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下双经轴装置,其主要由上经轴送经系统和下经轴送经系统组成,所述上经轴送经系统和下经轴送经系统分别设有独立的张力控制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上下双经轴,两套独立的张力控制系统,两套送经系统保持张力的同步和协调,可以织出高经密提花织物。织机采用经纱纬纱的交织形成织物,纬纱用二色或多色,双经轴用二种经纱,同一根纬纱与二种不同支数或风格的经纱交织在一起,在筘幅范围内纬纱张力呈现出周期变化,织物风格丰富多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喷气织机领域,涉及ー种送经装置,具体而言,涉及ー种用于织特密织物的上下双经轴装置。
技术介绍
织机采用经纱、纬纱的交织形成织物,纬纱可以有二色或多色,但经纱往往是单ー张力,參见图I所示,为现有织机使用的单经轴喷气织机经位置线示意图,该单经轴喷气织机的送经装置由单经轴和双后梁组成。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g为喷气织机提供ー种能在筘幅范围内织特密织物的上下双织轴装置,同一根纬纱与ニ种不同或相同的经纱交织在一起,在筘幅范围内纬纱张力呈现出周期变化,织物风格丰富多彩。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ー种上下双经轴装置,其主要由上经轴送经系统和下经轴送经系统组成,所述上经轴送经系统和下经轴送经系统分别设有独立的张カ控制系统;所述上经轴送经系统包括送经上墙板,所述送经上墙板上设置有上双后梁部件、导辊、上钩鱼杆、上张カ控制系统、上減速器、上齿轮副和上伺服电机,所述上伺服电机依次通过所述上減速器和所述上齿轮副驱动上经轴,所述上经轴安装在所述送经上墙板上,所述导辊设置在所述上经轴与所述上双后梁部件之间,所述上双后梁部件包括通过上摆杆连接的上固定后梁和上活动后梁,所述上经轴上的经纱的从所述上经轴上退绕后往下走,经所述导辊拐弯绕向所述上固定后梁,再从所述上活动后梁进入梭ロ ;所述下经轴送经系统包括位于所述送经上墙板下方的送经下墙板,所述送经下墙板上设置有下双后梁部件、下钩鱼杆、下张カ控制系统、下減速器、下齿轮副和下伺服电机,所述下伺服电机依次通过所述下減速器和所述下齿轮副驱动下经轴,所述下经轴安装在所述送经下墙板上,所述下双后梁部件包括通过下摆杆连接的下固定后梁和下活动后梁,所述下经轴上的经纱从所述下经轴上退绕后往上走,弯绕向下固定后梁,再从下活动后梁进入梭ロ ;所述上经轴位于所述下经轴的正上方。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本专利技术的上下双经轴装置的上下双经轴同时送经的传动,实现上下经轴部件在织机上的有序的安排,便于经纱张カ的合理变化。在经纱张力的作用下,固定后梁通过摆杆带动活动后梁作往复摆动,两套双后梁设置的要点是让经纱在活动后梁表面的退绕点尽量接近。让上经轴经纱在上固定后梁和上活动后梁表面上绕过的包绕角尽量等于下经轴经纱在下固定后梁和下活动后梁表面上绕过的包绕角。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采用上下双经轴,两套独立的张カ控制系统,两套送经系统保持张カ的同步和协调,可以织出高经密提花织物。织机采用经纱纬纱的交织形成织物,纬纱用二色或多色,双经轴用ニ种经纱,同一根纬纱与ニ种不同支数或风格的经纱交织在一起,在筘幅范围内纬纱张力呈现出周期变化,织物风格丰富多彩。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ー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为现有技术中单经轴喷气织机经位置线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上下经轴经纱的经位置线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上下经轴双后梁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上经轴,2、上双后梁部件,201、上固定后梁,202、上活动后梁,202、上摆杆,3、导辊,4、上钩鱼杆,5、上张カ控制系统,6、上减速器,7、上齿轮副,8、上伺服电机,9、送经上墙板,10、送经下墙板,11、下双后梁部件,1101、下固定后梁,1102、下活动后梁,1103、下摆杆,12、下钩鱼杆,13、下张カ控制系统,14、下减速器,15、下齿轮副,16、下伺服电机,17、下经轴。