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三相分离器固液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766172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5 0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相分离器固液分离装置,包括罐体、排砂装置、进油口、过滤板固定轴、出油过滤网、出油口、底部排砂开关。罐体内部安装有一个倾斜一定角度的椭圆形过滤板和过滤板固定轴。排砂装置包括阀门控制箱、两个排砂阀门、方形的二级过滤板、回油管,排砂阀门和二级过滤板围成二级过滤室。二级过滤板下方安有回油管。出油口安装有过滤网。罐体底部安装有底部排砂开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过滤网倾斜一定角度,增大了过滤面积;固体颗粒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动进入排砂口;能持续工作,效率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安装方便等特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固液分离
,具体涉及ー种可连续工作、分离效率高,且页岩油和固体颗粒的分离较彻底的三相分离器固液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油页岩作为ー种重要的非常规能源,可作为石油的接替能源,但其开采出的页岩油混有砂石固体颗粒和水、气等杂质,须对页岩油进行固液气三相分离,固体颗粒与液体的分离是此类三相分离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页岩油固液分离装置多采用单级过滤,过滤时间长,且内置排砂装置存在着页岩油和固体颗粒分离不够彻底的缺点。中国专利200420030366. 5公布了一种三相分离器,用于气、液、固的三相分离。该专利由于采用内置的除砂装置,在其泥仓底部设置耙式卸载泥器,液体和固体颗粒分离不够彻底;而且耙式卸载泥器置于罐体内部,工作时容易搅动固体颗粒,使固体颗粒再次悬浮于液体中,进而也降低了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ー种可连续工作、分离效率高,且页岩油和固体颗粒的分离较彻底的三相分离器固液分离装置。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种三相分离器固液分离装置,主要由罐体I、排砂装置2、进油ロ 3、过滤板固定轴4、过滤板5、出油过滤网6、出油ロ 7和底部排砂开关8组成。其中,罐体I包括罐体上盖11、罐体侧壁12、罐体底部13。进油ロ 3和过滤板固定轴4固定在罐体上盖11上。过滤板5为椭圆形,安装在过滤板固定轴4上,倾斜固定在罐体I内,过滤板5的边缘侧面与罐体侧壁12内表面密封配合,过滤板5的下边缘对准排砂装置2的入口处。排砂装置2安装在罐体侧壁12上,排砂装置2包括阀门控制箱20、第一阀门21、第二阀门22、ニ级过滤板23、排砂ロ 24和回油管25,其中阀门控制箱20控制第一阀门21、第二阀门22的打开和关闭,其中第一阀门21位于排砂装置2的入口处,第二阀门22位于排砂ロ 24—侧,两阀门之间是ニ级过滤室,并且在ニ级过滤室底部安装有ニ级过滤板23,ニ级过滤板23下方安装有回油管25,伸到罐体I内。出油ロ 7位于罐体底部13的ー侧,出油ロ 7位于罐体底部13内侧一端安装有出油过滤网6。底部排砂开关8固定安装于罐体底部13。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是首先,阀门控制箱20控制第一阀门21和第二阀门22全部关闭,此时,固液混合物(如页岩油)从进油ロ 3流入,落到过滤板5上,其中大部分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透过过滤板5向下流动,进入罐体I下部;固体颗粒连带部分液体由于重力和过滤板5斜面的双重作用,沿着过滤板5的斜面下落到排砂装置2的入口处,即过滤板5下边缘与罐体侧壁12围成的锥形腔处;其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排砂装置2的入口处的固体颗粒达到一定体积,此吋,阀门控制箱20控制第一阀门21打开,排砂装置2的入口处的固体颗粒连带部分液体由于重力作用,进入到ニ级过滤室内。ニ级过滤室充满后固体颗粒后,由阀门控制箱20控制第一阀门21关闭,进行固体颗粒连带部分液体的ニ级过滤。跟随固体颗粒进入到ニ级分离腔内的液体穿过ニ级过滤板23流到回油管25内,由回油管25流回罐体I内;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ニ级过滤,ニ级过滤室内的液体过滤干净,阀门控制箱20控制第二阀门22打开,固体颗粒由排砂ロ 24排出。罐体I内的过滤后的液体经由出油过滤网6再过滤一次,最后通过出油ロ 7,流出 罐体I。在罐体I内沉积的更细小的固体颗粒,由底部排砂开关8控制,定期排出。由于排砂ロ 24进行排砂过程中,第一阀门21处于关闭状态,所以整个工作过程中,进油ロ 3不间断工作,从而保证了较高的效率。