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内部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51623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1 0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器内部散热结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充电器的散热速度和散热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充电器内部散热结构,包括上壳、下壳、设置在上壳和下壳内的主控板和风扇,所述下壳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下壳内划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风扇设置在第二腔室内。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充电器内部分割出两个腔室,通过导风板将热量从腔室内呈分散形气流排出到充电器的外部,使得充电器拥有更好的散热效果,从而提高产品的散热速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器,特别涉及一种充电器内部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充电器内部散热系统均是直接利用内部风扇将充电器内部电子元件发热产生的热量,从出风口排出充电器外部,由于此过程中未形成冷热空气之间的流动,排出去的大部份热空气甚至聚集在充电器的四周,从而导致充电器周围温度偏高,内部散热效果并不非常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器内部散热结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充电器的散热速度和散热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充电器内部散热结构,包括上壳、下壳、设置在上壳和下壳内的主控板和风扇,所述下壳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下壳内划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风扇设置在第二腔室内。本技术所述的风扇的出风口处设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置在隔板(9)上。本技术所述的导风板上设有导风片组。本技术所述的导风片组由第一导风片、第二导风片、第三导风片、第四导风片、第五导风片、第六导风片和第七导风片组成,所述第一导风片设置在导风板的中部,第二导风片、第五导风片对称设置在第一导风片的两侧,第三导风片、第六导风片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二导风片、第五导风片的外侧,第四导风片、第七导风片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三导风片、第六导风片的外侧。本技术所述的第一导风片与导风板呈90度垂直设置,第二导风片、第五导风片与第一导风片呈80度夹角设置,第三导风片、第六导风片与第一导风片呈75度夹角设置,第四导风片、第七导风片与第一导风片呈70度夹角设置。本技术所述的隔板上设有凹槽,所述导风板设置在凹槽上。本技术所述的第二腔室的外侧、下壳上设有进风口。本技术所述的进风口与凹槽相对设置。本技术所述的导风板相对的第一腔室的外侧壁上设有出风口。本技术所述的出风口为条状,分别分布在第一腔室的外侧壁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充电器内部分割出两个腔室,通过导风板将热量从腔室内呈分散形气流排出到充电器的外部,使得充电器拥有更好的散热效果,从而提高产品的散热速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 技术的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导风板的截面气流走向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内部气流流道走向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I、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充电器内部散热结构包括上壳I、下壳3,在下壳3的中部设有将下壳3划分为A、B区域的隔板9,A、B区域为第一腔室10和第二腔室11,在隔板9的中部上设有凹槽20,凹槽20上连接有导风板6,其中在凹槽20相对两侧的下壳外壁上,即第一腔室10的外侧壁和第二腔室11的外侧壁上分别设有出风口 2、进风口 21,进风口 21的外形为条状,横向设置第二腔室11的外侧壁上,出风口 2则竖向分布在第一腔室10的外侧壁上;在第二腔室11内安装有风扇5,风扇5通过螺丝固定在第二腔室11内,风扇5的入风口与进风口 21对接,风扇出风口则与导风板6连接;如图4所示,导风板6上设有导风片组12,导风片组12由第一导风片13、第二导风片14、第三导风片15、第四导风片16、第五导风片17、第六导风片18和第七导风片19组成,第一导风片13设置在导风板6的中部,呈90度垂直设置;第二导风片14、第五导风片17对称设置在第一导风片13的两侧,与第一导风片13呈80度夹角设置;第三导风片15、第六导风片18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二导风片14、第五导风片17的外侧,与第一导风片13呈75度夹角设置;第四导风片16、第七导风片19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三导风片15、第六导风片18的外侧,与第一导风片13呈70度夹角设置;在下壳3的上端安装固定有主控制板7,当主控制板7安装后,使得第一腔室10和第二腔室11形成相对密闭的A、B两个区域,在主控板7上连接按钮8后盖上上壳I。如图5所示,当热量从导风片组12处经过后,热量被导风片组12导向后,分别被分散到不同的方向,使得热量能后被迅速的分解。如图6所示,随着充电器不断的工作,主控制板7上的电子元件不停的产生热量,当主控制板7的温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散热系统中的风扇5开始工作;在风扇5中风叶的旋转下,将第二腔室11,也就是的冷空间区域A内的空气吸入风扇5内,伴随风扇5不停的吸入冷空间区域A内的空气,该冷空间区域A内空气量急剧下降,当它到达一定值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风口 21侧的外部空气,通过进风口 21迅速涌入冷空间区域A内,不断补充冷空间区域A内的空气量;通过风叶转动,将冷空气送向风扇5的出风口,由于导风板6中导风片组12的设计结构,当冷空气经过风扇5到达它的出风口处时,空气在导风板6的导风片组12影响下,风向由原来的单一直向流动,改变成扇面发散,从而使风扇5中吹出来的空气迅速吹向第一腔室10,也就是热空间区域B内的各处,最后带着热空间区域B内的热空气从出风口 2排出;到此,就形成了一个空气流动循环;伴随着风扇5中的冷空气不断的吹向主控制板7中发热电子元件的表面,以其不断随着热空气从出风口 2中排出所带走大量的热量,促使发热电子元件快速冷却,充电器内部温度、主控制板7的温度迅速下降,从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散热效果。本技术中的冷、热空气交换式充电器散热系统设计,较之以前的产品,极大提高产品的散热速度及散热效果,更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器内部散热结构,包括上壳(I)、下壳(3)、设置在上壳(I)和下壳(3)内的主控板(7)和风扇(5),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3)内设有隔板(9),所述隔板(9)将下壳(3)内划分为第一腔室(10)和第二腔室(11),所述风扇(5)设置在第二腔室(11)内。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充电器内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5)的出风口处设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6)设置在隔板(9)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器内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6)上设有导风片组(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器内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片组(12)由第一导风片(13)、第二导风片(14)、第三导风片(15)、第四导风片(16)、第五导风片(17)、第六导风片(18)和第七导风片(19)组成,所述第一导风片(13)设置在导风板(6)的中部,第二导风片(14)、第五导风片(17)对称设置在第一导风片(13)的两侧,第三导风片(15)、第六导风片(18)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二导风片(14)、第五导风片(17)的外侧,第四导风片(16)、第七导风片(19)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安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沈氏彤创航天模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