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耦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85270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6 19:17
定向耦合器(10A)包括:表面至少形成输入端子(18)和输出端子(20)的介电体基板(12);形成于所述介电体基板(12)内、配置于所述输入端子(18)和所述输出端子(20)之间的主线路(14);形成于所述介电体基板(12)内、且一端电连接有第1终端电阻(28a)、用于监测通过所述输入端子(18)输入的输入信号(Si)的电平的第1耦合线路(16a);形成于所述介电体基板(12)内、且一端电连接有第2终端电阻(28b)、用于监测通过所述输出端子(20)输入的反射信号(Sr)的电平的第2耦合线路(16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定向耦合器
技术介绍
近来,将高输出的高频发送装置用于手机基站、或エ业用高频加热装置。高频发送装置为将输入信号通过高频放大器放大,并通过天线等发送至空间或加热槽的装置。 此时,在高频放大器和天线之间配置定向耦合器,并通过监测输出信号的大小和输出信号的失真,对高频放大器的增益进行调整以使得不会发送规格以上的输出,或调整输入信号以除去放大后的信号的失真。 作为监测高频放大器的输出信号的定向耦合器,已知有例如特开2002 — 280812号公报和特开2009 — 27617号公报所记载的定向稱合器。 又,以往的定向耦合器,已知为相对于在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之间布线的主线路进行副线路的布线的构造(參照实开平5 — 41206号公报、特开平10 — 22707号公报和特开平11 — 261313 号公报)。 但是,手机的基站中,随着天气等的天线周围环境的变化,由于加热装置中的高频加热装置的槽内的状况,产生阻抗的失配,使得天线发送的信号的一部分反射,再次返回到高频放大器。这样的反射信号,不仅使得高频放大器的动作不稳定,最坏的情况是,可能对高频放大器自身造成故障。 作为这样的现象的保护对策,考虑在高频放大器和天线之间配置隔离器。天线所反射的信号在到达高频放大器的输出端子之前得到充分的衰减,从而起到保护高频放大器的作用。其他方法还有,监测反射信号,根据异常的感知切換朝向高频放大器的信号输入、或通过无延迟地实施切断高频放大器的电源等的对策保护高频放大器,但还没有提出以简单的结构,监测反射信号的电子部件的方案。 上述特开2002 — 280812号公报和特开2009 — 27617号公报所记载的定向耦合器是用于监测被输入到定向耦合器的来自例如高频放大器的输出信号,没有监测反射信号。又,实开平5 — 41206号公报、特开平10 — 22707号公报和特开平11 一 261313号公报所记载的定向耦合器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在多个频率带使用的通用性高的定向耦合器,也没有监测反射信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考虑这样的课题而获得,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监测来自高频放大器等的输出信号和来自天线等的反射信号的定向耦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定向耦合器包括表面至少形成有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的介电体基板;形成于所述介电体基板内、配置在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之间的主线路;形成于所述介电体基板内、且一端电连接有第I终端电阻、用于监测通过所述输入端子输入的输入信号的电平的第I耦合线路;形成于所述介电体基板内、且一端电连接有第2终端电阻、用于监测通过所述输出端子输入的反射信号的电平的第2耦合线路。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I耦合线路配置为相对于所述主线路至少一部分平行,所述第2耦合线路配置为相对于所述主线路至少一部分平行,所述第I終端电阻连接于所述第I耦合线路的靠近所述输出端子的所述一端,所述第2終端电阻连接于所述第2耦合线路的靠近所述输入端子的所述一端。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I耦合线路和所述第2耦合线路相对于所述主线路平行配置。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I耦合线路和所述第2耦合线路包括相对于所述主线路不平行的部分。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介电体基板内的ー个形成面形成有所述主线路、所述第I耦合线路和所述第2耦合线路。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主线路、所述第I耦合线路和所述第2耦合线路不形成于所述介电体基板内的同一形成面。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介电体基板内的第I形成面形成有所述主线路,所述介电体基板内的与所述第I形成面不同的第2形成面形成有所述第I耦合线路,所述介电体基板内的与所述第I形成面和所述第2形成面不同的第3形成面形成有所述第2耦合线路。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I耦合线路中与所述主线路耦合的部分和所述第2耦合线路中与所述主线路耦合的部分沿着所述主线路,且,在相对于所述主线路垂直的面中所述第I耦合线路中与所述主线路耦合的部分和所述第2耦合线路中与所述主线路耦合的部分相互交错。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I耦合线路和所述第2耦合线路形成在以所述主线路为中心的线対称的位置。 本专利技术中,从所述第I耦合线路到所述输入端子的最短距离、与从所述第2耦合线路到所述输入端子的最短距离不同。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I耦合线路形成为靠近所述输入端子,所述第2耦合线路形成为靠近所述输出端子。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I耦合线路和所述第2耦合线路的长度不同。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2耦合线路的长度大于所述第I耦合线路的长度。 本专利技术中,从所述第I耦合线路到所述主线路的最短距离、与从所述第2耦合线路到所述主线路的最短距离不同。 本专利技术中,从所述第I耦合线路到所述主线路的最短距离比从所述第2耦合线路到所述主线路的最短距离长。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I耦合线路和所述第2耦合线路的长度互不相等,从所述第I耦合线路到所述主线路的最短距离、与从所述第2耦合线路到所述主线路的最短距离不相等ο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2耦合线路的长度比所述第I耦合线路的长度长,且,从所述第I耦合线路到所述主线路的最短距离比从所述第2耦合线路到所述主线路的最短距离长。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I耦合线路的另一端电连接有用于监测所述输入信号的电平的第I监测电路;所述第2耦合线路的另一端电连接有用于监测所述反射信号电平的第2监测电路。 本专利技术中,形成于所述介电体基板的第I侧面的第I终端连接端子和第I监测连接端子;形成干与所述介电体基板的所述第I侧面相对的第2侧面的第2终端连接端子和第2监测连接端子;将所述第I耦合线路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I终端连接端子的第I连接线路;将所述第I耦合线路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I监测连接端子的第2连接线路;将所述第2耦合线路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2终端连接端子的第3连接线路;以及,将所述第2耦合线路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2监测连接端子的第4连接线路,所述第I终端连接端子连接有所述第I终端电阻,所述第I监测连接端子连接有所述第I监测电路,所述第2终端连接端子连接有所述第2终端电阻,所述第2监测连接端子连接有所述第2监测电路。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I连接线路和所述第2连接线路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主线路垂直,且各长度比所述主线路与所述第I耦合线路的耦合部分的长度长,所述第3连接线路和所述第4连接线路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主线路垂直,且各长度比所述主线路与所述第2耦合线路的稱合部分的长度长。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I监测电路的一部分和所述第2监测电路的一部分安装于所述介电体基板的上表面。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I监测电路的一部分、所述第2监测电路的一部分、所述第I终 端电阻和所述第2终端电阻被安装于所述介电体基板的上表面。 本专利技术中,形成于所述介电体基板的第I侧面的第I终端连接端子和第I监测输出端子;以及,形成于所述介电体基板的与所述第I侧面相对的第2侧面的第2终端连接端子和第2监测输出端子,安装于所述介电体基板的上表面的所述第I监测电路的一部分和所述第I监测输出端子通过形成于所述介电体基板的上表面的布线层电连接,安装于所述介电体基板的上表面的所述第I终端电阻和所述第I终端连接端子通过形成于所述介电体基板的上表面的布线层电连接,安装于所述介电体基板的上表面的所述第2监测电路的ー部分和所述第2监测输出端子通过形成于所述介电体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井隆己矢野信介阪太伸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