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差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763072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4 20: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对驱动轴轴承部进行高效润滑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相对于轴承(22)在差速器箱(26)的相反侧具有贮油构件(46),所述贮油构件(46)具有供驱动轴(36l)插入的插通孔(46h),该插通孔(46h)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该插通孔(46h)与驱动轴(36l)的间隙比该驱动轴(36l)的旋转轴心(C)的铅垂下方的该插通孔(46h)与驱动轴(36l)的间隙大,因此能够通过贮油构件(46)抑制向驱动轴(36l)的下侧供给的油被过量地吸入轴承(22),能够通过该贮油构件(46)的引导来向驱动轴(36l)与差速器箱(26)的贯通孔(44l)之间供给足够的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差动装置,尤其涉及用于对驱动轴轴承部实现高效润滑的改良。
技术介绍
车辆用差动装置(差速(differential)装置)被使用于各种车辆的动力传递路径中,该车辆用差动装置具有差速器箱,其经 由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驱动轴,其插入该差速器箱。所述差动装置例如具有齿圈,其具有外周齿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壳体状的所述差速器箱,其与该齿圈设置为一体,并围绕一个轴心旋转;小齿轮,其在该差速器箱内由固定于该差速器箱的小齿轮轴以能够围绕与所述一个轴心正交的轴心旋转的方式支承;一对侧齿轮,其在所述差速器箱内以夹着该小齿轮的状态相对向,并且被设置为能够围绕所述一个轴心进行相对旋转。所述差动装置在允许在一对驱动轴(车轴)上差动旋转的同时分配驱动力,所述一对驱动轴(车轴)与所述一对侧齿轮相连结并与左右的驱动轮相对应。在上述那样的差动装置中,要求向需要润滑的各部供给足够的油。为了实现所述润滑,已提出了例如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差速装置的润滑构造等的技术。根据该技术,通过向腔室导入油,并利用油引导件引导从开口部滴下的油而向轴承的背面部供给,润滑轴承及内侧(inboard)部(差速器箱),从而能够从低速旋转到高速旋转确保稳定的润滑油,使润滑性能提高。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13878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尤其在差速器箱的旋转速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所述轴承的油的吸入量变多,有可能使向驱动轴轴承部即所述差速器箱的插入有所述驱动轴的插入孔和该驱动轴之间的油的供给变得不足。因此,要求开发能够对驱动轴轴承部高效润滑的车辆用差动装置。本专利技术是以上述情形为背景而提出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驱动轴轴承部高效润滑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要点在于,为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具有经由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的差速器箱和插入该差速器箱的驱动轴,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轴承在所述差速器箱的相反侧具有贮油构件,所述贮油构件具有供所述驱动轴插入的插通孔,该插通孔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该部分的插通孔与所述驱动轴的间隙比该驱动轴的旋转轴的铅垂下方的插通孔与所述驱动轴的间隙宽。专利技术的效果由此,相对于所述轴承在所述差速器箱的相反侧具有贮油构件,所述贮油构件具有供所述驱动轴插入的插通孔,该插通孔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该部分的插通孔和所述驱动轴的间隙比该驱动轴的旋转轴的铅垂下方的插通孔和所述驱动轴的间隙宽,因此能够通过所述贮油构件抑制向所述驱动轴的下侧供给的油被所述轴承过量吸入,能够通过该贮油构件的引导来向所述驱动轴和差速器箱之间供给足够的油。即,能够提供一种可对驱动轴轴承部进行高效润滑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在此,优选所述贮油构件具有排出孔,该排出孔用于在该贮油构件与油封之间形成的油室的油位超过预定高度的情况下使该油向所述差速器箱侧流出。