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排砂装置和ニ级过滤的独特设计保证了固液分离工作的连续性,并使固液分离的更加彻底,提高了页岩油利用率。倾斜一定角度的椭圆形过滤板増大了页岩油和固体颗粒的有效分离面积,提高了分离效率。本技术结构简単,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I为三相分离器固液分离装置示意图图2为三相分离器固液分离装置的第一阀门21打开的示意图图3为三相分离器固液分离装置进行排砂时的示意图图4为过滤板5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为液体的流向,实线方框箭头为固体颗粒的排出I、罐体11、罐体上盖12、罐体侧壁13、罐体底部2、排砂装置20、阀门控制箱21、第一阀门22、第二阀门23、ニ级过滤板24、排砂ロ 25、回油管3、进油ロ 4、过滤板固定轴5、过滤板6、出油过滤网7、出油ロ 8、底部排砂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进ー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内容和工作过程。图I至图3为三相分离器固液分离装置整体示意图,可知本技术主要由罐体I、排砂装置2、进油ロ 3、过滤板固定轴4、过滤板5、出油过滤网6、出油ロ 7和底部排砂开关8组成。其中,罐体I包括罐体上盖11、罐体侧壁12、罐体底部13。进油ロ 3和过滤板固定轴4固定在罐体上盖11上。图4为过滤板5示意图,过滤板5为椭圆形,安装在过滤板固定轴4上,倾斜固定在罐体I内,过滤板5的边缘侧面与罐体侧壁12内表面密封配合,过滤板5的下边缘对准排砂装置2的入口处。排砂装置2安装在罐体侧壁12上,排砂装置2包括阀门控制箱20、第一阀门21、第二阀门22、ニ级过滤板23、排砂ロ 24和回油管25,其中阀门控制箱20控制第一阀门21、第二阀门22的打开和关闭,其中第一阀门21位于排砂装置2的入口处,第二阀门22位于排砂ロ 24 —侧,两阀门之间是ニ级过滤室,并且在ニ级过滤室底部安装有ニ级过滤板23,ニ级过滤板23下方安装有回油管25,伸到罐体I内。出油ロ 7位于罐体底部13的ー侧,出油ロ 7位于罐体底部13内侧一端安装有出油过滤网6。底部排砂开关8固定安装于罐体底部13。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是首先,阀门控制箱20控制第一阀门21和第二阀门22全部关闭,此时,固液混合物(如页岩油)从进油ロ 3流入,落到过滤板5上,其中大部分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透过过滤板5向下流动,进入罐体I下部;固体颗粒连带部分液体由于重力和过滤板5斜面的双重作用,沿着过滤板5的斜面下落到排砂装置2的入口处,即过滤板5下边缘与罐体侧壁12围成的锥形腔处;其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排砂装置2的入口处的固体颗粒达到一定体积,此吋,阀门控制箱20控制第一阀门21打开,排砂装置2的入口处的固体颗粒连带部分液体由于重力作用,进入到ニ级过滤室内。ニ级过滤室充满后固体颗粒后,由阀门控制箱20控制第一阀门21关闭,进行固体颗粒连带部分液体的ニ级过滤。跟随固体颗粒进入到ニ级分离腔内的液体穿过ニ级过滤板23流到回油管25内,由回油管25流回罐体I内;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ニ级过滤,ニ级过滤室内的液体过滤干净,阀门控制箱20控制第二阀门22打开,固体颗粒由排砂ロ 24排出。罐体I内的过滤后的液体经由出油过滤网6再过滤一次,最后通过出油ロ 7,流出罐体I。在罐体I内沉积的更细小的固体颗粒,由底部排砂开关8控制,定期排出。由于排砂ロ 24进行排砂过程中,第一阀门21处于关闭状态,所以整个工作过程中,进油ロ 3不间断工作,从而保证了较高的效率。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三相分离器固液分离装置,包括有罐体(I)、排砂装置(2)、进油ロ(3)、过滤板(5)、出油ロ(7)和底部排砂开关(8),所述的罐体(I)包括罐体上盖(U)、罐体侧壁(12)和罐体底部(13),所述的进油ロ(3)固定在罐体上盖(11)上,所述的出油ロ(7)位于罐体底部(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板(5)为椭圆形,倾斜固定在罐体(I)内,过滤板(5)的边缘侧面与罐体(I)的罐体侧壁(12)内表面密封配合,过滤板(5)的下边缘对准排砂装置(2)的入口处;所述的排砂装置(2)安装在罐体侧壁(12)外表面,排砂装置(2)包括阀门控制箱(20)、第一阀门(21)、第二阀门(22)、ニ级过滤板(23)、排砂ロ (24)和回油管(25),所述的 阀门控制箱(20)控制第一阀门(21)、第二阀门(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敬文王继新陈超沈望皓刘岩于萍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