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套筒组合式固液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722189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31 0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套筒组合式固液分离装置,属于液体净化分离技术领域。技术方案是:包含筒体、双层套筒和下锥体(8),筒体分为上筒体(5)、中筒体(6)、下筒体(7)三部分,双层套筒分为内套筒(10)和外套筒(9),设置在上筒体内,外套筒套在内套筒上,内外重叠布置,下锥体与下筒体的下部相连接。所说的内套筒和外套筒为锥形套筒,可以称之为双锥形套筒;或者内套筒和外套筒为带直筒段的锥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是:两次分离一次完成,操作简单、不消耗反冲洗水,能耗低、装置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作为各种污水的预处理装置使用,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含有混合杂质液体的预处理。(*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双套筒组合式固液分离装置,属于液体浄化分离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固液分离装置主要分为沉降、旋流、气浮、过滤等类型,过滤分离的分离精度可以设计的很高,但过滤介质很容易被杂质堵塞,过滤阻カ大,需要消耗大量反冲洗水,能耗高,操作繁琐,其应用范围受到了限制;沉降及气浮分离占地面积较大,分离效率较低;旋流分离有较高的分离效率,但只能分离比重较大的固体杂质,不适宜分离液体中同时含有比重较大和比重较小的杂质;当液体介质中同时含有比重较大和较小的杂质吋,目前一般先采用沉降或旋流分离将比重较大的固体杂质分离出去,然后再采用气浮将比重较小的杂质分离出去,这种结构类型的分离装置占地面积及投资都很大,需要増加两次动力消耗,能耗高、操作繁琐、操作人员劳动強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ー种双套筒组合式固液分离装置,结构简单、实用、投资少、占地面积小,将液体中比重较大和较小杂质的分离一次完成,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ー种双套筒组合式固液分离装置,包含筒体、双层套筒和下锥体,筒体分为上筒体、中筒体、下筒体三部分,双层套筒分为内套筒和外套筒,设置在上筒体内,外套筒套在内套筒上,内外重叠布置,下锥体与下筒体的下部相连接。所说的内套筒和外套筒为锥形套筒,可以称之为双锥形套筒;或者内套筒和外套筒为带直筒段的锥体。本技术上筒体顶部设置溢流槽,筒体内设有中心管及隔板;并设有液体进ロ、分离杂质后的液体出口、比重较大的固体杂质出口和比重较小的杂质出口,液体进ロ设置在下筒体侧面,分离杂质后的液体出口与溢流槽连接,比重较大的固体杂质出口设置在下锥体的底部,比重较小的杂质出口设置在上筒体的侧面;溢流槽底部开孔与比重较小的杂质出ロ管相连通,比重较小的杂质出口管道设置的数量可以是ー个或多个,以1-3个为最佳。本技术立式安装,液体进ロ设置在下筒体侧面、沿筒体圆周方向切向进入。内套筒的下部与筒体相连接,外套筒的上部与溢流槽相连接,溢流槽与比重较小的杂质出口管道相连通;内套筒材料可以选用带过滤功能的材料,也可选用实心材料。本技术下部为旋流分离结构,用于分离液体中比重较大的固体杂质;中部筒体为液体与比重较小的杂质分离段;上筒体内为双锥形套筒结构用于将比重较小的杂质去除;筒体垂直安装,比重较大的杂质从下筒体底部排出;比重较小的杂质从双锥形套筒顶部排入溢流槽再由出口排出;分离杂质后的液体从双锥形套筒外侧的筒体上部排出。本技术双套筒(锥形)组合式固液分离装置,液体从下筒体上部外侧的切线进入,经过旋流分离,比重较大的固体杂质沿筒壁向下移动由下锥体底部排出,分离比重较大杂质后的液体由中心管进入中部筒体,液体流速降低,液体由下向上流动,没有分离掉比重较大的固体杂质继续向下移动又回到下部筒体,比重较小的杂质漂浮在液体表面随液体上移在外套筒的上部,集中由顶部排入溢流槽后由出口管排出,分离杂质后的液体透过内套筒或由双套筒两个套筒之间的环向间隙,进入外套筒的外侧筒体内,由出口管引出。外套筒上部进入溢流槽的出口管水平高度,高于分离杂质后液体出ロ管道的水平高度IOmm以上;双套筒的两个套筒重叠高度为IOmm以上;双套筒两个套筒外筒壁之间的间距根据所处理的液体流量计算确定。