由此,在所述油室中油积存过量的情况下,通过将该油向差速器箱侧放出,能够向其他需要润滑的部分供给足够的油。另外,优选具有油供给路径,该油供给路径在铅垂方向上形成在比所述驱动轴更靠上一侧,所述排出孔形成在不同于与该油供给路径对应的部位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从油供给路径的供给的油马上流入所述排出孔,能够在所述油室中积存所需要的足够的油。附图说明图I是优选适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要点图。图2是详细说明图I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结构的图,是从装置下侧观察在包含该差速器箱的旋转轴心的平面切断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III-III视剖视图,为详细说明轴承附近的结构的图。图4是在箭头IV的方向上观察图3中的贮油构件而得到的图,一并示出了驱动轴的剖面等。图5是说明现有技术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向驱动轴轴承部供油的问题点的图。图6是在与图5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对比中说明图3所示的本实施例的结构的效果的图。图7是表示优选适用于图I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贮油构件的其他结构例的图。标号说明10 :车辆用差动装置12 :后轮14 :输入轴16 :壳体18 :轴承20 :小径伞齿轮22、24 :轴承26 :差速器箱28 :大径伞齿轮30 :小齿轮轴32 :侧齿轮34 :小齿轮36 :驱动轴38 :油封40、42 :油封401 :唇部44 :贯通孔46 >48 :贮油构件 46h :插通孔46k :楔部50 :油供给路径52 :油室54 :排出孔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例。实施例图I是优选适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0的要点图。该图I所示的差动装置10例如为与驱动轮即左右一对后轮121、12r对应设置的差速装置(差动齿轮装置),该差速装置在允许上述一对后轮121、12r的差动旋转的同时,将经由输入轴(差速输入轴)14传递来的驱动力分配给上述一对后轮121、12r。上述输入轴14例如为经由自由连接器与传动轴(propeller shaft)的轴端连结的轴,构成为由未图示的驱动力源输出的驱动力经由变速器及其传动轴等而被输入给上述输入轴14。如图I所示,上述差动装置10具有上述输入轴14,其在非旋转构件即壳体(壳体)16内,与该壳体16之间经由轴承18而被支承为能够相对该壳体16进行旋转(能够自转);小径伞齿轮20,其与该输入轴14的上述壳体16的内部侧的端部连结;壳状的差速器箱(differential case) 26,其经由差速器箱26与上述壳体16之间的轴承22、24而被支撑为能够围绕与上述输入轴14的轴心正交的轴心旋转(能够自转);大径伞齿轮28,其通过螺栓等固定在该差速器箱26的外周部,并与上述小径伞齿轮20相啮合;小齿轮轴30,其两端部支承于上述差速器箱26,以垂直于该差速器箱26的旋转轴心的姿势通过顶销(knockpin)固定于该差速器箱26 ;—对侧齿轮321、32r (以下,在不特别区别的情况下简称为侧齿轮32),其在隔着该小齿轮轴30相对向的状态下,被上述差速器箱26以能够围绕其轴心旋转(能够自转)的方式支承;一对小齿轮34,其被上述小齿轮轴30贯通,从而由该小齿轮轴30以能够旋转(能够自转)的方式支承,并分别与一对侧齿轮321、32r啮合。在上述差动装置10中,上述侧齿轮321与对应于左后轮121的左轮用驱动轴361连结,上述侧齿轮32r与对应于右后轮12r的右轮用驱动轴36r (以下,在不特别区别的情况下简称为驱动轴36)连结。另外,在上述差动装置10的壳体16内封入有用于润滑各部的油(润滑油)。为此,在上述轴承18附近的上述输入轴14和壳体16之间设置有油封38,在上述轴承22附近的上述驱动轴361和壳体16之间设置有油封40,在上述轴承24附近的上述驱动轴36r和壳体16之间设置有油封42,防止在上述壳体16内所蓄积的油向外部流出。图2是详细说明上述差动装置10的结构的图,是从装置下侧观察在包含上述差速器箱26的旋转轴心的平面切断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在该图中省略了在上述差速器箱26内设置的小齿轮轴30、侧齿轮32及小齿轮34等的结构,并用虚线示出了上述驱动轴36。如该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差动装置10中,相对向的一对圆锥滚子轴承(锥形滚子轴承(tapered roller bea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佐知厚岛根义亲今福瑞树碓井裕一大泽英也高桥洋平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