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发器及其收发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25758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8 0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收发器及其收发开关,所述收发开关包括天线端口、发射端口和接收端口,所述天线端口用以传输接收信号和发射信号,所述天线端口与发射端口之间串联第一PIN二极管,所述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设有至少一阻抗谐振模块,所述阻抗谐振模块包括阻抗变换电路和谐振电路;其中,所述阻抗变换电路连接在所述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用以对大功率的所述接收信号进行衰减;所述谐振电路的一端通过第二PIN二极管与所述阻抗变换电路靠近接收端口的一端相连,所述谐振电路的另一端与接地端相连,用以调节所述接收端口的输入驻波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收发器及其收发开关能够避免大功率的接收信号时导致通话断断续续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收发器及其收发开关
技术介绍
在时分双工数字通信领域中,收发器需要进行接收与发射的切换,普遍采用收发开关来实现收发双工。如图1所示,收发开关包括天线端口110、发射端口120和接收端口130,天线端口110用以传输接收信号和发射信号。天线端口110与发射端口120之间串联一个PIN二极管150,天线端口110与接收端口130之间通过1/4波长线141并联一个PIN二极管140至接地端,通过偏置电压的不同控制PIN二极管140、150的导通与截止来实现收发开关的收发功能。当收发开关执行发射功能时,来源于收发器的发射链路的发射信号经发射端口120由天线端口110发射,当收发开关执行接收功能时,接收信号经天线端口110接收由接收端口130传输至收发器的接收链路。在接收信号的功率较大的时候,为了对收发器的接收链路加以保护,收发开关通常会切换至发射端口120,即导通发射端口120截止接收端口130,以此对输入接收链路的接收信号进行衰减。然而,由于在接收信号的功率较大时接收端口130的输入驻波比也很大,仍然会使得接收链路的平坦度、稳定性、增益、RSSI检测等受到影响,进而导致通话过程断断续续。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在大功率的接收信号时保持通话过程连续的收发开关。此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在大功率的接收信号时保持通话过程连续的收发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收发开关,包括天线端口、发射端口和接收端口,所述天线端口用以传输接收信号和发射信号,所述天线端口与发射端口之间串联第一PIN二极管,所述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设有至少一阻抗谐振模块,所述阻抗谐振模块包括阻抗变换电路和谐振电路;其中,所述阻抗变换电路连接在所述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用以对大功率的所述接收信号进行衰减;所述谐振电路的一端通过第二PIN二极管与所述阻抗变换电路靠近接收端口的一端相连,所述谐振电路的另一端与接地端相连,用以调节所述接收端口的输入驻波比。进一步地,所述阻抗变换电路包括第一电感以及两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感串联于所述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所述两第一电容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感的两端与所述接地端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谐振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二电容和第一电阻。进一步地,所述天线端口与发射端口之间还设有与所述第一PIN二极管并联的带阻隔离电路,所述带阻隔离电路用以在所述收发开关导通所述接收端口时,隔离所述接收信号进入所述发射端口。进一步地,所述带阻隔离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三电容和第二电感。进一步地,所述第一PIN二极管靠近发射端口的一端与接地端之间连接一第四电容,用以匹配所述发射端口的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进一步地,所述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还连接一第二电阻至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二电阻用以在所述收发开关截止时导出直流。进一步地,所述阻抗谐振模块的数量为两个。进一步地,所述第一PIN二极管与第一逻辑电源电压相连,所述第二PIN二极管与第二逻辑电源电压相连,所述第一逻辑电源电压与第二逻辑电源电压互为逻辑反,使得所述第一、第二PIN二极管同时导通或者截止。一种收发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收发开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收发开关包括用于传输接收信号和发射信号的天线端口以及发射端口和接收端口,于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设置至少一阻抗谐振模块,该阻抗谐振模块包括阻抗变换电路和谐振电路。其中,阻抗变换电路连接在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谐振电路的一端通过第二PIN二极管与阻抗变换电路靠近接收端口的一端相连,谐振电路的另一端与接地端相连。