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流控制电路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38524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4 1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控制电路领域,提供了一种恒流控制电路及电子设备。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恒流控制电路包括电源转换单元和恒流控制单元,该恒流控制单元包括运算放大器、PMOS管、PNP型功率三极管、电流检测电阻、基准电压源构成负反馈电路,达到了对负载单元实现高精度恒流控制的目的,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功率管由于各种参数不一致而导致的难以高精度地控制电流的问题,并使电子设备工作更加稳定,延长电子设备工作的寿命,更加节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控制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恒流控制电路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由于元器件或电子系统工作的性能要求,目前很多电子设备都需要使用到恒流控制电路,如作为一种低功耗的绿色光源而广泛应用于照明、背光显示等领域LED,由于其发光的特殊性,需要流过LED的电流相对恒定,发光才能稳定;特别作为显示屏的背光源,更是要求流过每路串联LED电流的大小尽可能相等,才能达到理想的显示效果。现今商用的恒流控制电路,一般都需要利用功率管(包括NMOS、PMOS, NPN和PNP功率管)调整每路功率管相关的压降,达到调整电流使每路电流相等的目的。如果功率管(包括NMOS、PMOS, NPN和PNP功率管)内置,将会增加芯片面积,从而增加芯片成本,此外功率管的散热问题不易解决。所以,通用的解决方案是功率管外置。外置的功率管中,尤其以PNP型功率管性价比最高,但由于PNP型功率管目前的制造工艺难以保证各种参数的一致性,特别是PNP型功率管重要的参数β值随着工艺、温度、应用环境的不同,变化非常大。所以利用PNP型功率管作为恒流控制电路,对电流控制的难度比较大。因此,现有技术存在功率管由于各种参数不一致而导致的难以高精度地控制电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恒流控制电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功率管由于各种参数不一致而导致的难以高精度地控制电流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恒流控制电路,与外部电源和负载单元连接,所述恒流控制电路包括电源转换单元,输入端接所述外部电源、输出端接所述负载单元的输入端,用于将所述外部电源转换成适用于所述负载单元工作的电源;恒流控制单元,输入端接所述负载单元的输出端,输出端接地,用于高精度恒定控制流经所述负载单元的电流。所述恒流控制单元包括运算放大器、PMOS管、PNP型功率三极管、电流检测电阻、基准电压源;其中,所述PNP型功率三极管Q的发射极作为所述恒流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接所述负载单元的输出端、集电极通过所述电流检测电阻RSENS接地、基极接所述PMOS管M的漏极,所述PMOS管M的源极接所述NPN型功率三极管Q的集电极、栅极接所述运算放大器OP的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OP的反相输入端接所述PNP型功率三极管Q的集电极、同相输入端接所述基准电压源VREF的正极,所述基准电压源VREF的负极接地。所述恒流控制单元包括多组恒流控制支路,所述恒流控制支路包括运算放大器、PMOS管、PNP型功率三极管、电流检测电阻、基准电压源;其中,所述PNP型功率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所述恒流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接所述负载单元的输出端、集电极通过所述电流检测电阻接地、基极接所述PMOS管的漏极,所述PMOS管的源极接所述NPN型功率三极管的集电极、栅极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接所述PNP型功率三极管的集电极、同相输入端接所述基准电压源的正极,所述基准电压源的负极接地。所述多组恒流控制支路中的每一恒流控制支路的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均与同一基准电压源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多组恒流控制支路中的每一恒流控制支路的PNP型功率三极管的发射极共同构成所述恒流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的该恒流控制电路还包括PWM模块,所述PWM模块的输出端与电源转换单元的控制端连接,用于调整所述电源转换单元每路平均输出电流的大小,达到以PWM模式对所述负载单元进行脉宽调整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所述恒流控制电路的电子设备。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采用包括所述电源转换单元和所述恒流控制单元的所述恒流控制电路,达到了对所述负载单元实现高精度恒流控制的目的,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功率管由于各种参数不一致而导致的难以高精度地控制电流的问题。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控制电路的的电路原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用于LED显示屏背光源的恒流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采用包括所述电源转换单元和所述恒流控制单元的所述恒流控制电路,达到了对负载单元实现高精度恒流控制的目的,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功率管由于各种参数不一致而导致的难以高精度地控制电流的问题。 参照图I,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框图,该恒流控制电路包括电源转换单元100、负载单元200、恒流控制单元300。其中,电源转换单元100的输入端接外部电源,用于将外部电源转换成适用于负载单元200工作的电源;负载单元200的输入端接电源转换单元100的输出端,负载单元200通过电源转换单元100输出的电源进行工作;恒流控制单元300的输入端接负载单元200的输出端,用于恒定控制流经负载单元200的电流。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该恒流控制电路还包括PWM模块400,该PWM模块400的输出端与电源转换单元100的控制端连接,用于调整电源转换单 元100每路平均输出电流的大小,达到以PWM模式对所述负载单元进行脉宽调整的目的。参照图2,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该恒流控制电路包括电源转换单元100、负载单元200、恒流控制单元300,PWM模块400,该恒流控制单元300包括运算放大器OP、PMOS管M、PNP型功率三极管Q、电流检测电阻RSENS、基准电压源VREF0其中,PWM模块400的输出端与电源转换单元100的控制端连接,电源转换单元100的输入端接外部电源、输出端接负载单元200的输入端,PNP型功率三极管Q的发射极作为恒流控制单元的输入端接负载单元200的输出端、集电极通过电流检测电阻RSENS接地、基极接PMOS管M的漏极,PMOS管M的源极接NPN型功率三极管Q的集电极、栅极连接于运算放大器OP的输出端,运算放大器OP的反相输入端连接于PNP型功率三极管Q的集电极、同相输入端连接于基准电压源VREF的正极,基准电压源VREF的负极接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路工作原理为电源转换单元100将外部电源转换为适用于负载单元200工作的电源,通过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模块400调整电源转换单元100每路平均输出电流的大小,达到以PWM模式对所述负载单元进行脉宽调整的目的。当流经负载单元200的电流Ie增大时,此时电流检测电阻RSENS的“ + ”端电压V升高,升高的电压V与基准电压VREF比较后,运算放大器OP输出的电压Vqut降低,根据公式(Ves = VTOT I-Vt)可得出PMOS管M的栅源电压减小,根据PMOS管电流公式个了权利要求1.一种恒流控制电路,与外部电源和负载单元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控制电路包括 电源转换单元,输入端接所述外部电源、输出端接所述负载单元的输入端,用于将所述外部电源转换成适用于所述负载单元工作的电源; 恒流控制单元,输入端接所述负载单元的输出端,输出端接地,用于高精度恒定控制流经所述负载单元的电流。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恒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控制单元包括运算放大器O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贤亮吴小晔王永博马万乐牟健容白骥邵彦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