在具体实现中,所述左杆20上套接的弹性部件205、206、207、208以及所述右杆21上套接的弹性部件215、216、217、218为弹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可以选择是否让弹性部件205、206、207、208以及215、216、217、218起作用,也即本技术还可以控制弹性部件205、206、207、208以及215、216、217、218不起作用,这样整个背负系统相对稳定,适用于不需要防震的情况,本技术也可以控制弹性部件205、206、207、208以及215、216、217、218起缓冲作用,适用于需要防震的情況。详见图6和图7,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中避震减压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分解图。图6和图7除了包括图4和图5中的部件以外,所述左杆20的上杆200和下杆201之间还通过竖向连接件202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包括背板(10)、背带(11)和背袋(3),其特征在干,所述背负系统还包括 内置在所述背板(10)中的避震减压装置(2),该避震减压装置(2),包括 左杆(20)和右杆(21),所述左杆(20)由上杆(200)和下杆(201)两部分組成,所述右杆(21)由上杆(210)和下杆(211)两部分组成; 所述上杆(200 )上套接有在该上杆(200 )上上下移动的紧固件(203 ),所述下杆(201)上套接有在该下杆(201)上上下移动的紧固件(204);在所述紧固件(203)两端还套接有弹性部件(205)和弹性部件(206);在所述紧固件(204)两端还套接有弹性部件(207)和弹性部件(208); 所述上杆(210)上套接有在该上杆(210)上上下移动的紧固件(213),所述下杆(211)上套接有在该下杆(211)上上下移动的紧固件(214);在所述紧固件(213)两端还套接有弹性部件(215)和弾性部件(216);在所述紧固件(214)两端还套接有弾性部件(217)和弾性部件(218); 所述紧固件(203)与所述紧固件(213)之间通过横杆(220)连接,所述紧固件(204)和紧固件(214 )之间通过横杆(221)连接; 所述紧固件(203、204、213、214)分别与所述背袋(3)的紧固件(30、31、32、3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杆(20)的上杆(200)和下杆(201)之间通过竖向连接件(202)连接,所述右杆(21)的上杆(210)和下杆(211)之间通过竖向连接件(212)连接,所述竖向连接件(202)和竖向连接件(212)之间通过横杆(222)连接; 所述横杆(222)上设置有旋转开关(23)以及由该开关控制指向的支撑杆(24),所述支撑杆(24 )在旋转开关(23 )的控制下呈竖直状态时支撑所述横杆(220 )以使所述横杆(220 )和所述横杆(222)之间的相对距离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杆(20)的上杆(200)和下杆(201)之间通过竖向连接件(202)连接,所述右杆(21)的上杆(210)和下杆(211)之间通过竖向连接件(212)连接,所述竖向连接件(202)和竖向连接件(212)之间通过横杆(222)连接; 所述横杆(222)上设置有旋转开关(23)以及由该开关控制指向的支撑杆(24),所述支撑杆(24)在旋转开关(23)的控制下呈竖直状态时支撑所述横杆(221)以使所述横杆(221)和所述横杆(221)之间的相对距离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性避震减压背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袋(3)的紧固件(30、31、32、33)具体为结构相同的挂钩,所述避震减压装置(2)的紧固件(203、213、204、214)具体为结构相同的挂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汉雄
申请(专利权)人:盈喜香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