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參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參见图2、图3所示,ー种上下双经轴装置,其主要由上经轴送经系统和下经轴送经系统组成,所述上经轴送经系统和下经轴送经系统分别设有独立的张カ控制系统;所述上经轴送经系统包括送经上墙板9,所述送经上墙板9上设置有上双后梁部件2、导辊3、上钩鱼杆4、上张カ控制系统5、上減速器6、上齿轮副7和上伺服电机8,所述上伺服电机8依次通过所述上減速器6和所述上齿轮副7驱动上经轴I,所述上经轴I安装在所述送经上墙板9上,所述导辊3设置在所述上经轴I与所述上双后梁部件2之间,所述上双后梁部件2包括通过上摆杆203连接的上固定后梁201和上活动后梁202,所述上经轴I上的经纱的从所述上经轴I上退绕后往下走,经所述导辊3拐弯绕向所述上固定后梁201,再从所述上活动后梁202进入梭ロ ;所述下经轴送经系统包括位于所述送经上墙板9下方的送经下墙板10,所述送经下墙板10上设置有下双后梁部件11、下钩鱼杆12、下张カ控制系统13、下减速器14、下齿轮副15和下伺服电机16,所述下伺服电机16依次通过所述下減速器14和所述下齿轮副15驱动下经轴17,所述下经轴17安装在所述送经下墙板10上,所述下双后梁部件11包括通过下摆杆1103连接的下固定后梁1101和下活动后梁1102,所述下经轴17上的经纱从所述下经轴17上退绕后往上走,弯绕向下固定后梁1101,再从下活动后梁1102进入梭ロ ;所述上经轴I位于所述下经轴17的正上方。进ー步的,參见图4所示,在经纱张力的作用下,固定后梁通过摆杆带动活动后梁作往复摆动,两套双后梁的设置是让经纱在活动后梁表面的退绕点尽量接近。优选的,所述上、下固定后梁201,1101轴芯线宽度方向的相对距离A为8_13mm ;所述上、下固定后梁201,1101的相对高度B为25-30mm;所述上摆杆203的摆角Φ为35° -55°。所述下摆杆1103的摆角Θ为35° -55°。进ー步的,參见图4所示,上经轴送经系统,多了一根导辊3,导辊3的设置原则是让上经轴I的经纱在上固定后梁201和上活动后梁202表面上绕过的包绕角尽量等于下经轴17的经纱在下固定后梁1101和下活动后梁1102表面上绕过的包绕角。优选的,所述导辊3与所述上固定后梁201轴芯线宽度方向的相对距离C为 18-22mm ;所述导辊3与上固定后梁201的相对高度D为10_14mm。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专利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下双经轴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上经轴送经系统和下经轴送经系统组成,所述上经轴送经系统和下经轴送经系统分别设有独立的张力控制系统;所述上经轴送经系统包括送经上墙板(9),所述送经上墙板(9)上设置有上双后梁部件(2)、导辊(3)、上钩鱼杆(4)、上张力控制系统(5)、上减速器(6)、上齿轮副(7)和上伺服电机(8),所述上伺服电机(8)依次通过所述上减速器(6)和所述上齿轮副(7)驱动上经轴(I),所述上经轴(I)安装在所述送经上墙板(9)上,所述导辊(3)设置在所述上经轴(I)与所述上双后梁部件(2)之间,所述上双后梁部件(2)包括通过上摆杆(203)连接的上固定后梁(201)和上活动后梁(202),所述上经轴(I)上的经纱的从所述上经轴(I)上退绕后往下走,经所述导辊(3)拐弯绕向所述上固定后梁(201),再从所述上活动后梁(202)进入梭口 ;所述下经轴送经系统包括位于所述送经上墙板(9)下方的送经下墙板(10),所述送经下墙板(10)上设置有下双后梁部件(11)、下钩鱼杆(12)、下张力控制系统(13)、下减速器(14)、下齿轮副(15)和下伺服电机(16),所述下伺服电机(16)依次通过所述下减速器(14)和所述下齿轮副(15)驱动下经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平,祝章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