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恒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727829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31 1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机油恒温装置,包括热交换器、外部介质循环管路、机油循环管路,热交换器上设有分别连通于机油循环管路中和外部介质循环管路中机油换热管路、外部介质换热管路,机油循环管路包括主进油路和主回油路,机油循环管路上设有进油温度传感器,主回油路上设有用于对发动机油进行比例调节控温的三通阀,主进油路分成第一、第二油路,第一油路与三通阀其中一个进油口相连,第二油路与机油换热管路的进油端相连,机油换热管路的出油端与三通阀的另一个进油口相连,三通阀的出油口与主回油路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三通阀控制流入到热交换器内的油液的流量与不流入热交换器的流量进行一定的比例混合,精确的控制了流入到发动机内的油温。(*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油恒温装置
技术介绍
油耗率是发动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发动机在进行试验时,进油温度变化将对发动机油耗率产生显著的影响,为了正确评价发动机油耗率指标,需要对燃油进行恒温,目前对燃油进行恒温装置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996198B,公告日为2010年6月16日,名称为‘一种改进的发动机试验台架机油恒温控制方法及系统’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架机油恒温控制系统,包括与发动机油进出口相连的发动机油循环系统,发动机油循环系统上设置有热交换器,以及与发动机油循环系统在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循 环系统,机油循环管路包括取油和输送管路,发动机油的输送管路上设置有具有温度传感器的电动调节阀,发动机取油管路上设置有油泵,电动调节阀通过控制由输送管路上回流到取油管路上的油来控制油温,这种结构的油路,发动机油必须经过与热交换器进行一次冷却过程,但是当发动机出口油温较低时,发动机油不需要冷却,如果在经过冷却水冷却后会对发动机的性能产生影响,造成发动机不易启动,使实验数据不准确,并且该结构只能从发动机油底壳取油,不适用于从发动机主油道取油的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控制发动机油冷却温度的机油恒温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机油恒温装置,包括热交换器、外部介质循环管路、用于与发动机的机油进出口相连通的机油循环管路,热交换器上设置有分别连通于所述的机油循环管路中和所述外部介质循环管路中的并相互进行热交换的机油换热管路、外部介质换热管路,机油循环管路包括向机油换热管路供油的主进油路和将机油换热管路中的机油送回发动机的主回油路,机油循环管路上设置有用于测量发动机进油口处油温的进油温度传感器,主回油路上设置有用于对发动机油进行比例调节控温的三通阀,主进油路分成第一、第二油路,第一油路与三通阀的其中一个进油口相连通,第二油路与机油换热管路的进油端相连通,机油换热管路的出油端与三通阀的另一个进油口相连通,三通阀的出油口与主回油路相连通。所述的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相交处的共同进油口之前的主进油路分成两路,一路为用于从发动机主油道取油的主油道取油管路,主油道取油管路上设置有取油阀,另一路为用于从发动机底壳取油的底壳取油管路,底壳取油管路上设置有油泵、底壳进、出油阀。机油循环管路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发动机进、出油的发动机进、出油阀、压力表、滤清器和用于注发动机油的注油口、用于注油时排气的排气口。发动机出油阀的出口通过连通管路与发动机进油阀的进口相连通,连通管路上设置有连通阀。所述的外部介质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外部介质进、出阀,外部介质进阀处设置有外部介质过滤器。所述的机油循环管路上连接有排污管路,排污管路上设置有排污阀。所述的外部介质循环管路内的介质为水。本专利技术的机油恒温装置,当发动机出油口的油温较低时,由三通阀控制发动机油不经热交换器冷却直接流入到发动机中,当发动机出油口的油温较高时,三通阀控制发动机油流经机油热交换器的流量与不流经机油热交换器的流量进行一定的比例混合,精确的控制了流入到发动机内的油温。