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接收电路以及传送/接收电路阻抗校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788782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1 2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传送/接收电路以及传送/接收电路阻抗校正方法。一种传送/接收电路的阻抗校正方法,使用于一传送/接收电路上。此方法包括:将一第一电流输入传送器而产生一第一输出电压,其中该第一电流根据一预定电压与一芯片的一内部电阻的比值而产生;将一第二电流输入该传送器而产生一第二输出电压,其中该第二电流根据该预定电压与一预定电阻的比值而产生;以及根据该第一输出电压以及该第二输出电压的差异来调整一第一可变阻抗模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传送/接收电路以及相关的传送/接收电路阻抗校正方法,特别涉及使用传送/接收电路 本身包含的元件来作阻抗匹配的传送/接收电路以及相关的传送/接收电路阻抗校正方法。
技术介绍
在网络通信系统中,传输路径上都需考虑阻抗匹配的问题。因为芯片内部的电阻会有漂移的状况,所以需要一个可以校正阻抗匹配的电路来做到精准的阻抗匹配。其中一种做法为,提供一相当精确的校正电路来达到校正阻抗的目的。但是为了达到精确的校正,校正电路须占据相当大的面积。举例来说,美国专利号US6734302即揭露了此类的校正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传送/接收电路以及校正此传送/接收电路的方法,使传送/接收电路中的阻抗可藉由传送/接收电路中的元件而校正,避免现有技术中校正电路占据较大面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揭露了一种传送/接收电路的阻抗校正方法,使用于一传送/接收电路上。此方法包括将一第一电流输入传送器而产生一第一输出电压,其中该第一电流根据一预定电压与一芯片的一内部电阻的比值而产生;将一第二电流输入该传送器而产生一第二输出电压,其中该第二电流根据该预定电压与一预定电阻的比值而产生;以及根据该第一输出电压以及该第二输出电压的差异来调整该第一可变阻抗模块。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揭露了一种传送/接收电路,包括一传送器;一接收器,其中该一传送器和一接收器设置于一芯片中;一第一可变阻抗模块以及一控制单兀,用以控制一第一电流流入该接收器而产生一第一输出电压,其中该第一电流根据一预定电压与该芯片的一内部电阻的比值而产生,该控制单元亦用以控制一第二电流流入该接收器而产生一第二输出电压,其中该第二电流根据该预定电压与一预定电阻的比值而产生,且该控制单元还根据该第一输出电压以及该第二输出电压的差异来调整该第一可变阻抗模块。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揭露了一种传送/接收电路的阻抗校正方法,使用于一传送/接收电路上。此阻抗校正方法包括将一第一电流输入该传送器而产生一第一输出电压,其中该第一电流根据该预定电压与该芯片的该内部电阻的比值而产生;将一第二电流输入该传送器而产生一第二输出电压,其中该第二电流对应于该第一电流;以及根据该第一输出电压以及该第二输出电压的差异来调整该第二可变阻抗模块。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例揭露了一种传送/接收电路的传送/接收电路,包括一传送器;一接收器,其中该一传送器和一接收器耦接至一芯片;一第一可变阻抗模块以及一控制单兀,用以控制一第一电流流入该接收器而产生一第一输出电压,其中该第一电流根据该预定电压与该芯片的该内部电阻的比值而产生,该控制单元亦控制一第二电流流入该接收器而产生一第二输出电压,其中该第二电流对应于该第一电流,且该控制单元更根据该第一输出电压以及该第二输出电压的差异来调整该第二可变阻抗模块。藉由上述的实施例,可利用传送/接收电路内部的阻抗来达到所须的阻抗匹配,因此可省下现有技术中阻抗匹配机制中所占据的面积。附图说明图I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传送/接收电路。图2示出了对应图I的实施例的传送/接收电路的阻抗校正方法。图3示出了图I所示的传送/接收电路的详细结构的其中一例。 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传送/接收电路。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传送/接收电路的详细结构的其中一例。图6示出了图5所示的传送/接收电路开路的状况。图7示出了图4所示的传送/接收电路的详细结构的其中一例。图8示出了图7所示的传送/接收电路开路的状况。图9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传送/接收电路。图10示出了对应图9的实施例的传送/接收电路的阻抗校正方法。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300传送/接收电路101、301传送器103、303接收器105、305、309可变阻抗模块107、307连接垫221、311开关元件201、203、204、205、402 电阻207反相器209、401放大器211模拟数字转换器213控制单元215电流切换单元217、219电流源403、405晶体管407可变电阻409模拟数字转换器411信号衰减器具体实施例方式在说明书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元件。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一个元件。本说明书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后续的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此外,“耦接” 一词在此包括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气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该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气连接于该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或连接手段间接地电气连接至该第二装置。