通过阻抗变换电路对大功率的接收信号进行衰减,并通过谐振电路对接收端口的输入驻波比进行调节,使得最终进入接收端口的接收信号的功率得到有效地降低,同时,接收端口的输入驻波比也调节至比较小,保证了通话过程的连续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收发开关的结构框图;图2为一实施例的收发开关的结构框图;图3为另一实施例的收发开关的结构框图;图4为另一实施例的收发开关的结构框图;图5为一具体实施例的收发开关的原理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换,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者先后次序的。应该理解为,这样使用的部件在适当情况下可以相互交换。如前所述,现有的收发开关中,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通过1/4波长线并联一个PIN二极管至接地端,相当于输出阻抗无穷大,在收发器执行发射功能时,等效于接收被断路,起到了隔离作用,以此对收发器的接收链路进行保护。然而,在接收信号的功率较大的时候,由于收发开关会切换至发射端口,以起到对收发器的接收链路的保护作用,此时,输出阻抗无穷大也将使得接收端口的输入驻波比很大,进而导致通过过程断断续续。基于此,为了能够在大功率的接收信号时保持通话过程连续,特提出了一种收发器及其收发开关。请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一种收发开关,包括天线端口210、发射端口220和接收端口230,天线端口210用以传输接收信号和发射信号。天线端口210与发射端口220之间的路径为发射路径,天线端口210与接收端口230之间的路径为接收路径。其中,天线端口210与发射端口220之间串联第一PIN二极管250,天线端口210与接收端口230之间设有至少一阻抗谐振模块240。阻抗谐振模块240包括阻抗变换电路241和谐振电路242。具体地,阻抗变换电路241连接在天线端口210与接收端口230之间,用以对大功率的接收信号进行衰减。进一步地,阻抗变换电路241包括第一电感以及两第一电容,第一电感串联于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两第一电容分别连接在第一电感的两端与接地端之间。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阻抗变换电路241采用π型阻抗变换结构,以此替代现有收发开关中的1/4波长线。在收发开关执行接收功能时,该π型阻抗变换结构参与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的阻抗匹配,以保证接收信号无损通过,使得接收路径成为低损耗的接收信号传输通道。在收发开关执行发射功能时,该π型阻抗变换结构参与信号隔离,使得发射路径传输的发射信号不会泄露至接收路径,提高接收路径的隔离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具有阻抗匹配和信号隔离效果的L型阻抗变换结构或者T型阻抗变换结构,本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谐振电路242的一端通过第二PIN二极管243与阻抗变换电路241靠近接收端口230的一端相连,谐振电路242的另一端与接地端260相连,用以调节接收端口230的输入驻波比。进一步地,谐振电路242包括并联的第二电容和第一电阻。第一电阻能够调节接收端口230的输入驻波比,第二电容能够调节最佳输入驻波比所对应的谐振频率。通过第一电阻与第二电容的相互配合,保证接收端口230处有良好的驻波比,进一步地保证了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的阻抗匹配。此外,第二PIN二极管243与地之间通过第二电容相互隔离,在第二PIN二极管243正偏时等效于电阻,参与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收发器及其收发开关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收发开关,包括天线端口、发射端口和接收端口,所述天线端口用以传输接收信号和发射信号,所述天线端口与发射端口之间串联第一PIN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设有至少一阻抗谐振模块,所述阻抗谐振模块包括阻抗变换电路和谐振电路;其中,所述阻抗变换电路连接在所述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所述谐振电路的一端通过第二PIN二极管与所述阻抗变换电路靠近接收端口的一端相连,所述谐振电路的另一端与接地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收发开关,包括天线端口、发射端口和接收端口,所述天线端口用以传输接收信号和发射信号,所述天线端口与发射端口之间串联第一PIN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设有至少一阻抗谐振模块,所述阻抗谐振模块包括阻抗变换电路和谐振电路;其中,所述阻抗变换电路连接在所述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所述谐振电路的一端通过第二PIN二极管与所述阻抗变换电路靠近接收端口的一端相连,所述谐振电路的另一端与接地端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变换电路包括第一电感以及两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感串联于所述天线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所述两第一电容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感的两端与所述接地端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二电容和第一电阻。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发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端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志雄马学林陈乐建
申请(专利权)人: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