进一步,主油道取油路和油底壳取油路既可以从发动机的主油道取油,也可以从发动机的底壳取油。进一步,设置有排污阀,能够在油质变差或长期不用时实现排污清空功能。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机油恒温装置的实施例,如图I所示,包括热交换器5、与发动机进出油口连通有机油循环管路1,以及用于给机油循环管路内的油进行热交换的外部介质循环管路2,所述的外部介质循环管路为冷却水循环管路,机油循环管路I上设置有控制发动机进、出油的发动机进油阀3、发动机出油阀4,发动机出油阀4的出口通过连通管路6直接与发动机进油阀3的进口相连通,连通管路上设置有连通阀7,热交换器5上设置有分别连通于所述的机油循环管路中和所述外部介质循环管路中的并相互进行热交换的机油换热管路、外部介质换热管路,机油循环管路I包括用于给机油热交换器5内换热管路供油的主进油路和和 将机油换热管路中的机油送回发动机的主回油路,主回油路上设置有用于对发动机油进行比例调节控温的三通阀8,三通阀8包括L 口、C 口、U 口,主进油路分成两路,第一油路与三通阀的L 口相连通,第二油路与机油换热管路的进油端相连通,机油换热管路的出油端与三通阀的U 口相连通,三通阀的C 口与主回油路相连通,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的进油口相交处之前的主进油路分成两路,第一路为用于从发动机主油道取油的主油道取油管路,主油道取油管路上设置有取油阀9,第二路为用于从发动机底壳取油的底壳取油管路,底壳取油管路上设置有油泵10、底壳进油阀11、底壳出油阀12,机油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压力表13、滤清器14和用于注发动机油的注油口 15、用于注油时排气的排气口 16,机油循环管路上设置有用于测量发动机进油口处油温的进油温度传感器17,机油循环管路上还连接有排污管路18,排污管路上设置有排污阀19,外部介质循环管路上设置有外部介质进阀20、外部介质出阀21,外部介质进阀处设置有外部介质过滤器22。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的工作过程试验前注油排气关闭发动机进、出油阀、打开取油阀、底壳进、出油阀、连通阀,打开注油口、排气口,从注油口加注试验所需机油,将机油循环管路内的空气通过排气口排出,当排气口出油时加注完毕,关闭注油口、排气口,打开发动机进、出油阀使机油循环管路与发动机23连接。选择取油方式若从油底壳取油,需要先将油泵转向,通过对AC380V电源相线控制,调至正确转速,全开底壳进、出油阀,并通过调节取油阀的开度大小,调整系统内部的油压大小;若从发动机主油道取油,需要切断油泵电源,全关底壳进、出油阀,全开取油阀,拆下发动机的机油滤清器,自制转接座引出主油道机油到该装置,通过管路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减少压力损失,通过样机试验,实测压力损失低于50KPa,满足发动机试验要求。打开外部介质进、出阀,通冷却介质后,给该装置的控制部分上电,启动发动机,由进油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通过PLC计算并输出4-20mA信号,控制三通阀进行油比例调节实测油温低于设定值时,机油直接从第一油路流入到发动机,不经热交换器,加速升温;实测油温高于设定值时,部分机油经过热交换器冷却,三通阀通过温差判定,等比例调节冷却回路和高温回路的流量,实现精确控温。更换机油时,打开发动机进、出油阀和排污球阀,将该装置内的机油排尽。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主进油路还可以为设置在三通阀进口与发动机出油阀之间的单独的取油管路,所述的取油管路上设置有油泵,底油进、出油阀。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排污管路,需要排除油液时直接通过发动机排出即可。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外部介质还可以为冰箱用制冷剂R600a。权利要求1.机油恒温装置,包括热交換器、外部介质循环管路、用干与发动机的机油进出口相连通的机油循环管路,热交換器上设置有分别连通于所述的机油循环管路中和所述外部介质循环管路中的并相互进行热交換的机油换热管路、外部介质换热管路,机油循环管路包括向机油换热管路供油的主进油路和将机油换热管路中的机油送回发动机的主回油路,其特征在于,机油循环管路上设置有用于测量发动机进油ロ处油温的进油温度传感器,主回油路上设置有用于对发动机油进行比例调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朋余赵小平李小亮任春艳孙丽王凤魁姚星周张宏敏
申请(专利权)人:凯迈洛阳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