图I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传送/接收电路100。如图I所示,传送/接收电路100包括一传送器101、一接收器103、一可变阻抗模块105,其中传送器101和接收器103设置于一芯片中。芯片可通过传送器101和连接垫107来传送信号,并通过接收器103和连接垫107来接收信号。而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传送/接收电路阻抗校正机制,如图2所示,可包括步骤2OOl将一第一电流Ib输入传送器101于V。处产生一第一输出电压Vdjt5其中Ib根据 Vbs;一预定电压与芯片的一内部电阻的比值而产生。在一实施例中,4 X Jlp0Iy,Vbg为不随着温度变化和制程漂移而改变的一预定电压,Rpoly为传送器101和接收器103所设置的芯片的内部电阻,而K1为调整Ib值的一参数,亦可为I。 芯片的内部电阻包括了多种形态。较常见的为多晶电阻(poly resistor)和扩散电阻(diffusion resistor)。多晶电阻由芯片中的多晶材料如多晶娃(poly silicon)等形成,而扩散电阻由芯片中有经过扩散处理(diffusion process)的区域所形成。而在本专利技术的实际例中,均是以多晶电阻来举例,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概念亦可使用在其它形态的内部电阻中。步骤2OO3将一第二电流Ibx输入传送器101于V。处产生一第二输出电压V—。其中Ibx根据一预定电压与的一预定电阻Rrart的比值而产生。在一实施例中,/fa = K2,其中Rrart为 Re xt一预定电阻的电阻值(或称为芯片外部电阻)。其中,K1和K2为了调整Ib和Ibx的比例差。举例来说,Rpoly和Rrart可能为不同数量级(例如,IO2和IO4),因此可通过K1和K2来调整Ib和 Ibx。步骤2OO5根据第一输出电压Vtjb以及第二输出电压V-的差异来调整第一可变阻抗模块105。在一实施例中,将第一输出电压Vtjb和第二输出电压Vtjbx的值传送至接收器103中的数字模拟转换器(DAC、未示出),分别解出Da和Dax值。然后可根据Da和Dax的差值来计算出芯片的内部电阻&_的漂移值。由于在此实施例中,内部电阻Rptjly为多晶电阻,且可变阻抗模块105的材料与内部电阻的材料相同。因此可变阻抗模块105的漂移值与内部电阻Rptjly的漂移值相同,故可以一控制信号(例如控制码)来调整可变阻抗模块105的阻抗值,使其为期望的阻抗值。举例来说,若内部电阻Rptjly漂移了 10%,则可变阻抗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送/接收电路的阻抗校正方法,使用于ー传送/接收电路上,所述传送/接收电路包括一第一可变阻抗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将ー第一电流输入所述传送器而产生一第一输出电压,其中,所述第一电流根据ー预定电压与一芯片的ー内部电阻的比值而产生; 将ー第二电流输入所述传送器而产生一第二输出电压,其中,所述第二电流根据所述预定电压与ー预定电阻的比值而产生;以及 根据所述第一输出电压以及所述第二输出电压来调整所述第一可变阻抗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阻抗校正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可变阻抗模块和所述内部电阻的材料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阻抗校正方法,其中,所述可变阻抗模块包括 一可变电阻; 一第一晶体管,具有耦接至所述传送器的一栅极以及耦接至所述可变电阻的一第一端的一漏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抗校正方法,其中,所述可变阻抗模块包括 一第二晶体管,具有耦接至所述传送器的一栅极以及耦接至所述可变电阻的一第二端以及所述输出端的一漏扱。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阻抗校正方法,其中,所述传送/接收电路还包括一第二可变阻抗模块,所述第二可变阻抗模块的一端耦接所述传送器以及所述接收器,所述阻抗校正方法包括 将ー第三电流输入所述传送器而产生一第三输出电压,其中,所述第三电流根据所述预定电压与所述内部电阻的比值而产生; 将ー第四电流输入所述传送器而产生一第四输出电压;以及根据所述第三输出电压以及所述第四输出电压来调整所述第二可变阻抗模块。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抗校正方法,其中,所述第四电流的值等于所述第三电流的值加上一第五电流的值,其中,所述第五电流根据所述预定电压与所述预定电阻的比值而产生。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抗校正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传送器传送信号吋,使所述第二可变阻抗模块和所述接收器不产生导通路径;以及 当所述传送器不传送信号时,关闭所述传送器并使第二可变阻抗模块和所述接收器产 生ー导通路径。8.—种传送/接收电路的阻抗校正方法,使用于ー传送/接收电路上,且所述传送/接收电路包括一可变阻抗模块,所述可变阻抗模块的一第一端耦接所述传送器以及所述接收器,而所述可变阻抗模块的一第二端耦接一地电位,且所述传送/接收电路的一传送器和一接收器设置于ー芯片中,所述阻抗校正方法包括 将ー第一电流输入所述传送器而产生一第一输出电压,其中,所述第一电流根据所述预定电压与所述芯片的一内部电阻的比值而产生; 将ー第二电流输入所述传送器而产生一第二输出电压,其中,所述第二电流对应于所述第一电流;以及根据所述第一输出电压以及所述第二输出电压的差异来调整所述可变阻抗模块。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阻抗校正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电流的值等于所述第一电流的值加上一第三电流的值,其中,所述第三电流根据所述预定电压与ー预定电阻的比值而产生。10.ー种传送/接收电路,包括 一传送器; 一接收器; 一第一可变阻抗模块以及 ー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健铭廖书谅
申请(专利权)人: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