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63743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5 0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容易、具有可靠导电性的连接端子。连接端子(1)具有第一接触部件(11)和第二接触部件(21)。在与第一接触部件(11)的板状的第一基端部(1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凸部(13a),并且在与第二接触部件(21)的板状的第二基端部(2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凹部(23a)。而且,使凸部(13a)和凹部(23a)卡合。由此,第一基端部(13)和第二基端部(23)面接触,因此能够使接触部件彼此容易接触且维持可靠的导通性,并且可以容易制造各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路基板间等的连接的连接端子
技术介绍
目前,在关于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检查对象的电特性检查的
中,公知一种有关如下的连接端子单元的技术对应于半导体集成电路配置多个连接端子,通过使该连接端子与半导体集成电路物理接触,从而具有确保电导通的功能。所述连接端子单元具有如下构造至少具备多个连接端子及保持连接端子的连接端子支架。在此,关于上述的连接端子,在两端设置的导电性的两个接触部件彼此被呈凹凸形状等的连结部连结,并在螺旋弹簧的作用下被向接触部件的长度方向施力。连接端子在该螺旋弹簧的作用下,相对于与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接触而言可以伸缩,能够缓和连接部件 与半导体集成电路接触时的冲击。另外,螺旋弹簧通过施加于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力而能够使接触部件可靠地接触到半导体集成电路。作为这样的连接端子,例如,公开一种在不削减弹簧的体积的情况下能够扩大电气的相互连接部的长度的连接端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另外,公开一种低高度类型的连接端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表2008-54616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122085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1、2公开的现有的连接端子中,在连结两个接触部件的构成中,需要对轴和收容该轴的筒、或者在轴上形成的接触用的突起部的直径进行严格管理,因此部件的制造以及组装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容易、具有可靠的导电性的连接端子。为解决上述课题、达成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备导电性的第一接触部件,其呈大致平板状,并具有第一前端部和第一基端部,该第一前端部具有逐渐变细的前端形状,该第一基端部的宽度比该第一前端部的宽度窄,且从该第一前端部的基端延伸,所述第一接触部件具有向与该第一基端部的一方的板面正交的方向突出的凸部;导电性的第二接触部件,其呈大致平板状,并具有第二前端部和第二基端部,该第二前端部具有逐渐变细的前端形状,该第二基端部的宽度比该第二前端部的宽度窄,且从该第二前端部的基端延伸,所述第二接触部件沿着所述第二基端部延伸的方向与所述凸部滑动配合;以及螺旋弹簧,其包围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基端部,分别向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前端部侧对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接触部件施力,所述凸部以及所述第二基端部的一方包围另一方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二接触部件具有使所述凸部沿着所述第二基端部延伸的方向滑动自如地卡合的凹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凹部贯通底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位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前端部和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基端部的边界上的台阶面具有与所述螺旋弹簧的卷线的形状对应而切掉的缺口部。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螺旋弹簧的一方的端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前端部的一方的板面,所述螺旋弹簧的另一方的端部抵接于所述第二前端部的一方的板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螺旋弹簧的一部分的内侧面接触于所述凸部的不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件接触的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螺旋弹簧的一部分的内侧面分别接触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件的不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件接触的面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件的不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件接触的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在使所述螺旋弹簧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接触部件的任一方的接触部件分开、并向另一方的接触部件最大收缩的状态下,从所述另一方的接触部件的前端到所述螺旋弹簧的端部之中的靠近所述一方的接触部件的端部为止的距离,小于从所述另一方的接触部件的前端到所述第一接触部件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件的卡合部分为止的距离的最大值。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基端部在该第一以及第二基端部不接触的面上,与长度方向平行的周缘被倒角。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螺旋弹簧的至少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件接触的部分具有绝缘性。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螺旋弹簧的表面整体具有绝缘性。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基端部是滑动部和导体部层叠而成的包层构件,所述滑动部由贵金属或者贵金属合金形成,并与所述第一基端部和所述第二基端部接触,所述导体部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不与所述第一基端部和所述第二基端部接触。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端子在与各接触部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凸部以及凹部并使它们卡合,使接触部件间的接触成为面接触,因此,起到如下效果可以容易使接触部件彼此接触并能够维持可靠的导通性,并且可以容易制造各部件。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连接端子的构成的俯视图。图2是图I所示的连接端子的A-A线剖面图。图3是图I所示的连接端子的B-B线剖面图。图4是表示图I所示的连接端子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连接端子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连接端子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图I所示的连接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件的变形例I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图I所示的连接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件的变形例2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I的作为变形例3的连接端子的剖面图。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连接端子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I的作为变形例4的连接端子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剖面图。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I的作为变形例4的连接端子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I的作为变形例4的连接端子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I的作为变形例5的连接端子的剖面图。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I的作为变形例6的连接端子的剖面图。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I的作为变形例7的连接端子的剖面图。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I的作为变形例8的连接端子的剖面图。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I的作为变形例9的连接端子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端子的构成的俯视图。图20是图19所示的连接端子的C-C线剖面图。图21是表示图19所示的连接端子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参照的各图只不过是在能够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的程度上概略表示形状、大小以及位置关系。即,本专利技术不只限定于各图所例示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关系。(实施方式I)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连接端子I的构成的俯视图。另外,图2是图I所示的连接端子I的A-A线剖面图。图3是图I所示的连接端子I的B-B线剖面图。图I 3所示的连接端子I通过以两端与各连接对象物接触而进行连接对象物间的电导通。连接端子I具有大致平板状的第一接触部件11,其具有导电性,且一方的端部与连接对象物接触而可以电连接;大致平板状的第二接触部件21,其具有导电性,且一方的端部与连接对象物接触而可以电连接,通过与第一接触部件11连结从而可以实现连接对象物间的电导通;以及可伸缩的螺旋弹簧31,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12.25 JP 2009-2962121.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具备 导电性的第一接触部件,其呈大致平板状,并具有第一前端部和第一基端部,该第一前端部具有逐渐变细的前端形状,该第一基端部的宽度比该第一前端部的宽度窄,且从该第一前端部的基端延伸,所述第一接触部件具有向与该第一基端部的一方的板面正交的方向突出的凸部; 导电性的第二接触部件,其呈大致平板状,并具有第二前端部和第二基端部,该第二前端部具有逐渐变细的前端形状,该第二基端部的宽度比该第二前端部的宽度窄,且从该第二前端部的基端延伸,所述第二接触部件沿着所述第二基端部延伸的方向与所述凸部滑动配合;以及 螺旋弹簧,其包围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基端部,分别向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前端部侧对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接触部件施力, 所述凸部以及所述第二基端部的一方包围另一方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接触部件具有使所述凸部沿着所述第二基端部延伸的方向滑动自如地卡合的凹部。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贯通底面。4.如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前端部和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基端部的边界上的台阶面具有与所述螺旋弹簧的卷线的形状对应而切掉的缺口部。5.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弹簧的一方的端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前端部的一方的板面, 所述螺旋弹簧的另一方的端部抵接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川重树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