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598538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2 00:12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一安装架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且嵌设所述安装架的一风扇模组,所述壳体包括一顶板及与所述顶板相对的一底板,所述风扇模组进一步包括两个分别固定于其相对两侧并分别与所述顶板及底板弹性抵顶的减震件。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因风扇模组通过位于其相对两侧的减震件与壳体接触,风扇工作所产生的震动直接被减震件吸收,所以,传导至壳体的震动少,从而使装设与壳体内的其他元件不受震动干扰而保持稳定的性能,同时也避免了因这些元件震动所导致的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是一种具有良好减震性能的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业的蓬勃发展,作为计算机高性能产品的服务器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强。 服务器的构成与电脑有很多相似之处,诸如有CPU(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各种总线等等,只不过它是能够提供各种共享服务(网络、数据库、文件、打印等)以及其它方面的高性能应用,它的高性能主要体现在高速度的运算能力、长时间的可靠运行、强大的外部数据吞吐能力等方面,是网络的中枢和信息化的核心。而一旦服务器发生故障,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是难以预料的。要维持服务器不间断的工作,服务器内部的散热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业界通常的做法是将一风扇模组通过螺丝固定的方式固定在服务器内部的机壳上,来冷却服务器内部的发热元件。然而,在风扇转动时,通常会产生振动,贴别是在风扇转速越高的情况下,震动越大。这些震动通过机壳直接带动服务器内部的其他元件震动,从而影响这些元件的性能。同时,这些震动将导致服务器内部产生噪音。然而,由于服务器内部空间高度的限制,如IU的服务器,其内部高度通常只有44 毫米,扣除机壳上下板厚(约3毫米)则内部空间只剩下41毫米,而目前市面普遍制式规格的风扇模组为40毫米高度,所以避免振动传递的设计空间只剩下1毫米,也就是上下各只有0. 5毫米的设计空间。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不但要考虑风扇模组与其他元件的配合,还要考虑在风扇模组与机壳之间设计合适的减震结构。然而,在机壳与风扇模组之间的减震空间过度压缩的条件下,减震结构减振的功效是适得其反的。因此,如何对服务器狭窄空间内的风扇模组减震成为业界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性能优良的电子装置。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一安装架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且嵌设所述安装架的一风扇模组,所述壳体包括一顶板及与所述顶板相对的一底板,所述风扇模组进一步包括两个分别固定于其相对两侧并分别与所述顶板及底板弹性抵顶的减震件。本专利技术中,因风扇模组通过位于其相对两侧的减震件与壳体接触,风扇工作所产生的震动直接被减震件吸收,所以,传导至壳体的震动少,从而使装设与壳体内的其他元件不受震动干扰而保持稳定的性能,同时也避免了因这些元件震动所导致的噪音。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所示的部分的电子装置去掉顶盖后的进一步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的部分的电子装置组合后的侧视图。图4是图1中电子装置的风扇模组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4所示风扇模组的立体组合图。图6是图4 一减震件的立体图。图7是图5减震件另一视角的立体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壳体10安装架30风扇模组50顶板11第一折边12底板13第二折边14第一支架31第二支架33风扇51固定架53减震件55第一板体141第二板体143台阶145挡板312通风孔313上板314开口315下板316防护网317侧板318下板331延伸板333弧形槽334侧板3;35开口336筒体512凸沿514凸板516固定框531第一侧板533第二侧板5;35抵顶部551延伸部553结合部555结合板5312连接板5314收容槽5313片体5315扣片5316通孔5311扣勾5317保护罩5351连接板5512第一触脚5514垂直面5531斜面5532连接面5533第二触脚5534杆体5551挡片555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10、固定于壳体10 内的一安装架30及收容于壳体10内并嵌设于安装架30的一风扇模组50。该风扇模组50 用于冷却壳体10内的发热电子元件(图未示)。该电子装置可为电脑机箱、服务器等内部装设有发热电子元件的电子设备。于本实施例中,该电子装置为IU的服务器。该壳体10包括一纵长的顶板11、自顶板11 一侧边垂直向下延伸的一纵长的第一折边12、与顶板11平行相对的一纵长底板13及自底板13 —侧板垂直向上延伸的一第二折边14。该第二折边14包括与底板13垂直相连的一第一板体141及位于第一板体141上端内侧且与之相连的一纵长的第二板体143。该第二板体143与第一板体141共同形成一大致呈L形的台阶145。该第一折边12的宽度与第二折边14的第二板体143的宽度相当,贴设于第二板体143外侧并抵顶第二折边14的台阶145。壳体10的顶板11与底板13分别抵顶风扇模组50的上下相对两侧。该安装架30包括一第一支架31及与第一支架31间隔设置的一第二支架33。该第一支架31包括一纵长的挡板312、自该挡板312上下相对两侧同向垂直延伸的上板314 及下板316及自该挡板312 —端垂直延伸且与上板314延伸方向相同的一侧板318。该挡板312上间隔的开设有若干圆形的通风孔313,以供气流穿行。一大致呈“十”字形的防护网317位于每一通风孔313内且连接通风孔313的内壁。该下板316固定于壳体10的底板13上。该上板314及与上板314相连的挡板312上端、每一通风孔313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有一 L形开口 315。该侧板318抵顶壳体10的第二折边14。该第二支架33包括一纵长的下板331、自下板331 —侧边垂直延伸的一延伸板 333及自延伸板333 —端垂直延伸的一侧板335。该下板331固定于底板13上。该侧板335 抵顶第二折边14的第一板体141的下端。该延伸板333与第一支架31的挡板312并行间隔设置,而且二者之间的间隔与风扇模组50的长度相当。该延伸板333上开设有若干间隔的弧形槽334,每一弧形槽334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有一方形开口 336。这些弧形槽334与第一支架31的通风孔313对应,这些开口 336与第一支架31的开口 315对应。请同时参阅图3及图4,该风扇模组50包括两连接的风扇51、围设两风扇51于其内的一固定架53及固定于固定架53上并抵顶壳体10的顶板11、底板13的若干减震件55。 该固定架53与安装架30配合,从而将风扇模组50固定在壳体10内。每一风扇51包括一内空的圆柱状筒体512、自该筒体512相对两端、沿其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四三角形的凸沿514、均布于筒体512外表面四周的四纵长凸板516。每一凸板 516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位于筒体512相对两端的两凸沿514且其远离筒体512的外表面与凸沿514的外表面共面。如此,位于筒体512 —端的四凸沿514及四凸板516共同形成一内空的、外围大致呈方形的框体。该两风扇51并排设置,即两风扇51 —端的凸沿514相互正对抵顶,从而使筒体512连通设置,然后通过固定件52穿过相对抵顶的四凸沿514的使这两风扇51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风扇5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只要其筒体512的长度足够即可。该固定架53由可拆卸的两固定框531组合形成。每一固定框531呈内空的长方体状,包括两平行相对的结合板5312及夹设于两结合板5312之间并分别与两结合板5312 垂直连接的两连接板5314。两连接板5314之间的距离与两风扇51组合后的长度相当。两结合板5312之间的距离与风扇51的宽度相当。该结合板5312为一纵长的板体,其一侧两端开设有二间隔的收容槽5313,相对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宗勋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