上筒体、中筒体、下部筒体的直径可以设置为等径或不等径。采用本技术,将液体中含有的比重较大和较小混合杂质的分离一次完成;可以实现连续分离、操作简单、动カ消耗低、无反冲洗水,设备结构简单、投资少、占地面积小。本技术的积极效果是针对现有含有混合杂质液体分离装置存在的占地面积 大、投资大、能耗高、操作繁琐等问题;专利技术ー种双套筒组合式固液分离装置,含有混合杂质的液体从装置下筒体上部切线进入,首先经过旋流分离,比重较大的固体杂质聚集在底部由出口排出,比重较小的杂质随液体由中心管进入中部筒体,比重较小的杂质漂浮在液体的表面,经过内套筒向上移动积聚到外套筒上部进入溢流槽由出口管排出,清洁的液体透过内套筒或由双套筒两个筒体之间的环向间隙,进入外套筒外侧的筒体内由出口管引出。两次分离一次完成,操作简单、不消耗反冲洗水,能耗低、装置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少。本技术可以作为各种污水的预处理装置使用,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含有混合杂质液体的预处理。附图说明附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ー俯视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ニ示意图;附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ニ俯视示意图;图中液体进ロ I、分离杂质后的液体出口 2、比重较大的杂质出口 3、比重较小的杂质出ロ 4、上筒体5、中筒体6、下筒体7、下锥体8、外套筒9、内套筒10、隔板及中心管11、溢流槽1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说明。 实施例一,參照附图I、2。ー种双套筒组合式固液分离装置,包含筒体、双层套筒和下锥体8,筒体分为上筒体5、中筒体6、下筒体7三部分,双层套筒分为内套筒10和外套筒9,设置在上筒体内,外套筒套在内套筒上,内外重叠布置,下锥体与下筒体的下部相连接。所说的内套筒和外套筒为锥形套筒,称之为双锥形套筒。本技术上筒体顶部设置溢流槽12,筒体内设有中心管及隔板11 ;并设有液体进ロ I、分离杂质后的液体出口 2、比重较大的固体杂质出口 3和比重较小的杂质出口 4,液体进ロ设置在下筒体侧面,分离杂质后的液体出口与溢流槽连接,比重较大的固体杂质出ロ设置在下锥体的底部,比重较小的杂质出口设置在上筒体的侧面;溢流槽底部开孔与比重较小的杂质出口管相连通,比重较小的杂质出口管道设置的数量可以是ー个或多个,以1-3个为最佳。本技术立式安装,液体进ロ设置在下筒体侧面、沿筒体圆周方向切向进入。内套筒的下部与筒体相连接,外套筒的上部与溢流槽相连接,溢流槽与比重较小的杂质出口管道相连通;内套筒材料可以选用带过滤功能的材料,也可选用实心材料。本实施例用于处理密度板生产线生产污水。污水从下筒体上部沿圆周切线方向进入,首先经过旋流分离,泥沙等比重较大及颗粒较大的杂质沉积到下筒体下部的下锥体内由出口排出,旋流分离后的污水再经过中心管进入中部筒体,流速降低,在上升的过程中污水中木纤维、油等比重较小的杂质漂浮在污水的表面,随着液位的上升,木纤维、油等比重较小的杂质经过内套筒进入外套筒的上部集聚,进入溢流槽由出口管排出,清水透过内套 筒进入外套筒的外侧由上筒体上部的出口排出,实现污水中混合杂质的连续分离。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旋流分离与沉降分离组合在ー个装置内,根据杂质与液体的比重不同、利用流速差,并利用液封的原理将液体中比重较小的杂质与液体分离,实现液体中比重较大和比重较小的杂质一次分离的目标,进而減少装置的占地面积、节省投资,简化操作,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实施例ニ,參照附图3、4。实施例ニ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比,不同之处是内套筒10和外套筒9为带直筒段的锥体。权利要求1.一种双套筒组合式固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筒体、双层套筒和下锥体(8),筒体分为上筒体(5)、中筒体(6)、下筒体(7)三部分,双层套筒分为内套筒(10)和外套筒(9),设置在上筒体内,外套筒套在内套筒上,内外重叠布置,下锥体与下筒体的下部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玉国
申请(专利权)人:文安县天华密度板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